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剛 王世松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我國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
中關村科技園區作為全國第一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始終秉承“自主創新”、“中國制造”為靈魂和精髓的中關村精神,積極探索和實踐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之路。經過20余年的發展壯大,憑借著其獨特的區位優勢、雄厚的經濟基礎、密集的智力資源等,已形成中關村特色的自主創新產業優勢。因此,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對中關村的未來發展具有更強的指導意義,中關村也理應借助這一有利契機,在我國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中走在前列。
中關村自主創新優勢分析
高新技術產業基礎雄厚。自1983年,陳春先開辦第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到今天,中關村走過了高速發展的二十年。到2004年,技工貿總收入達到2062.8億元,GDP增加值500億元,占全市1/8。科技資金投入不斷加大,2004年,園區企業科技活動經費達290億元。電子信息產業迅猛發展,聯想、方正、同方等一批園區電子信息企業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占據全國軟件產業近一半份額;在芯片技術、移動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等具有國內領先優勢,成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領頭羊,在集成電路設計、疫苗、超導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形成特色產業。目前,園區已形成了以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與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為支柱的產業格局,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為主導的產業集群。目前,園區企業1.6萬家,其中包括AMD中國總部、臺灣聯強、中鋼集團、中國國際電力、騰訊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和投資于生物醫藥、傳媒通訊、電子計算機現代信息技術產業等不同領域的世界500強企業近百家。國際、國內知名的網站百度、新浪、搜狐紛紛聚集于此。截至2005年11月,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公司達25家,其中中關村企業達13家,納斯達克的“中關村板塊”正在形成。
創新主體多元化。目前“中關村”已形成了大學、科研院所和高新技術企業三大創新主體。
一是大學。中關村科技園區區域教育資源優勢明顯。僅中關村核心區海淀園內駐有各類高校共78所,其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普通高校29所,有“211”工程高校14所,占北京地區的70%,占全國的14.7%。高校均集教學科研于一體,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和專利技術,部分高校還擁有科技創業園區。北京市6家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全部在海淀園,清華科技園是目前國內唯一的A類國家級大學科技園。高校已成為園區內科技創新最為穩定的主體。
二是科研院所。中關村科技園內科研院所林立,是科研院所的重要聚集地,僅海淀區內有中央、市屬科研單位220多家,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近40萬人,駐區兩院院士414人;區內科研力量、科學儀器設備、圖書情報信息、科研成果等均高度密集。科研院所是園區內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
三是高新技術企業。截至2005年底,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達1.6萬家。自2000年以來,中關村企業獲得5個科技進步一等獎。2004年,園區企業的發明專利申請量為3218件,擁有量為849件,分別占全市的1/3和1/4。2004年,園區企業通過技術輸出獲得收入562億元。園區企業擁有國際標準9項,國家標準98項,行業標準114項。很多企業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如中星微電子公司的“星光中國芯”、聯想公司的“漢卡”等等。高新技術企業已成為園區科技創新的主導力量。
在高新技術企業中,“海歸”企業已悄然成為園區自主創新的最為活躍的主體。擁有自主創新的科技成果,是中關村海歸企業的群體特征。目前,園區共有從業留學生4000余人,留學生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1000多家,占企業總數的1/10以上。調查結果顯示,在中關村創業的留學人員中,57%擁有個人科技成果,44%科技成果獲有發明專利。
企業創業發展軟件環境優良。中關村科技園區享有吸引科技人才、鼓勵科技創業和科技投入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規定:高新技術企業建立新型的產權制度,實現智力勞動參與企業收益分配;鼓勵民間資本設立高新技術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公司。海淀區作為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核心區,區委、區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推進科技進步的政策,如:《中共海淀區委關于推進技術創新的意見》、《海淀區人民政府關于支持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的“綠色行動”(2003年-2005年)綱要》、《關于在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實行高新技術企業信譽免檢制度的決定》、《關于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加強人才,建設引進急需人才的暫行辦法》等;深入開展“為納稅人服務”活動,不斷轉變政府職能;連續八年成功舉辦“中關村電腦節”,成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盛會;還不斷組織各種推介活動,如2005年在香港、澳門成功舉辦的推介會,營造了良好的高新技術產業氛圍和市場氛圍。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手段引導,打破條塊分割,理順產、學、研關系和科技成果轉化渠道,中關村正在形成“政、產、學、研”合作和政府有效管理結合,推進園區自主創新發展的模式。在雄厚的經濟支撐下,園區建設快速推進,創業孵育體系相對完備。按照國際一流標準設計的軟件園、生命科學園、永豐基地、環保示范園等專業園區正在加緊建設中;園區內有企業孵化器、留學生創業園、大學科技園等各類孵化機構30多家,中關村西區、上地信息產業基地初具規模,中關村東區科學城、北大科技園等項目進展順利,中關村軟件園、永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分別被認定為國家級軟件產業基地和國家新材料技術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從80年代的電子產品一條街,到今天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龍頭,中關村憑借強雄厚的經濟實力、卓越的自主創新能力,優越的創業環境,已經成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第一品牌,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創業發展的首選之地。
中關村品牌與創新、創業文化初步形成。
中關村企業創業創新活力強勁,形成了中關村特色的創新和創業文化。園區的創業者們在艱苦創業和企業興衰中逐漸形成了“敢為天下先,學習進取,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和“艱苦奮斗,百折不繞,不怕失敗”的創業精神。中關村人在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中得以譜寫一個又一個的硅谷神話。愛國者品牌的創立者馮軍從5元利潤銷售機箱起家到愛國者品牌產品年銷售收入突破20億;百度少帥李彥洪率領企業納斯達克上市成功,大長國人志氣,等等。這些無疑都是中關村創業創新文化的真實寫照。
(五)自主創新空間廣闊。從發展的空間來講,中關村未來發展的前景依然非常廣闊。從地域上來講,海淀北部新區的建設啟動,地域發展空間不斷擴展。北部新區總面積約226平方公里,新區的開發有利于克服當前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嚴重不足的瓶頸。從產業構成上來講,文化創意產業、體育產業、信息產業等的不斷發展為自主創新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百度、搜狐、新浪等知名網絡企業在園區的迅速聚集、快速發展,表明以網絡為載體的文化創意產業正逐步成為園區新的經濟增長點;隨之2008年奧運會而來的體育產業商機必將成為園區產業拓展帶來新的契機,成為又一亮點。
制約中關村自主創新發展的幾個問題
近年來,隨著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不斷發展,如何保持中關村的產業優勢,并在世界高薪技術產業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很多人也對中關村的自主創新能力問題提出了質疑,如技術創新出現離心、企業活力喪失等。無論這種種質疑的對與錯,他都從不同側面說明了中關村的自主創新發展之路確實面臨著一些問題和難點。
(一)政府支持引導力量不足。今年來,各級政府出臺了有關政策法規,鼓勵企業技術創新,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一方面,由于對政策法規的宣傳力度不夠,很多企業并政策并不了解,以北京市民營企業科技實業家協會和北京市社會科學院近期完成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關于科技創新相關政策了解程度的問題上,28.1%的企業選擇了“不了解”;另一方面,政府資金扶持力度不夠。在科技部公布的2004年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立項企業中,中關村的125家立項企業得到的資助是7658萬元,每家企業平均得到資助61萬元,對企業的發展支持力度較小。
(二)融投資體系不健全。充足的資金保障是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重要保障。資金短缺是制約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的首要因素。一方面,一些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的中小企業,在目前的融資體系下高喊“我有的是好技術,就是沒有錢”,面臨著融資的難題:政府扶持和科技經費投入力量有限;企業規模較小且尚在起步發展階段,無法從金融機構獲得充足的貸款;企業產品在市場認知階段,不能從市場獲得更多的資金回報。企業在狹窄融資渠道的限制下,不能盡快的實現資本回報,極大的限制了企業自主創新的熱情和能力發展。另一方面,資本界也在高喊“我有的是錢,就是沒有好項目”。中關村管委會主任戴衛將其稱為“中關村的哥德巴赫猜想”,歸其實質就是沒有形成真正的市場投融資制度和完善的科技中介體系。
(三)產、學、研合作機制有待完善。產、學、研之間缺乏科技成果及其產業化的利潤協調、風險分擔機制,是制約中關村大量科技成果無法實現產業化的關鍵因素之一。中關村的科研和生產脫節的問題依然存在。一方面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無法實現成果轉化;另一方面是企業不具備對引進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能力或不具備研發實力,無法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產與學、產與研的脫節導致了科技成果轉化成本提高,嚴重抑制了產、學、研的自主創新積極性。
(四)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不夠完善。知識產權是技術創新的核心問題。目前,中關村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尚未建立,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園區創新能力的提升,突出的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知識產權保護的觀念淡漠、錯位,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行為不以為然,易于使自己陷于被動地位;二是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受制于他人;三是未形成合理的知識產權利益平衡機制,且相關配套法律法規不健全,導致實施技術創新的企業和沒有創新的企業在市場回報率方面差距并不明顯,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熱情。
提高中關村自主創新能力的幾點思考
中關村的自主創新與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同樣也是其他科技園區所面臨的難題,他們集中反映了當前我國經濟、科技改革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如何不斷發揮中關村的獨特優勢,提高資助創新能力,發揮其在科技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中的示范作用,是我們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是要確立“大中關村”觀念,實現概念上的突破。要將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為中國技術創新示范區、國際高新技術制造聚集區和高新技術與產品交易中心區,跨入世界一流的科技園區行列,就要突破傳統的“地域空間”視角,突出“功能空間”概念,遵循“整體設計、點軸集合、組團布局、協調發展”的原則,結合園區產業、市場、研發、教育培訓、孵化、輻射等功能,將其劃分為科技創新中心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區、高新技術產業輻射區和延展區等,突破中關村、北京市的地域空間“瓶頸”,與京邊地區、乃至西部地區實現經濟互動,利用西部地區低成本、資源豐富等優勢,提升中關村的自主創新能力,發揮經濟示范和輻射作用,帶動京津冀經濟帶的全面發展,乃至東西部的合作發展。
二是要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完成中關村“制造”到“創造”的轉變。圍繞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開展技術創新,大力開發對經濟社會發揮在那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開發重大產業技術,增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實現科研與市場的完全接軌,增強園區自主創新的能力,研發、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掌握關鍵環節的關鍵技術,實現中關村制造到中關村創造的轉變,打造中關村品牌。
三是圍繞機制創新,打造中關村特色產業發展模式。發展總部經濟,釋放科技優勢,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積極吸引企業總部到園區創業發展,鼓勵其利用園區人才、信息、資本優勢實現技術創新,并積極鼓勵其與周邊地區及西部地區的生產制造合作,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產業集群形成,發揮擴散效應。通過凝聚產業集群,推動產業規模發展,實現企業間資源的整合和共享優勢,有助于創新思維的激發。加速產、學、研合作一體化進程。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政策環境,理順企業、科研院所、大學等創新主體的關系,建立研發與生產有機銜接的雙贏業態。如建立學校與企業間的訪問學者制度、企業有針對性地委托研發機構進行技術開發、高校或科研院所以專利技術入股企業共同發展等。
四是促進政府管理創新,營造良好的園區發展環境。首先,政府要加大政策力度,以優惠政策為先導,鼓勵企業主主創新和技術研發的活動,同時要加大科技研發項目經費,尤其是國家重點項目的經費投入,促進項目的完成。其次,要擴寬融資渠道,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推動以風險投資為主體的投融資體制的建立;加強對科技中介機構,如科技服務所、咨詢機構等的管理,理順投融資渠道。第三,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加強對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宣傳,形成合理的知識產權利益平衡機制完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提高服務水平,加大執法力度,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