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樂教①的審美平衡
“音樂教育的基本性質和價值是由音樂藝術的本質和價值決定的”,“音樂教育的特殊性乃是音樂藝術本身特殊性的一種功能。我們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令人信服地闡明音樂藝術的本質和音樂在人們生活中的價值,那我們就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令人信服地描繪出音樂教育的本質及其在人類生活中的價值”。②
我國當代樂教正從應試、技術教育向以審美為核心的方向轉型,正在克服種種急功近利的教學行為向“善民心、感人深”③的情感世界轉移。教學雙方通過接受、理解、表現、評價和創造等音樂審美活動,積極地體悟音樂音響形式中的審美蘊積,審視音樂真善美的理想,去感受與之強烈共鳴的情感意興,使樂教在審美活動中發揮凈化心靈、陶冶情性、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盡快告別藝匠的、功利的、技藝分割、人藝脫離的音樂教學觀念和行為;徹底改變“受其業而不解其惑,受其技而不解其藝,受其能而不解其情”的音樂教學現狀。當下,我國各個層面上的樂教正在經歷不同程度的教育改革,改革中的許多問題都與審美關聯,如何認識樂教審美、關注樂教審美的平衡便成為樂教改革關鍵問題。本文試圖從科學與藝術、靈性與悟性、他娛與自娛、先驗與即興四個方面探尋樂教的審美平衡問題。
一、科學審美與藝術審美的平衡
用理論思維方式揭示樂教的觀念、行為、表現方式等本質內蘊,對樂教中發生的各種現象提出為什么,運用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科學法則總結規律、規范行為、抽象本質、剖析現象,闡釋樂教的科學基礎,使樂教更加理性化、規范化、專業化,更帶有普遍意義。這些已凝煉成科學美的規律和形態,成為眾多樂教工作者的審美理想,成為規范教學內容、行為、策略的必由之路??茖W的理性使當代樂教獲得了驚人的快速發展。規范化的音樂技術、科學化的理性知識、嚴密的邏輯思維,形成了專業教學的共性模式和堅實基礎。理論課教師因此認識了樂音間的頻率比、聽辨域和音變量等音樂底基的科學美;音樂中無處不在的諧音列、沉音列、結合音原理的和諧審美法則;音樂結構和織體音響中蘊藏的斐波那契數列④和黃金分割原理⑤的自然美;調式、音階、律制內蘊的“數論和諧”審美規律;和聲功能序進運用的機械力學程序運行的審美法則;標準音確立所依賴的度量、生理、數理美的邏輯;在定值均分律動上顯現的序動美的科學思維;音樂“回歸體驗”顯現的平衡、對稱的科學美。聲樂教師運用生理解剖理論揭示了許多歌唱藝術中的科學美:空氣動力學說解釋了歌唱中硬起音和軟起音科學原理;快速攝影科技闡釋了“聲區”的成因,得出真假聲機能平衡發展與聲區轉換混合運用的科學結論;音頻儀在“歌唱共振峰”的科學實驗上確認了構成歌唱高位置的成因;加亞西喉鏡的科學成果(指出了聲帶閉合對歌唱音質、音色影響)是構建歌唱機能教學理念的關鍵等。器樂教師通過力學原理認識了鋼琴高抬指演奏和快速觸鍵的科學內蘊;通過弦的長度或張力變化認識了弦樂器的指、腕、臂的揉弦要訣,通過肌肉的松緊控制認識了彈撥樂器“搖指”的科學美;通過音響學認識了管樂超吹奏法和弦樂泛音演奏的審美內蘊;通過聲學原理認識了管樂“雙音”演奏法和奏成和弦音的“加音”“減音”;通過生理心理科學認識了演奏呼吸和序進規律。音響科技在音樂教學中的科學美更是絢麗奪目。卡拉OK、MIDI作曲、多媒體課件在音樂教學中處處閃爍著科學美的光芒,不但使音樂教學從內容、形式到行為發生了革命性轉型,也深刻地影響了音樂教學觀念的更新。
另一方面,以想象和聯想為特征把握樂教,通過審美創造活動來表現人的情感世界,潛移默化地作用于人的精神領域,是樂教審美活動的重中之重,是教學雙方拓展創新思維、張揚藝術個性、提升人格和藝術修養的必由之路。然而,當下的樂教正在異化,正在違背科學與藝術的辯證原則,模糊了藝術與科學的界線,與藝術的本質相悖,與“人是樂教之本的目標背道而馳。今天我國的樂教,尤其是高等樂教所出現的種種弊端均與“以科學關照藝術”的觀念關聯。樂教藝術美的復歸,是實現全面意義上的“育人”,而不是急功近利的“傳技”。藝術美不僅關系到以藝術修養為前提的專業素質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與提升人的全面素質關系密切。它往往滲透到人對藝術最基本的感受和體驗之中。這種感受和體驗的獲得不是依靠理性知識的灌輸、音樂技術的訓練,而是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自發、自然地獲得。因此,樂教的根本是藝術精神和人文內涵。藝術精神用知覺、情感、想象、直覺構建了人多彩的現實和精神世界的藝術美,人文內涵涉及到開發人的藝術底蘊,關系到人格修為和原創能力,甚至涉及到民族存亡、國家強弱與社會進退。從“樂以載道,大音陶情”⑥的角度看樂教的藝術美,它既不是規范美,也不是邏輯美,更不是樂教的各種形式美⑦,而是教學雙方鮮活的開放而自由的藝術體驗、自我意興的相互溝通,創新意識的心領神會;是誘發和喚醒人原本具有潛能的催化劑。樂教中若掌握了藝術美,就等于抓住了樂教的根本和精髓,樂教的藝術美早已超出了它的本體意義,放射到人成長的全過程。無情的聲音變成了動人的音樂,無意識的音符組成有知感的音樂形象,并非單純掌握了音樂技術和理論就可達到的。因是藝術有其獨特的審美特征,需要依附人的情感和想象,需要通過藝術審美創造活動去塑造、再現和表現;需要在想象中實現互為對象化的審美主、客體。音樂通過其獨特的表現方式構建了種種藝術美的形象,它不僅是音樂家知覺、情感、理想、意念等綜合心理活動的產物,也是教學雙方的情感溝通、心靈感悟和藝術體驗。樂教在不斷的藝術審美需求和滿足的回旋過程中,逐步提升了藝術的審美層次,陶冶了人的意識和精神,潛移默化地作用于人性的完善。
情感美、精神美、修養美多在藝術審美范疇,邏輯美、規律美、本質美多在科學審美范疇。“藝成而上,技成而下”的樂教審美觀應該是當下樂教中平衡科學與藝術審美的重要措施。“藝”是專業全面發展的標尺,是音樂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它的形成并非易事,并非一時,需要在長期的音樂學習和藝術實踐中多方汲取,不斷蘊積各種感性和理性經驗。音樂技能是科學化思維的結果,是抽象出的音樂表現手段,是規范化重復的訓練技巧。要使藝術實踐成為完美的,富有魅力的表現過程,不僅需要有序控制的音響(器樂和聲樂),動靜對比的旋律,有致的節奏,嚴密的結構,豐富的和聲等專業技巧,更需要從藝術的高度主動地創造藝術美,表現和再現人的情感理想,使藝術更具感染力,更有想象力,更富情感內蘊,更多地增加藝術想象的空間。完美的藝術形式、感人肺腑的美妙旋律、動聽悅耳音響的形成,都是技巧與修養有機結合、高度統一的結果。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你想得到音樂享受,那你必須是一個有音樂修養的人?!庇辛藡故斓募记?,遠不是樂教的目標,只有“化技為藝”“化技為情”,使技巧轉化為有藝術、有意味的情感狀態,再將情感和想象聯想匯集成藝術形象,樂教的藝術思維才有了高度。對藝術形象塑造得愈鮮明、愈生動,藝術形式創造得愈豐富,就愈能顯現科學美與藝術美在較高境界的合一。為此,克服“技術至上”的藝匠思想,澄清和扭轉樂教啟蒙必須先從技術基本功開始的觀念。將啟發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和想象力自始至終地作為樂教目標,使學生始終處在不斷探討和發掘藝術潛力,豐富藝術想象力,不斷增強藝術創新能力和創造意識的教學氛圍之中。必須抵制逐步擴張、無限升級、急功近利、刺激音樂技術教育的競技和考級行為,突破純技術訓練的尖子培養模式,扭轉目前“重技輕藝”的反藝術的樂教觀念,使藝術美和科學美達到相輔相成的目的。
二、靈性審美與悟性審美的平衡
在樂教的審美中,靈性美與悟性美是一對相輔相成、對應互補的兄弟。促進二者的審美平衡、共同發展是樂教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關鍵。
音樂中的靈性是人原本固有的藝術細胞,是先天賦予的聰明才智,是內在生理的、遺傳因子所帶來的智商。其實,靈性還包括人在成長過程中受生長環境影響,“潛移暗化、自然似之”⑧形成的心理智商,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接受的多方知識能力所形成的才智。靈性在人的生長、學習和實踐過程中不斷被發現、不斷被改造,不斷地生成。它是人化了的自然美,是滋潤過的天性美。在樂教的審美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靈性美,并根據不同人的靈性范圍、類別、程度進行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地誘發、影響、引導、改造、完善他們的音樂靈性,使之更加光彩,更加自然,更具天性美的魅力。除此之外,還要營造多元的、泛音樂的人文氛圍,借助教師品行、身正、學高、人格的影響力,構建適合靈性美生成的綠色環境,使每個人的靈性都能在“美”的高位置上閃爍,像鮮花一樣在肥沃的土地上開放得更加絢麗奪目。
音樂中的悟性則是通過人在后天努力不斷成長起來的,對音樂現象、知識、技能的認識和理解能力,是人在音樂學習和藝術實踐中不斷蘊積和發展起來的理智。悟性包括規定、判斷、分析、推演、區別、比較等認識和求知能力。在樂教的審美中,悟性是被升華了的人性美。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悟性美的提升,使學生通過孜孜不倦的自身努力,將音樂學習中大量的感性材料迅速地組織起來,不斷升華成新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技能要訣。再通過不斷地積淀,就會持續提升和擴大悟性美的層次,它是樂教發展的顯著標志和原動力。在我國大眾教育特別強調教育平等的今天,對悟性審美的關注應該成為首要。
悟性美的不斷蘊積、不斷固化,潛移默化地轉換成人的潛在能力,悟性便會發生質的轉型,形成直接揭示音樂藝術奧秘的洞察力,形成瞬間“頓悟”的直覺,這時悟性在直覺狀態中,已轉化到感性世界,陷入迷狂的熱情。這時的悟性已固化成潛隱而恒定的靈性了。靈性美的擴大和提升反過來又為更高層次悟性提供了基礎和條件,二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共同構建了樂教審美活動中的高視點。忽略了靈性美,難免會埋沒人才,丟棄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容易使學生失去發揮最大潛能的機會。忽略了悟性美,難免會輕易否定學生的自身努力,容易損害到學生的自尊心和上進心,容易導致使用“是、非、對、錯”標準法衡量學生的不良后果。
三、他娛審美與自娛審美的平衡
在樂教的審美活動中,主、客體在教學過程中的感受可分為兩類:一是以客體的娛悅、獲得美的刺激和享受為審美目標,偏重“娛人(他娛)”目的,可稱為他娛審美;二是以主體的娛悅、獲得美的刺激和享受為審美目標,偏重“娛己(自娛)”目的,可稱為自娛審美。他娛審美和自娛審美是樂教中兩種審美觀念所導致的兩種結果,也是審美在方向上的兩種選擇。
在樂教的審美活動中,他娛審美是影響了中國樂教幾千年并至今仍在堅持的審美方向。我國古代“以樂載道”,樂教“為道而娛”;革命年代“以樂興政”,樂教“為革命而娛”;當下“以樂教和”,樂教為他(形式、規律、他人、技巧)而娛?!盀樗鴬省钡囊魳穼徝烙^特別注重音樂形式美的欣賞,特別關注音樂思想的高度和深遠,特別強調樂教過程給教育客體帶來的美感刺激,以他人的娛悅和評價為價值取向。在音樂表演的諸課程中,他娛審美是學生對老師的各種規定、規范、要求悟化后形成的美,是以表演教師為主導形成的“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也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析方式和審美過程。此時音樂學生的情感是由外而內的“感于物而動”⑨,表演者有感于歌詞、標題、提示語、音樂語言、音樂技巧等外因而發,受制于規律、內容、形式和觀念等外力而生。這種依據外界事物產生的音樂情感和沖動必然是被動的。他娛審美觀長期作用于師生,師生自然視音樂表演的行為、創作等教學形式、內容是教育客體審美和娛悅的工具,必然追求自身情感和娛悅之外的目的來制定審美標準,必然認為遵循他娛審美標準的行為是正確的,是合乎審美規范的,否則,是不正確的,也是不美的。
在樂教的審美活動中,自娛審美中內蘊了許多音樂的非認識性規律,特別追求音樂的別具一格,特別推崇在教學過程中自我意興的抒發,是學習者自覺地將主體放到自我欣賞和自身能力評估的主導位置之上,學生通過自賞、自評,達到自信、自愛、自娛的審美目的。主體意識的覺醒給學生表現生活、發揮和創造個性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也使其獲得了自我欣賞和自我陶醉。樂教的自娛審美行為,激發和激活了主體情感與客體內容、形式、規范、要求的共鳴,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必然給學生的自我情感帶來許多美感刺激和美感享受,其價值取向的標準必然加進了重要的自我娛悅和自我評價。在音樂表演的諸課程中,自娛審美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自覺行為,容易產生情感超越,容易形成以學生為主導的“寓學于樂”、自得其樂的教學模式,此時受教育者的情感是發自內心的“心聲相應”。倘若自娛審美觀念長期作用于師生,師生便會將音樂表演的行為、創作等教學形式和內容視為教育主體審美和娛悅的載體,必然以追求自身情感和娛悅目的來制定審美標準,必然認為遵循自娛審美標準的行為是正確的,是合乎審美規范的,否則,是不正確的,也是不美的。
在當下的樂教的審美活動中,由于長期以來過分地強調了他娛審美的形式和作用,使樂教主體意識失去自我意興早已成為自然。所以,當下在不斷提升樂教他娛審美高度的同時,也要充分發揮自娛審美怡情悅性的功能,更加關注、突出和發揮樂教過程中的自娛審美行為,開發其作用,使他娛審美與自娛審美建立起相輔相成、能動互補、互相轉化、平衡發展的新型關系。
四、先驗審美與即興審美的平衡
所謂樂教的先驗審美即先于音樂經驗所進行的各種準備形成的美,它是構成音樂經驗不可或缺的前期工作。它強調進行充分準備的嚴格規范的技術訓練、音樂知識技能的記憶和表現行為的固化;推崇音樂的技術程度和程式化行為;以定級定量的技術尺度為審美標準;崇尚再現音樂作品的準確性和二度自由創作行為的有限性;強化以機械的、分解組合的音樂學習過程;主張通過系統邏輯的音樂知識和能力積淀的先驗過程,著意創作沖動前構思的完美性、嚴謹性和條理性。長期以來,先驗審美主宰了樂教發展的全過程,這種觀念在樂教工作者心目中已根深蒂固。他們認為:只有先驗的、量化的、預知性的、有準備的音樂行為才可以構成完美的藝術。在樂教先驗審美觀的指導下,學生完整而邏輯地接受了前人的音樂經驗、知識和能力,不斷沿著教師預設的知識要點、審美原則、結構框架、表現方法、思考途徑、想象空間、技術標準去練習和準備,以理解、消化、完成教師的講授、任務和作業為審美理想。不斷地強化了樂教科學的復制性和非藝術的“對錯”是非判斷標準,它容易使樂教悖離藝術本體,形成匠化的、模具化的教學行為和模式。
所謂樂教的即興審美即不經事先有意識地醞釀和準備,直接形成于音樂進行之中的行為。樂教的即興審美,主張使音樂形成千姿百態的、潛意識的、想象創新的、自然的、隨機即興的、富有藝術動性的形式。因為即興音樂行為是最古老、最自然、最有藝術魅力、最直接表露情感的音樂表現形式,也是挖掘音樂潛力、發揮人的想象力、探索精神和獨創性的最有效的途徑。即興審美強調學生在音樂傳承過程中始終保持創新意識,無拘束地探求自我超越性的體驗。提倡音樂訓練的整體性、直觀性、隨機性和適用性,推崇即時瞬間的,與眾不同、與前不同的,創新精神的、自由二度創作的音樂表演。把即興音樂審美作為樂教的起點和基礎,作為開啟音樂想象力大門的鑰匙,把學生放進自由審美想象的天地中去翱翔、馳騁。即興音樂審美教學體現了音樂藝術的本質,它不但體現了樂教對人類最高層次的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也對學生許多非音樂素質(應變能力、反映能力、專注力、創造力以及分析、理解、協調、潛意識等)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即興音樂審美中內蘊了主體的豐富想象力和創新精神,將它貫穿于樂教的全過程,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必然給樂教帶來無限的發展生機。
在樂教音樂行為的審美上,也要充分協調先驗審美與即興審美的兩方面。才華橫溢的即興音樂行為并非從天而降,它必須有先驗的知識、能力和技術的積累,當人的意識和潛意識中蘊積了豐富的音樂先驗美時,即興音樂行為才會顯現出才華橫溢。先驗的音樂知識、能力和技術并不具有獨立的價值,因為倘若它不能使人動情,不能讓人馳騁想象,就不能給人提供審美享受。當從極其豐富的即興音樂行為中獲得極大的審美享受時,必然也是先驗的能力和技術極大地發揮。然而,由于我國全盤西化的樂教觀念,將音樂的先驗審美放到了突出的位置,而即興的音樂審美受到極大的限制,導致了樂教審美失衡。所以在當下的樂教審美中,特別要關注即興音樂行為的發揮,使其貫穿于樂教發展的全過程,用它去點燃學生的心靈之火,將音樂豐富的先驗美與即興美融為一體,化合升華,成為永遠變化的感情交響,成為樂教進步的強大動力。
由于篇幅所限,在我國當下的樂教審美中,還有理性與感性、共性與個性、線性與非線性、對比與統一、立體與線型、真實與虛擬、他律與自律等方面的審美平衡問題值得關注,筆者將在續文中給以論述。
①音樂教育的簡稱。
②[美]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第7頁,人民音樂出版社,熊蕾譯。
③《樂記·樂施篇》,載“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也”。
④斐波那契數列即1、1、2、3、5、8、13、21……中的每一項稱為斐波那契數。從數列第二項起,前項比后項之值,隨著項數的增加而無限趨近于0.618。數列的前六位數字(1、1、2、3、5、8)的長度比(倒數為頻率比)計算的音程關系與當今音程和諧性的理解完全相同。分別為同度1∶1,八度1∶2,純五度2∶3,純律大六度3∶5,純律小六度5∶8。如《二泉映月》中的大小高點可用斐波那契數解釋。
⑤把長為L的直線段分為兩部分,使其中一部分對于全部分的比等于其余一部分對于這部分的比。
⑥以音樂傳遞思想品格、藝術精神和人文意蘊,用最美的音樂陶冶人的情操。
⑦教育模式、教學方式,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和表演水平。
⑧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慕賢》。
⑨公孫尼子《樂記·樂本篇》,摘自《中國古代樂論選輯》第19頁。
陳其射 溫州大學音樂學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 金兆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