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漢青
2006年春天,一個最耀眼的詞出現在中國的天空:創新。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唯其不斷創新,才從茹毛飲血的猿人進化至今日現代科技時代的人們;橫看世界各個發達國家,正是依靠大量創造人才和創造成果的積累,方可人均國民生產值高于我們幾倍甚至幾十倍。
本期“封面人物”,是一位剛剛離開我們的“當代畢昇”——王選先生。為中華文明的數字生存權而爭的王選,已經超然于某一領域的科學家,也超然于企業家,在中國人眼里,這位身體單薄的長者是一位創新英雄和民族英雄。本刊主筆王宏甲的《紀念王選》,發出了享用王選先生印刷革命恩澤的全球華人的共同哀惜之情。
本期“特別報道”是一組中關村自主創新的長短鏡頭。作為中國自主創新策源地和領頭羊的中關村,20年來一直圍繞著科技、經濟的自主創新干與戰,鼓與呼。在中關村,沒有原創技術的公司很難受到尊敬,這是一片中國最典型的“靠頭腦吃飯”的大地。“鼓勵創新,鼓勵創業,容忍失敗”,已經成為中關村人的共同精神。中國要真正走進“創新型國家”,需要好好研究中關村。
本刊舉辦的2005最佳風云榜評選,是對2005年中國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30個領域創新成果的一次大檢閱。目前,正在新浪、博客、慧聰等網站上進行投票,將于3月下旬揭曉。我們希望中國群星燦爛,繁花似錦,更加美好!
汽車作為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今后如何發展?是否需要創新?本刊采訪報道了中國主要汽車集團的高層領導,且聽他們如何說。
“專家專欄”經濟學家王琪延的《中日國際競爭力比較》一文,客觀分析了中日兩國之間有著很強的經濟互補性,合作發展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大以及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日之間的經濟合作乃至政治協調會更加流暢。
“文化”版塊著名作家韓小蕙的《大儒無聲亦有聲》,記述了文化泰斗季羨林先生的近況。中國是一個大國,需要更多這樣學貫中西、潤物無聲、桃李天下的大師!
今年3月,是《中關村》雜志創刊三周年,從創刊那天起,我刊就將“追求創新、追隨卓越、追尋人本”和“新經濟、新科技、新文化”奉為辦刊宗旨。三年來的道路盡管坎坎坷坷,曲曲折折,但我們可以毫無愧怍地說:《中關村》雜志不媚俗,不逐流,始終高舉著創新的旗幟,并將永遠為中國的創新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