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育的現狀,提出了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育系列課程設置和內容體系改革的一種方案。
關鍵詞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育系列課程分層次教學
1 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育現狀及改革的必要性
全國大部分高校都為不同專業的學生開設了“計算機基礎”課程。綜合分析表明,各高校生源質量、學生素質、專業結構、目前“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情況及計算機知識在非計算機專業各專業領域的應用程度等方面有如下特點。
(1)現行的高考招生是按批次分批錄取的。這種錄取方式固然有其積極的意義,但也必然導致各高校之間生源質量的明顯差異。部分省市中學的教育質量較高,信息技術教育起步較早,學生對計算機基本應用有初步了解;但大多數中學生的計算機綜合知識不夠,信息技術素質偏低,使大學計算機教育入門水平參差不齊。
(2)表面上看文科類學生的高考錄取分數普遍高于理工科類學生,但文科類學生的計算機知識和應用方面的接受能力明顯不及理工類學生是不爭的事實。
(3)計算機技術已廣泛地融入非計算機專業各專業課程的教學和其專業的科研工作中。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經成為非計算機專業各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和教學科研的主要手段,非計算機專業各專業課教師對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且不同專業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
(4)近幾年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表明,用人單位對受聘人員計算機應用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為了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就業成功率、謀求較好的工作待遇和更大的發展空間,大學生們自主學習計算機應用知識和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
(5)一般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育的總體要求不高,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育水平與計算機實際應用的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目前,一般高校非計算機各專業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大都只開設了一門“計算機基礎”公共課程,教學總時數約70學時,主要內容大致為: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s 2000、Word 2000、Excel 2000、PowerPoint 2000、計算機網絡和Internet的一些基礎知識,其中部分內容在中學已經開過。
隨著計算機及網絡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的信息化正在不斷向縱深延伸,社會各行各業對應聘大學畢業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計算機應用水平和外語水平已成為衡量當代大學生業務素質與能力的重要標志。教育部已出臺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規劃和教學大綱,要求在本世紀的前十年內逐步普及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中小學計算機教育開始步入正軌,這客觀上也提高了大學計算機知識及技術教育的起點。
目前,高校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教育,正經歷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的教育實踐業已形成的一套比較經典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手段,如何適應當前教育新形勢的需要,并具超前意識的研究、探討和實踐的過程。在教育部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的推動與指導下,全國高校都在根據各自學校的現狀、特點以及社會對人才培養的共同要求,積極進行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改革和探索。
綜上,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育必須進一步加強,計算機基礎教育系列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等必須進行整體改革。
2 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方案設想
2.1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
(1)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研究。
(2)非計算機專業各大類計算機基礎教育系列課程設置及各課程教學內容的確定。
(3)大學新生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已由原來的零起點變為現在的非零起點、“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名稱、教學內容的改革。
2.2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研究
根據“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和“高校文科類專業大學計算機教學基本要求”的精神,結合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育的現狀,擬將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設置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為大學公共基礎課層面上的計算機基礎系列課程;
第二層次是體現所在專業特色或與所在專業教學相結合的后續計算機系列課程。
2.3非計算機各大類專業計算機基礎教育系列課程設置方案
作為大學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第一層次,大學計算機公共基礎系列課程,按公共必修系列課程和公共選修系列課程設置。公共必修課程計劃開設“大學計算機基礎”和“程序設計基礎”。公共選修系列課程的設置可隨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各種應用軟件流行趨勢的變化以及學生的需求而靈活設置,開出更多受大學生們歡迎的選修課。目前可開設“網絡技術與應用”、“多媒體技術與應用”等系列選修課。
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新體系的結構如表1。

2.3.1 “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所存在的問題及改革的方向
目前各高校開設的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計算機基礎”,大都停留在計算機基礎知識掃盲和幾個基本應用軟件使用方法介紹的水平,對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的興趣,以及根據自己專業學習的要求和今后自身發展的需要自主選擇學習相關計算機知識的能力等問題考慮較少。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知識的爆炸性涌現、社會對大學畢業生計算機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都迫使大學生不得不認真考慮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利用高校優越的教學資源有目的地進行選擇性學習。我們希望改革后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能夠給大學生一些有益的啟迪和有效的幫助,使他們對計算機在各領域的應用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學習一些計算機應用方面必備的知識;掌握目前流行而實用的一些應用軟件的使用方法,獲得自主選擇學習相關計算機知識的能力,提高大學生信息技術的基本素質。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面對全校按公共必修課開設,約70學時(含上機),開課時間為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分文、理兩大類專業組織教學內容、確立教學目標、實施分類教學。
2.3.2 程序設計課程的設置
程序設計是計算機應用的基本功。在生源質量較好的高校,一般都已開設程序設計課程。程序設計課程應根據各大類專業需要以不同的計算機語言為依托,分別在VB、C++和數據庫應用技術等內容中選擇一種。面對全校按公共必修課開設,約60學時(含上機),開課時間為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
2.3.3 非計算機各大類專業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課程的設置
考慮到部分專業對計算機基礎教育要求相近等情況,建議將高校常設專業歸為幾個專業大類,實際教學時可按大類進行。例如,一般高校常設專業大致可歸為科學計算類、電子信息類、輔助設計類、信息管理類和基本應用類等。各高校可按專業大類提出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配置主要教學內容。
(1)科學計算類
典型專業: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信息安全、物理學、地理科學、生物科學、生物工程、化學、化學(科學教育)、化學工程與工藝、食品工程與工藝、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等。
知識結構特點與要求:需要有較強的程序設計能力;在“計算機系統與平臺”方面,掌握計算機軟、硬件以及網絡方面的基本知識,重點掌握軟件平臺方面的應用技能;在“數據分析與信息處理”方面重點掌握數值計算與處理技術或多媒體與人機交互技術等。
主要教學內容:“大學計算機基礎”(理科類,72學時,必修)、“C++”(64學時,必修)、“網絡技術與應用”等系列選修課。
(2)電子信息類
典型專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信息工程、電氣工程及自動化等。
知識結構特點與要求:需要有較強的程序設計能力;在“計算機系統與平臺”方面,偏向于計算機硬件結構以及網絡與通訊等,同時需要掌握軟件平臺方面的基本知識;在“數據分析與信息處理”方面重點掌握計算機接口以及網絡技術等。
主要教學內容:“大學計算機基礎”(理科類,72學時,必修)、“C++”(64學時,必修)、“網絡技術與應用”等系列選修課。
(3)輔助設計類
典型專業: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建筑學、建筑學(環境設計)、城市規劃、城市規劃(風景園林)、工業設計、藝術設計(室內設計)、動畫等。
知識結構特點與要求:具有較好的程序設計知識與技能;在“計算機系統與平臺”方面,掌握計算機軟、硬件以及網絡方面的基本知識,重點掌握軟件平臺方面的應用技能;在“數據分析與信息處理”方面重點掌握輔助設計技術以及多媒體與人機交互技術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
主要教學內容:“大學計算機基礎”(理科類或文科類,72學時,必修)、“VB”(64學時,必修)、“計算機輔助設計”、“多媒體技術與應用”、“C++”等系列選修課。
(4)信息管理類
典型專業: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場營銷、物流管理、電子商務、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教育學、學前教育、應用心理學、心理學、旅游管理等。
知識結構特點與要求:對一般程序設計知識與技能有較好的理解,在數據庫應用系統設計方面有較強的能力;在“計算機系統與平臺”方面,掌握計算機軟、硬件以及網絡方面的基本知識,重點掌握軟件平臺方面的應用技能;在“數據分析與信息處理”方面重點掌握數據庫應用、多媒體技術以及統計預測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
主要教學內容:“大學計算機基礎”(文科類,72學時,必修)、“數據庫應用技術”(64學時,必修)、“網絡技術與應用”、“多媒體技術與應用”等系列選修課。
(5)基本應用類
典型專業:法學、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社會工作、體育教育、社會體育等。
結構特點與要求:在“計算機系統與平臺”方面,掌握計算機軟、硬件以及網絡方面的基本知識,重點掌握常用軟件的使用方法;在“數據分析與信息處理”方面重點掌握多媒體技術、信息檢索與分析方法等。
主要教學內容:“大學計算機基礎”(文科類,72學時,必修)、“多媒體技術與應用”(64學時,必修)、“網絡技術與應用”、“數據庫應用技術”等系列選修課。
(6)教育技術類
教育類中的“教育技術”專業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專業,對計算機基礎教育的知識面要求較廣,它涵蓋了電子信息、信息管理、輔助設計和基本應用四個大類專業對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基本要求。
主要教學內容:“大學計算機基礎”(理科類,72學時,必修)、“VB”(64學時,必修)、“網絡技術與應用”、“多媒體技術與應用”、“C++”等系列選修課。
本文僅就計算機基礎教育系列課程設置和內容體系的改革提出了一種設想,希望能在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中不斷完善,也籍此與同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