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中關村的風向標
中關村,一個藏龍臥虎的地方,人才濟濟。《中關村》,一本書傳奇人物的自傳體。如何在一個財智時代更好的突出《中關村》,結合《中關村》雜志現行風格及對市場的預測,應更加突出“村里人”的獨樹一幟的風格或創業的艱難與成功的喜悅,如百度的李彥和中星微電子的鄧中翰(2005年CCTV經濟人物),可能影響力度不小。貴刊已走在了前列,如何更好的堅持是一個較難的過程。
經濟與科技是相對襯的,而金融環境又是科技發展的助力器,更應該利用金融與科技結合,形如“火箭+推進劑”一日萬里,應加些金融作為杠桿對產業的發展及科技進步的影響。
教育與科技的結合,海歸人員是如何尋找到“抱國”之路的,以及教育如何面向科技產業主渠道、如何面向實際、面向未來的思考與實踐。不是期望所有的海歸回來成為“億萬富翁”而是推崇一種文化或風尚,回國或國內教育出的莘莘學子同樣是國家的寶貴財富。通過訪談海歸達到一個目的,為中關村發展注力,為我國的發展注力。
《中關村》,要依靠記者以敏銳的目光和視角,去考察人們未覺察到的事件、人生感悟或遐想。
雜志應參考一些成熟的電視欄目雜志,要形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具有更深的廣泛性和多層面性。
我期待《中關村》雜志能夠成為中關村的風向標。
《環球軍事》雜志社阮生江
小欄目,大手筆
貴刊有兩個欄目,雖然小,但是挺新穎的。一個是“創意拍賣”,一個是“漫畫家,繆印堂,點評外國幽默漫畫”。“創意拍賣”符合今天我們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的時代主流。平日的一些突發奇想,說不準就是下一個“金礦”呢!而后者讓我們在輕松愉悅的同時還加了些許思索。希望這些欄目能一直堅持辦下去。
江蘇無錫市文化局劉玉
豐富的教育內容
也許是搞教育的緣故,所以每期《中關村》拿到手,更多關注教育方面的內容和信息。
教育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從嬰兒到暮年無不在接受各方面的教育。《中關村》雜志教育版涉獵很廣,小到幼兒教育,大到老齡大學,中外故事皆有突出。對熱點問題能以獨家之言,可謂精辟。最近06年1—2月號上的“網絡成癮:青少年健康殺手”,閱后,對我震動很大。文章不但列出網癮對青少年的危害,而且找出造成網癮對社會及思想意識的危害,這對于家長和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無啻于一劑良方。
北京市海淀區二里莊3號樓張為
服務中關村的讀物
閱讀《中關村》雜志已有一年多,對其中的“特別報道”欄目很感興趣。每期必讀,如關于“新京商”的群體、風險投資等熱點問題,從策劃到組稿,總能抓住重點要點進行闡述。現在舉國都在關注創新,《中關村》雜志也較走在前列,更想借《中關村》一角,了解中關村的新政策、新消息。能更好的服務中關村。
中科院東南小區張維孝
加強人文關懷
通讀《中關村》,發現雜志是以中關村為核心,特別關注經濟發展、高新技術、信息產業、企業文化精神,同時,還兼顧人文教育的一本有特色的綜合性雜志。
2006年是我國的創新年,中關村雜志應繼續高舉“新經濟、新科技、新文化”的旗幟,走在信息經濟的前沿;同時,也應更加關注企業學、科學家、教育家、文化學家的精神追求,了解他們的奮斗、成長經歷,傳播他們的學術成果,對他們進行人文關懷,用以鼓勵廣大民眾發揚其優秀的精神品質,從而推動整個社會更好地向前發展。
以社會責任為已任,應該是雜志社的最高追求。
南開大學中文系徐陽
也看“村”里人
喜歡看《中關村》里的人物,不管是創業英雄,科技新貴,還是文化大家,都生動地躍然紙上。我用一個“村里人”的目光,一個平常人的心態,去感受這些不凡之人的平凡一面。當他們流露人之常情時,不知為什么,最能打動我。
喜歡《中關村》,更喜歡“村”里這些鮮活的人物。
中國農業大學傳播系 戴文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