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云志

只要美國人還在歐洲有著重大戰略利益,它就絕不甘心就此放手,因此也不會輕易讓北約這架看似無用的“機器”解體。
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來說,在老對手“華約”解體16年后,“生存”和“死亡”仍是個問題。
自1991年以來,失去戰略對手的北約一直在為自己應扮演何種角色而苦惱,“9·11”事件后,這種苦惱進一步加劇。不少西方國家甚至認為北約已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為了生存,這個世界上主要的政治軍事組織在冷戰后開始更新概念,轉變職能,為自己尋找新的角色。今年11月28日,北約峰會將在拉脫維亞首都里加舉行,這是北約自2004年東擴后,首次在東歐新成員國舉行峰會。
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雷蒙·埃諾將軍此前說,今年對北約來說是個轉折點,而此次里加峰會就是北約一次轉型的會議。在這次峰會上,26個成員國將重點討論阿富汗問題和北約未來戰略。
阿富汗“讓人頭痛”
阿富汗問題是此次里加峰會的首要議題。
近10多年來,北約一直致力于處理危機和進行多邊安全合作?!?·11”之后,美國作為北約的盟主,要求北約適應反恐需要,而不僅僅以應對常規戰爭為目標。北約自身也認識到改革勢在必行。于是從2003年8月開始,北約開始接管駐阿富汗國際安全援助部隊指揮權。阿富汗從而成為北約向歐洲-大西洋地區以外派兵的第一個國家。
對北約來說,阿富汗行動對北約的轉型至關重要。北約前秘書長羅伯遜和現任秘書長夏侯雅伯就多次聲稱,北約在阿富汗執行的維和使命是檢驗北約凝聚力和維和實力的試金石。目前,北約在阿富汗派駐有1.1萬名士兵。然而,阿富汗的形勢不容樂觀,今年以來持續的暴力事件導致3700人死亡,包括49名北約士兵。
而且,北約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暴露了很多問題。首先,參戰成員國之間各有小算盤。目前,北約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主要由美國、加拿大、英國和荷蘭士兵參與,其他成員國要么“警告”本國士兵待在安全區,要么禁止他們跟其他國家“分享”裝備,比如直升機。
來自英國的最高指揮官大衛·理察茲就抱怨說,他是為數不多的手上沒有預備隊的指揮官之一。今年9月與塔利班余部激戰正酣時,理察茲要求增派在法國的北約“戰略預備隊”到阿富汗,但法國人拒絕了,理由是,這些預備隊更應該待在巴爾干的科索沃。
而更讓北約總部擔心的是,越來越多的成員國已將阿富汗行動看作是一種“可有可無”,而不是一個決定北約未來的關鍵點。究其原因,一是各成員國害怕阿富汗會成為類似美英的伊拉克泥潭;其次,阿富汗行動一旦失敗,則有可能會像拆散蘇聯一樣,使北約分崩離析。
北約究竟要做些什么?
北約成立50年來,其軍事戰略不斷調整,該組織的性質也在發生變化。1949年4月,北約在華盛頓宣布成立時,確定了成員國之間“集體防御”的原則,遵循的是“地區性遏制戰略”。隨著北約與華約的軍事對峙,北約以其“核優勢”為基礎,提出加強前沿軍事部署、在軍事行動的最初階段實施核打擊為主要特點的“大規模報復戰略”。70年代以后,由于兩大軍事集團“核均勢”的基本形成,北約又提出了“靈活反應戰略”,強調“努力緩和東西方關系”,逐步擴大合作領域,并著手進行削減常備軍事力量和戰略核武器力量的談判。
隨著蘇聯的解體,1990年華約解體。1991年11月,羅馬首腦會議制定了冷戰后北約的“戰略概念”,提出了以在歐洲地區預防沖突、處理危機和解決地區沖突為主的“全方位危機反應戰略”。美國則提出了實行“融合歐洲”的戰略,試圖通過北約東擴和建立和平伙伴關系把中東歐全部納入西方勢力范圍,建立以北約為主導的歐洲安全體系。
1999年4月,北約推出了新的《聯盟戰略概念》,標志著北約的性質已發生了根本變化,即由防衛型轉為進攻型,由區域性防御組織轉向地區性甚至全球性的“危機干預”組織。
戰略新概念一改1949年《華盛頓公約》第五條規定只有在成員國受到軍事進攻時才根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采取集體自衛行動的宗旨,提出北約可以采取非第五條規定的行動,實際上是在未受到外來入侵的情況下,北約也可以任意制造借口對外進行軍事干預,以此為北約在干涉、插手世界其他地區事務制造借口。更有甚者,新概念提出在對危機進行干預時,可以“個案處理”或根據“共識”采取行動。它試圖繞開聯合國,為今后違背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干涉別國內政制造理論根據。
在本次首腦峰會上,北約成員國首腦們將通過一份名為“綜合性政治指南”的文件,該文件據稱將指明北約的今后發展方向。旨在使北約獲得可部署能力、跨國行動能力和可持續行動能力,在傳統的歐洲跨大西洋領域之外的重要地區進行部署,以應對可能對北約造成的威脅。北約宣稱,在未來10-15年內,它面臨的“主要威脅”依次是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失敗或正在走向失敗的國家”。它宣稱,只要有上述方面的威脅,北約就會做出反應。
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只要需要,它今后有可能在全球范圍內“隨時隨意”以維和、反恐之名,對外進行軍事干預,或干涉別國內政,成為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幫兇。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北約已經在做了。除了在科索沃和阿富汗部署軍隊,它還派偵察機在波羅的海諸國與斯洛文尼亞上空偵察,在地中海開展反恐海上巡邏,在馬其頓和波斯尼亞設有軍事指揮部,訓練伊拉克軍隊以及給達爾富爾的所謂維和人員以后勤支持等等。
北約往何處去?
里加峰會的新戰略號稱“北約21世紀新戰略”。但是正如歐洲軍事協會組織秘書長普羅弗特所說,北約的“盟主”是美國,其行動無疑是美國戰略的一種體現。事實上,北約戰略的轉變,與美國近年軍事戰略調整思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但是,應該看到的是,現在的北約內部并非“鐵板一塊”。
現在,北約內部矛盾重重,歐洲國家和美國將為北約的未來發展展開激烈爭論。11月17日,即將離任的北約議會大會主席列盧什宣稱自己對北約未來的命運感到不安。他說:“我的不安首先是因為我感覺到,我們的美國朋友和盟國為未來聯盟選擇了不準確的方向。另外,盡管歐洲致力于自己著名的歐洲安全和防御政策,但除了英國和法國外,歐洲仍處在單方面預算裁軍的過程之中。在人口數量上,歐盟是美國的1.5倍,GDP也日益接近美國,但國防支出卻僅為美國軍費的40%,而且僅派出10%的有戰斗力的部隊參與海外行動?!?/p>
北約在反恐行動中的“維和”問題,也在同盟內部引發爭議。法國表示,北約不應將其反恐的行動延伸到諸如振興當地經濟等平民議題,這樣就重復了聯合國發揮的作用。法國國防部長艾利奧·瑪里認為,這會導致北約“喪失其靈魂與效力”。
里加峰會的最后結果可能要視小布什和希拉克這兩位老對手的情緒而定了。而美國和歐洲民眾的看法,也在影響和改變北約各盟國的關系。美國的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在一份民調中指出,美歐雙方都認為面對共同的危險,如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以及伊朗核問題;不同之處在于處理這些問題所采取的方式。美國人偏愛對付敵人,而歐洲人可能希望約束他們;前者崇尚事事主導,而后者愿意尋求共識;美國人強調反恐、鎮壓叛亂,歐洲人則崇尚維和,穩定局勢。
盡管有很多預言說北約行將解體,但頗具實力的北約還在運轉。只要美國人還在歐洲有著重大戰略利益,它就絕不甘心就此放手,因此也不會輕易讓北約這架看似無用的“機器”解體。正像《經濟學人》所指出的,許多國家依然想加入北約的原因在于:世界超級大國做出了保護承諾,使北約的政策能在時局不定的時刻提供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