夏業良
貿易自由是經濟自由的一個非常顯著的部分,在計劃經濟時期,對外貿易是由國家直接掌控的,企業和個人沒有對外貿易的權利,貿易的形式也有多種嚴格的限定,具有中國特色的廣交會就曾經是貿易自由的一個替代品和基本運作形式。
經濟自由(economic freedom)的關鍵要義是個人選擇、自愿交易、競爭的自由和對個人及其合法財產的保護。為自愿交易和保護個人及其財產的基礎性結構(使之免除尋求使用暴力、強權高壓以及欺詐來獲取資源和利益)所提供的制度和政策,是與經濟自由相一致的。
哈耶克認為,經濟自由主義是個人主義在經濟活動方面的必然結論。但他再三說明,他所講的個人主義絕不是利己主義和自私的代名詞,而是指尊重個人,尤其是尊重個人偏好和選擇。社會中各個成員的利益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具有先后次序的目標序列,而且任何人都沒有能力去了解所有人競爭有限資源的各種需要,并給它們排出先后次序。目標序列的不一致和個別人視野的有限性,這兩個方面構成了個人主義哲學所依賴的基本事實。
然而,經濟自由還要求政府戒除許多有害行為,比如說政府必須戒除對以下行為的干預:
即戒除對個人選擇空間的壓制和干預;戒除干預合法自愿交易;政府戒除和避免對進入勞動力市場或商品市場的干預以及各種要素的異地流動;戒除或減少對市場競爭的干預。
此外,法制框架和金融安排是尤其重要的,如果政府提供法制結構和法律實施體系(保護所有者財產權并以一種程序公正的方式來實施契約),那么這一政府事實上就是在促進經濟自由。政府還可以通過促進健全的貨幣或通貨(sound money)的流動(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就是在穩步堅持本幣升值的情況下,積極地推進人民幣的可自由兌換)來提高經濟自由度。
當稅收、政府支出和管制代替個人選擇、自愿交易和市場協調時,經濟自由的程度就會大打折扣。限制進入某些職業和商業活動的禁律也會延遲或阻礙經濟自由。對經濟自由的簡單測度包括政府的規模(政府的支出、稅收與企業規制)、法制結構與財產權的保障、獲得健全貨幣(sound money)的便捷性、國際貿易的自由程度以及有關信用、勞動力和商業的規制(regulations)。
市場是一種整理分散信息的機制,它比人們精心設計的任何機制都更有效。我們可以發現競爭和開放的市場會促使生產成本降低,使資源配置的效率更高,從而更加有可能實現個人效用最大化、企業利潤最大化、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目標。
對持久性增長的追求是這個民族的共識。但沒有達成共識的是路徑。筆者認為,國家的經濟繁榮奠基于個人的經濟自由。從世界范圍數百年的市場經濟實踐來看,經濟自由總是能夠有效地促進經濟持久增長,因此倡導追求個人與企業的經濟自由是文明、開放社會的必然選擇。對經濟自由度(包含個人和企業的經濟自由程度和資本自由度)的考察,應當首先從人的角度和個人層面出發,進而從企業角度和產業角度出發,但是從根本上說,應當從微觀角度出發,逐步影響整體宏觀格局。
以企業家才能為例。自由經濟的環境往往能夠最大限度地提供企業家才能發現的機會。引發連鎖效應的有效社會投資往往產生數倍于初始投資量的經濟效益,同時刺激潛在的有效需求,并且私人投資總是要求更加自由和高效服務的投資環境。
因此,獨立、自由和平等的個人應當作為政治哲學的出發點,個人是國家目標的基礎和本原,個人是目的,而國家是保障個人權利的工具。個人權利設定了國家權力的界限,也構成抵御國家權力的屏障。國家權力是有限度的,它沒有任性的和絕對的權力,不能侵犯個人權利。
對當下中國而言,達成以上共識有潛在的可能。但對資本自由的研究是否應當提高到憲政變革的意義上來理解,則有更大的困難。以經濟學常識看,資本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應當能夠自由地流向回報率最高的地方,在一定的秩序框架下,應當追求資本自由的最大化。資本自由對秩序的改變是無疑的,但它的“政治”意義還需要一個發現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