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是廈門乃至福建省的旅游龍頭、城市名片,被譽為“鋼琴之島”、“海上花園”、“萬國建筑博覽”、“中國最美的城區”,以其獨特的魅力享譽海內外,每年上島游客近三百萬人次。
鼓浪嶼之所以有這樣大的魅力,除了它獨具風采的自然生態環境之外,長期以來以音樂為特色的人文建設是這個小島聞名于世的關鍵所在。
為此,我做了一個粗淺的調查,感受到以下三方面的特點:
一、 人文與自然媲美
鼓浪嶼是一個充滿天籟之聲的小島,島上有日光巖等奇兀而俊美的巖峰和崗巒,花樹掩映,沙灘環擁,與廈門本島、金門列島隔海相對,天風經年吹拂鳴響,海濤日夜往復吟唱。先民們留神海浪沖擊岸礁時發出的鳴鼓之聲,冠小島以“鼓浪”之名。宋代理學宗師朱熹將其感受概括為“天風海濤”四個字,此后,“天風海濤”成為鼓浪嶼最有號召力的寫照,一直沿用至今。自然界的奏鳴交響是鼓浪嶼蘊涵音樂文化的天然條件,“仙樂風飄處處聞”,——鼓浪嶼被贊為是神仙世界,得稱“鼓浪洞天”。
19世紀中葉,西洋音樂文化以宗教音樂的形式首先登陸鼓浪嶼,并以“新學”教育的創辦在鼓浪嶼得以勃興。到了現在,音樂已成為鼓浪嶼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內容,每逢節假日,許多家庭舉行音樂會,吹拉彈唱,其樂融融,成為鼓浪嶼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音樂成為鼓浪嶼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內容。全島人均鋼琴擁有密度居全國之冠,匯聚了100多戶音樂世家,涌現了殷承宗、吳天球、許斐星、許斐平、陳佐湟等一批蜚聲中外的音樂家。島上建有音響效果在國內位居一流的音樂廳和培育了許多后起之秀的廈門市音樂學校,指揮家鄭小瑛任首席指揮的廈門愛樂樂團在此誕生并得以發展。深厚的音樂文化使鼓浪嶼享有“鋼琴之島”、“音樂之鄉”之譽。
在音樂生活日趨發展的同時,鼓浪嶼的音樂文化活動也日漸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僅2003至2005年間,鼓浪嶼音樂廳就承接了各類音樂活動和國家級、省部級的音樂比賽9批近兩萬人次,舉辦音樂會304場,大師班26場。同時,海上花園旅游公司組織承辦的別具特色的管風琴音樂會、鋼琴博物館燭光音樂會、家庭音樂會、鼓浪嶼音樂夏令營、廣場交響樂等與游客互動的音樂旅游交流活動也吸引大量的特定游客群體,極大地豐富了鼓浪嶼的音樂文化市場。
在舉辦各類有特色的音樂活動的同時,他們還注意大力打造音樂節品牌,包括每年一屆的“美國音樂周”(已舉辦四屆)和兩年一屆的鼓浪嶼鋼琴節暨全國青少年鋼琴比賽。2002年首屆鼓浪嶼鋼琴節匯集了法國、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等四大洲的鋼琴家及殷承宗、陳佐湟、卓一龍等鼓浪嶼籍音樂家;2004年第二屆鋼琴節以四臺百年名琴,外國指揮家朱暉、鋼琴家鄧泰山以及一批知名青年鋼琴演奏家傾情演繹,把鼓浪嶼的天籟之音帶到了北京、上海、廣州和香港四名城。同時配套舉辦的全國少年兒童音樂舞蹈大聯歡等旅游活動也吸引了大量的鋼琴愛好者和游客。鋼琴節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同,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廈門電視臺等多家媒體錄播音樂會節目,《人民音樂》、新華網、《中國文化報》《音樂周報》等以《鼓浪嶼百年古鋼琴中國巡演之旅征服萬千聽眾》《傾聽鼓浪嶼》等為題予以大幅報道。
二、 音樂與旅游互動
鼓浪嶼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高度重視音樂文化事業的培育和發展,集社會之力,走市場化道路,多渠道、多方面地打造鼓浪嶼的音樂品牌,以音樂為載體促進旅游經濟發展,提高“鋼琴之島”的含金量。
在音樂旅游資源開發上,鼓浪嶼建成了亞洲僅有的鋼琴博物館和管風琴博物館。鋼琴館內展出來自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奧地利、澳大利亞等國的名牌古鋼琴110臺,其中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鋼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有古老的手搖鋼琴,有產自一百年前的腳踏自動演奏鋼琴和八個腳踏的古鋼琴等,體現了100多年來世界鋼琴的制造技術和發展水平。管風琴博物館首期展出產自美國、印度、加拿大、英國等國的50多架各式風琴、管風琴,其中一架為1909年產自英國的諾曼·比爾管風琴,約6米高,共有1350根音管,音色的變化豐富多彩,氣勢磅礴,令人嘆為觀止。新加坡《聯合早報》曾撰稿盛贊兩館的建成,感慨“音樂之鄉鼓浪嶼,今天繼續創造著文化奇跡”。同時,政府投資千萬元按現代化音樂廳的要求對鼓浪嶼音樂廳進行維修改造,為社會各界的音樂交流活動提供了重要的平臺。
音樂與旅游良性的互動機制的建立,較好地打造了鼓浪嶼的音樂品牌。僅2003年至2005年期間,就有日本NHK電視臺、澳大利亞ABC廣播電視臺、新加坡等國以及香港無線、臺灣等地區的電視臺及國內各地媒體多次前來拍攝鼓浪嶼音樂專題片,數量達30余部。江澤民、李鵬、李嵐清、田紀云、董建華、賈慶林、李長春、黃菊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丹麥、泰國、納米比亞等多國領導和嘉賓,臺灣穆桂新、蕭萬長、王永慶夫人等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先后來鼓浪嶼參觀訪問,鼓浪嶼“音樂之島”美譽更加深入人心。
三、 文化與經濟共榮
鼓浪嶼的建設者和領導者們在音樂文化建設和推進過程中,從來都不是單向思維的。他們在策劃每一個項目或每一個活動時,總是考慮最大可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例如在旅游項目的設計上,既考慮到文化品味,又考慮到趣味性,以增強對游客的吸引力。在鋼琴節或其他音樂節的演出設計上,不斷有新的形式出現,吸引了更多人參與,既擴大了影響,又增加了收入。鼓浪嶼風景區管委會在每年的財政預算中不斷加大對音樂文化建設項目的投入,其結果就是:文化項目的軟件和硬件的條件越來越好,質量越來越美,帶來了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越來越美,游客越來越多,收入逐年增加,名聲越來越大。
鼓浪嶼的發展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鋼琴之島”、“音樂之鄉”的品牌愈來愈煥發出迷人、奪目的光彩。
(此文為作者在2006年3月24日南寧召開的“音樂文化與城市品牌建設研討會”上的發言)
章紹同 福建省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國家一級作曲,中國音協理事、發展委員會副主任
(本文攝影均為朱慶福 責任編輯 于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