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革楠
為完成法院規定的結案數,基層法庭在沒有正式受案的情況下,墊交訴訟費,編造假名,自按手印,偽造案卷湊數。這是黑龍江省海倫市人民法院內部的“做卷”秘密。知情者說,“一本卷半個小時就做出來了”。一個基層法庭“做卷”數量最多時超過千件,而近兩年來每年超過百件。
的確很難相信,在莊嚴的人民法院竟然會發生這樣大規模的造假事情,而且還成為各基層法庭心照不宣的“潛規則”。據報道,法院之所以下達這樣的任務,一方面是為了工作成績,更主要的原因,是考慮到保證編制的需要。“案件數上來了,才能增編,保證人員,不然上面得撤編、合編?!?/p>
在筆者看來,不管是為了工作成績偽造案卷,還是考慮保證編制的需要,都十分清楚地顯示出當前執法機關考核機制的弊端?!爸笜藱C制”,就是以一種直觀的數據政績,來衡量基層執法部門的工作質量,乃至和這些基層法庭領導的升遷直接掛鉤。這種“機制”在一些特定的歷史時期確實發揮過很好的作用,激勵地方執法部門穩定地方治安。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某些執法部門為片面追求政績,無形中偏離了維護社會穩定的執法方向,以及把執法的一些基本原則,諸如尊重事實、尊重客觀規律等棄置于腦后,僅僅把完成上級的“結案指標”作為執法的歸宿。
這樣做的直接危害是加劇了農村法庭的高收費。偽造案卷憑空增加了訴訟量,必須向上級法院多繳很多訴訟費,這些憑空增加的訴訟費并不會由基層法院“埋單”,只能由打官司的百姓來填這個“窟窿”。如按照規定,正常的離婚案訴訟收費是每件50元,其他工本費用、實際支出費用加在一起也不應超過150元,而在這些造假的法庭,一次性實際收費都在500元以上,最高的達到了650元。多收的這些費用,至少有一部分是要去填“窟窿”的。
“做卷”的危害還在于助長了一些法官的沽名釣譽之風。這些法院的法官平時無所事事,也懶得深入基層,最后是“案子不夠,閉門來湊”,以騙取各種榮譽和獎勵。海倫市法院通過“做卷”就獲得了三等功,并曾因審理案件總數一度達到3000多起,而被綏化中院授予“全市人民滿意的法院”稱號。院長姜立波在“成績和榮譽”面前無不沾沾自喜。筆者甚至擔憂,這些法院在接到耗時費神的案子時,是否還有心思去不辭辛勞地辦理,因為辦案畢竟比造假難度大得多。
更為嚴重的是,偽造案卷直接損害了司法權威以及司法公正。保障司法公正一直是我國司法體制改革的一項基本目標。司法公正的要旨在于司法機關審理每個具體案件的程序是公正的,而且就每個具體案件的裁決必須是公正的。而一個敢于偽造案卷的法官,我們又怎能指望他作出公正的裁決?如果連法官也陷入利益的糾纏之中,導致的必然是對法律法規的漠視,偽造案卷的行為,已經使法官喪失了起碼的公信力。
司法是解決社會矛盾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一個地區很少案件發生,恰好說明該地區治安環境比較理想。而要求法官以結案數量多少論英雄,不僅不符合現代司法理念,而且也是法律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