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云
春秋戰國
在西周王朝“倒閉”之后,諸侯紛紛獨立,于是進入了多國林立的春秋戰國時代。春秋戰國時代,由周人分公司獨立而成的小公司一時并起。以齊國為例,它的領土原來只在今山東省境內,但在西周垮臺各自獨立后,齊不再顧及情面,并吞許多鄰近的小國,建立了自己不算小的疆土,不但包括整個山東半島,還延伸占有夷人的領土,大致上齊國領土是以兼并小國而建立的。當領土大到一定程度時,齊人不能再用原來的封建制度管理國家,而必須采用更為流線型的管理階層。于是相對于魯國、宋國、鄭國等其他仍然沿用封建制度的國家,齊國在齊桓公時代對管理制度做了一個重大的改革。齊桓公為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他手下有一個很重要的臣子管仲。管仲做到齊國的CEO,也就是執行官這個位子。這一現象本身就代表了原有制度的毀滅;管仲雖然在血統上未必低賤,但是實際上他相當窮困,必須靠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當時齊國有許多公子一起爭奪齊國君主的位子,最后是由齊桓公取得,管仲則是他的對手公子糾的手下。在齊桓公取得國君地位之后,他希望找一位很賢能的臣子輔佐他,這時他的一位臣子鮑叔牙,和管仲是很好的朋友,他便向齊桓公說:“我認為管仲是很適當的人選,只是不知道你能不能夠接納你的對手的部下?!饼R桓公說:“我可以接納他,雖然他曾經差一點就把我殺了?!薄苤僭浺患涞烬R桓公胸前,還好只射到了齊桓公軍裝的肩帶。即使管仲差一點殺了齊桓公,但是齊桓公仍然用了他,因為他了解管仲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就這樣,管仲在齊桓公手下辦事,成為齊桓公的CEO。他們倆人之間的配合是非常密切的。齊桓公授權管仲改造齊國的管理結構。主要的改革是制度。管仲結合了管理系統和市場,將市場變成資源。管仲將全國人民分成22個單位(鄉),其中有6個單位是不用服兵役的:他們是生產者,工匠和商人,專職替國家生產。另外15個單位是農人,從事生產,但是還要服兵役。士則是國家的基層干部。管仲因此將國家分成了15個可用的單位——它的“客戶”同時也是推銷者。
齊國開拓更新市場,征伐別的國家,使得齊國不只是直轄領土廣大,它所影響及指揮的疆域范圍更遼闊。齊國成為霸主,許多小國都附屬于齊,成為齊的“子公司”。就這樣以客戶為推銷者,齊桓公一躍而為北中國實質上的統治者。無論哪一個國家發生困難,甚至徒有空名的周王朝有困難,齊國都會幫忙。齊桓公曾領著15個單位所組成的5個軍東征西討,主要的工作是抵抗北邊戎狄的侵犯和南邊楚國的擴張,保護北中國的安寧。北中國變成他廣大的市場,就這樣開拓了幾十倍于他原有的疆土,建立了新的霸主制度,這是和過去非常不同的方式。
另外,齊國工商業者不用打仗,而成為專門的生產者:產鹽、制陶、紡織等以及其他所有能銷售的商品。齊用全國近三分之一的人民生產商品,這是一種新的形態,與過去以農業作為國家經濟的根本有很大的不同。以企業觀點來解釋,就是不僅開拓市場,還去找新的原料、新的生產方式,以此增加自己的資本。它雇用專事生產的人,給他們免服兵役的特權,去開發與生產商品,不但足以自給,還可以供外銷。在當時,齊國的食鹽、鹽漬品、紡織品,都是銷到全中國的。就這樣以人力資源開拓新領土、用經濟資源擴張本錢,使得當時的北方、華夏列國都俯首臣服。這是一個嶄新的經營方式。齊國的軍隊,也是新方式組成的,不以貴族為兵,而以平民為兵,一戶抽一兵,傷亡的人國家皆有撫恤制度。兵源擴大了,等于把客戶都變成了股東,在現在臺灣的企業中,還找不出這樣的例子。福特公司剛剛成立的時候,以自己的工人為新的市場,生產平民車種,使得工人階級都買得起他們的車子,這樣把客戶定位為自己的員工,可以說是個類似的例子。
管仲身為齊國的CEO,他的政策是減少貴族的特權,而大量起用有專長的人。他身邊培養了許多有特殊才干的人,有善于作戰的、有善于計劃的、有善于出使的,他每推行一項政策時,都會和身邊的人商量,也就是他自己組織了一個團隊幫助CEO。而董事長齊桓公也授予管仲充分的權力進行這些改革。此時齊國解釋霸權的合法性,即是以“尊王”為口號:天降天命給周王,周王承認霸主的地位,也就是天命透過周王的承認間接地交給了霸主。這是他得到的正字商標,也得到了當時的獨占權。
齊國的失敗
在齊國稱霸一代后,接替的晉國完全接受了齊國的模式,從此有了所謂的霸權。齊國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呢?齊桓公如此重用管仲,但他并不給管仲貴族的地位,而給他很高的報酬,因此管仲相當富有奢華。管仲的改革也得罪了齊國貴族。而在管仲死后,又沒有適當的人選接替管仲的位子。管仲原來培養了一個接班人隰朋,但是隰朋不幸早死。當管仲重病,齊桓公問誰可以接他的位子時,管仲雖不滿意齊桓公的人選,認為他們都有品德上的缺點,但是自己也提不出適當的人選。因此,管仲死后,齊桓公只好運用那些專才,代替全方位的管仲,但是都不成事。齊桓公死后,五位公子沒有一個被培訓為可以繼承王位的接班人,卻個個想搶國君的位子。諸公子爭斗,甚至齊桓公的尸體生了蛆,也沒人理。就這樣,總經理和董事長這兩個缺都沒有合適的接班人,齊國的霸主地位也就垮了。
賢相晏嬰
雖然齊國喪失了霸主地位,但是在此之前建立的經濟基礎卻使得齊國一直是個相當富強的國家,始終都是北中國第二大國,也是唯一可以向中原盟主的晉國說“不”的國家。在齊國,內部的組織始終相當地緊密。春秋后期的齊國,有一位晏嬰,是山東的東夷人,出身寒微,因為才干而得到重用,曾經擔任三朝國君的宰相。晏晏生活節儉,品德高潔。在《左傳》昭公二十年有一段關于晏嬰的小故事。當時齊侯身邊有一個寵臣,齊侯相當喜歡他,曾對晏嬰說跟這個人很合得來,以古文講就是“和”,晏嬰回答說:“那不是‘和,是‘同。君王說什么,他就說什么,對君王并無好處。就像我們烹飪不會鹽上加鹽,不會都是一個味道,聽音樂不會只用同一個音階。我們希望菜肴有不同的味道,音樂有不同的音階,朝中的政策也要有許多不同的意見、不同的想法,集合所有人的意見,我們才能做出最好的決策。一盤色香味俱全的好菜,一套動聽的曲子,這就是‘和。如果今天你說什么,大家都附和,這就是‘同。大家只有一個意見,國家政策一定不會完善,所以朝中要有和而不同的人,才是君王治國之本。”和而不同是經營管理相當重要的一個概念。一定要容納多方面、多角度的意見,問題才能得到圓滿的解答。
晏嬰是出了名的愛才,也很尊重賢才,有一次他在街上看到一個因負債而被綁起來的人——越石父,相談之下,晏嬰發現他是很有才能的人,立刻以自己的馬贖了他,并招攬在自己身邊。但越石父卻沒有去找晏嬰,晏嬰也沒有去拜訪越石父。突然有一天,越石父表示要和晏嬰絕交,晏嬰相當驚訝,自己將越石父贖了出來,怎么他卻表示要絕交,難道自己做了什么不禮貌的事?晏嬰趕快去向越石父詢問原因。越石父說:“你原初不認識我,也不知道我是有才能的人,可以不重視我,但是現在你知道我是有才能的人,卻不聽我有什么想法,所以我要和你絕交?!标虌肓⒖陶堅绞干献?,仔細傾聽他對國家政事的見解。所以運用人才是很重要的,可以不拘一格,但一定要尊重人才,也一定要有適當的禮貌。如果一個賢才而不自尊自重,大致就未必是真正的賢才。今天有許多企業家在招募人才時所抱持的心態是“我賞你一口飯吃”,而缺乏根本的尊重,這樣是招徠不到真正的賢才的。
一個污辱自己的人,不會真正為國家做事;一個污辱別人的人,亦不會真正為國家做事。
晏嬰很會以巧妙的話勸諫齊侯。一般而言,宰相要勸君王聽話并不容易,要求萬人之上的君主了解自己的錯誤,是需要技巧的。晏嬰就常常會借機表達自己的意見。齊侯因為晏嬰很窮,特地替他造了一棟房子,可是晏嬰搬過去三天就搬回原居。齊侯很疑惑,追問晏嬰原因。晏嬰回答說他以前很窮苦,所以很注意市價,住在靠近市場的老家有助于了解現在的市價。齊侯便問晏嬰現在市價如何,晏嬰答道:“現在鞋子便宜,義肢貴。”——這是因為當時齊侯重刑砍人的腳。晏嬰把握機會讓齊侯知道自己的錯。所以總經理要讓董事長了解他自己的錯也是一門學問。如何顧全上司的情緒和面子,就是有技巧有方法的講諫,才能讓他看清自己的缺點,從而改過。
主權與授權
君相之間的權力應當有明白的分隔。幾乎所有的人都主張國君的主權是完整的,但是國君的主權不應該拿來在行政事務上試探。國君主權是當政府不行時,可以決定換一個執政班子。君主的主權,只能用在監督,不應直接用于行政。無論怎樣銳利的刀刃,也經不起不斷的濫用,磨到主權本身鈍了、沒有了信用、沒有威嚴。所以君相之間的分際,當有區別。不論在法令上、制度上、組織上、功能上,幾乎沒有一個學派主張主權的掌握者——國君直接執政,以致沒有轉圜的余地。從行政理論來說,上層不能干預下層,執政者應當取得清楚明白的授權,在授權范圍內,上級不能干預。執行得好可以獎勵,執行不當可以處罰,定期考核所作所為是否符合授權承諾,是否符合職務當有的權力,這樣才有一個良好的分工。否則一個部門侵犯到另一個部門的權利,上層侵犯到下層的權利,當事人就不知道如何做事了。
中國古代法家的學者,常常討論一個國家機器應該清楚地做好上下階層和同階層之間的分工;他們也討論到如何考核、如何用專家做專門的工作。用專家做非其專長的工作,不但是浪費人才,也使得國家機器效率減低。這些法家理論符合今天管理理論“因能授權”的原因?;仡^看看今天的社會,政府中人,往往學非所用、才能與職位不相符。這種情形通常是出在掌權者,要證明天威不測,他有充分操縱的能力。許多人的合作,能力一定比一個人強,將一個有效機器變成一個人的一言堂,公司如果這樣,則公司一定會垮臺;國家如果這樣,則損耗了所有的力量,也坐失了許多時機。這是威權自用的主管所犯的毛病。
另一種形態是無能的主管。怕別人能力比自己強,怕別人做得比自己好,所以只要看到一個人表現不錯,就把他換掉。通常這種主管也會聽信小人,喜歡阿諛奉承的人。世界上掌握權力的人,不出以上兩種情況。一種是過分能干,一人管盡天下事,結果天下事都給他一個人管,其他人都用不上,誤了天下事;一種是沒有能力的嫉妒有能力的人。不論是哪一種情形,今天臺灣社會都有實例。
戰國時代法家的這許多言論,是一個準備工作,是周代封建制度轉變到實行文官制度的最后一段路程。很有趣的是,這些理論幾乎是平行的,有的是從行政面出發,有的是從理論著手,學者和行政人員都在探索著相同的方向。他們都在探索如何在競爭激烈的時代,讓自己國家的人力物力發揮到最大的功效。我們知道要發揮最大功效,第一要緊的就是動用人力資源。一方面把人才放在最好的地方,另一方面減少內部的摩擦。人才的能力都用到該用的地方。而不是浪費在國家機器不必要的齒輪皮帶上。因此既要有監督者,而監督者又不要在發號施令之中創造額外的層次。組織里面層次不能太多,層次太多會造成命令傳轉過程的延緩、錯誤和扭曲。
凌空監督
監督者最好不是執行階層組織里的一個層次,而是凌空的。行政和監督的兩條軌道最好是分開的。往往一個監督者在一個地方待久了,就變成發號施令者,因為被監督者懼怕監督者做出對他不利的報告,自然會服從監督者的命令。以特別業務考察的方式派任,也許比長任監督為佳,這是在中國文官制度中發揮相當重要功能的監督制度,是一條評估與追蹤的軌道。這個制度在西歐國家史上出現得相當晚,卻是近代組織管理學上相當重要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