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磊平
鏡頭一:12歲的婷婷因為肚子疼去醫院兒科看病時,醫生發現她的腹部有一個包塊,懷疑是腫瘤,要她去外科確診并手術,外科醫生會診后發現“腫瘤”在盆腔,懷疑是卵巢、輸卵管腫瘤,要她去婦產科診治。聽說要去婦產科看病,婷婷覺得很害羞,死活也不愿意去。婷婷的媽媽劉老師覺得也是,萬一在婦產科碰到熟人確實是怪難為情的。無奈之下,劉老師只好去為女兒代診,為此婦產科的陳大夫卻犯了愁:“孩子不來,我沒有辦法了解和掌握真實的病情,怎么好妄下結論作出診斷呢?再說孩子腹部包塊如果真是惡性腫瘤,你這樣就耽誤了治療,到時候可不是面子的問題,你可要遺憾終生的。”最后,劉老師只好強行帶女兒來看婦科。經過婦科檢查,陳醫生很快就診斷婷婷患的是先天性處女膜閉鎖癥,腹部包塊原來是經血潴留所致。經過簡單的手術,婷婷的病很快就治好了。
鏡頭二:一位4歲半的農村小女孩,每次尿尿時都喊疼,縣、鄉醫院多次診斷為尿道炎,可是打針、吃藥怎么也治不好。后來只好去省里的大醫院看兒科,那里的醫生建議帶孩子去做個婦科檢查,孩子的媽媽嚇得轉身要走:“什么?給這么小的女孩作婦科檢查,弄破了處女膜那她的后半輩子不就完了嗎?這病咱不看了。”經過醫生再三解釋,保證不會弄破處女膜時,孩子的家長才同意婦檢。婦檢發現小女孩陰道里有一異物,經手術取出原來是一干枯的小樹枝,小女孩的尿道炎這樣才治愈了。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使得我國兒童的青春期提前了,有的女孩十一、二歲就來月經,有的甚至出現了性早熟,加上近年來性病增多有時也侵犯到女童和少女,一些女孩有了婦科疾病,看兒科無法解決問題,看成人婦科又覺得害羞和難以啟齒,一些孩子的家長也心存顧慮:一方面帶孩子看婦科怕遇見熟人,甚至認為孩子得了婦科病就如同得了性病一樣是件不光彩的事情;另一方面害怕給孩子做婦科檢查時會損傷處女膜。其實,在這個問題上孩子和家長都存在著種種誤區。
婦科檢查——并不是已婚婦女的“專利” 國外的醫學專家認為:如同對待身體的任何其它部位一樣,婦科檢查是女孩體格檢查的一部分,處于青春期前的女孩應從嬰兒期開始每年接受一次婦科檢查,以便發現陰道炎、性侵犯或先天畸形等問題,這樣有利于及時治療有關疾患,以利于女孩健康成長。
臨床資料表明:女童中存在有生殖器官畸形的并不少見,如果等到孩子長大了,有了明顯的癥狀才去就醫,往往會增加孩子的痛苦。而通過婦科檢查有助于及時發現某些畸形,以便及早診治。
在國外和港、澳、臺地區,婦產科普遍被稱為“女科”,意思是診治女性疾病的科室,與女病人的年齡大小、結構與否并無關系。由此可見,婦產科決不僅僅是為已婚婦女所開設的,也并不是女孩的“禁地”,婦科檢查也并非是已婚成年婦女的“專利”。
女孩作婦科檢查不會損傷處女膜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婦科問題都得作內診,婦科醫生對女孩一般不會作陰道檢查(內診),只會做肛門檢查、腹部B超和抽血化驗等檢查,不會損傷處女膜。對于少女一般只作外陰視診:包括外陰有無畸形;尿道口有無充血、水腫、外翻;是否有囊腫、有無外陰裂傷;有無陰道壁膨出和宮頸脫出;外陰有無炎癥、潰瘍、靜脈曲張、疤痕、腫瘤、白色病變等。
由于人們非常重視處女膜,所以婦科醫生在為未婚女性檢查前,都會特別小心,婦科檢查分肛門與腹部雙合診檢查以及陰道與腹部雙合診檢查,對于未婚女性一般只行肛門腹部雙合診檢查。
當然,如果懷疑陰道或宮頸有惡性病變,需要行陰道檢查時,醫生必定會在取得患者本人或家屬同意的情況下才會實施。如高度懷疑患有宮頸癌,必須經陰道采取子宮頸的脫落細胞及黏膜才能確診。
女孩在哪些情況下應該去看婦科女孩子遇到以下情況應去看婦科作婦科檢查:(1)外陰疼痛、紅腫、出血、異常瘙癢;(2)白帶異常:白帶異常往往是生殖系統疾病的“信號”,白帶增多,呈黃色或綠色,有臭味伴瘙癢,應該考慮是否患陰道炎、慢性宮頸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等;豆腐渣樣白帶伴外陰瘙癢多為念珠菌陰道炎;白帶黃而稀薄帶有泡沫應考慮滴蟲性陰道炎;白帶多而黃呈膿性,應想到淋球菌感染;血性白帶應警惕宮頸癌、宮體癌等惡性腫瘤。(3)陰道內有異物。(4)小便困難、疼痛應考慮尿路感染。(5)性侵犯,陰部外傷。(6)下腹部有包塊伴劇痛。(7)16歲未來月經或月經初潮后閉經半年以上,嚴重痛經,月經過多或過少,月經不按時來潮(如10天半月來一次,或2—3個月來一次)。(8)8歲以前有陰道流血,應考慮性早熟。(9)懷疑患有性病或家人有性病可能被感染時。(10)生殖道畸形:包括先天性外陰機械、處女膜閉鎖、陰蒂增大、小陰唇增大、先天性無陰道、陰道橫隔、陰道縱隔、陰道僵硬以及子宮輸卵管單側缺損、子宮輸卵管發育受阻、雙子宮、雙角子宮、尿道黏膜脫垂等。
可見,女孩也會和成年婦女一樣患上一些常見的婦科病,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沒有什么值得要害羞和害怕的,及早發現并及時就醫才是最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