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峰 王志生
一、照搬引文,以敘代議
例文:
由“誠信”引起的……
有這么一則寓言:有一個年輕人跋涉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到了一個渡口的時候,他已經擁有了“健康”“美貌”“誠信”“機敏”“才學”“金錢”“榮譽”七個背囊。渡船開出時風平浪靜,說不清過了多久,風起浪涌,小船上下顛簸,險象環生。艄公說:“船小負載重,客官必丟棄一個背囊方可渡難關。”看年輕人哪一個都舍不得丟,艄公又說:“有棄有取,有失有得。”年輕人思索了一會兒,把“誠信”拋進了水里。
……需要貨的公司認為有合同又有信譽保證總不會有什么差錯,就直接把商品擺上貨架出售,并且還打出“優質產品”的標志。顧客沖著這個標號紛紛搶購這種產品,誰知一用就出現了問題,造成了重大的傷害,甚至危及生命……
癥結解析:該文被判為三等下。原因是:首先該考生幾乎一字不漏地把原材料復述了一篇,用去了近200字,顯然這是贅述。后來進入理性論述時,為了說明“誠信”的重要,從合同的簽訂到訂貨再到商品的出售以及售后的結果,對整個營銷過程的敘述不厭其煩,又用了近200字。可以想象議論性的文字還能有多大空間呢?而議論文文體要求議論這一表達方式要占到三分之二。就文體而言,本文就不是議論文。
對策:本文關于“誠信”問題的論述,完全可以拋開那則寓言直接入題,當然,引述一下材料也可以,但切不可照搬引文。只有這樣,才可節省篇幅,也才可以充分地展開論述。在論證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議論這一表達方式的運用不能少于三分之二,謹防以敘代議。
二、缺少過渡,文氣不通
例文:
友善之門
自古以來,就有“人之初,性本善”這一說法,也就是說,人的本質是善良的。不過,在我們周圍也不乏那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人。那么,我們是否就要懷疑前者呢?
其實,我們相信,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開啟著一扇友善之門。有些人也許認為這個世界復雜,在單位里,同事之間勾心斗角;在商業界,爾虞我詐;在鄰居間,說三道四……其實,我倒認為,這世界其實很簡單,只是我們自己把它復雜化了,才會認為它復雜。
自古以來,多少名人志士,誰沒有范(犯)難過?王昭君……毅然選擇了嫁到塞外……這樣,國家安定了,百姓也安居樂業消除了戰爭,同樣,她在塞外也生活是好好的。于國于家,于人于己都是一件好事……
癥結解析:該文被判為二等下。它想要表達的意思太多。從“人性本善”到“世界其實很簡單”,再到“幫助別人也給自己帶來快樂”,其間缺少必要的過渡、轉接,文氣不通。在寫作過程中,他沒有考慮量力而行,自己給自己出了一個難題。
對策:第一小節“不過”之后刪除,第二小節只保留“我們相信,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開啟著一扇友善之門”即可,另加“他們往往總是愿意幫助別人,同時也幫助了自己。”與下文銜接,這樣文氣貫通。另外,在寫議論文時,不光整篇文章注意過渡、銜接,論證過程之中也需考慮;其他文體同樣需要考慮段落之間、段落內部的過渡、銜接,以使文章暢通。
三、論據牽強,片面偏激
例文:
相信自己
我們都知道“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典故。韓信因蕭何的推薦而成就了事業,而又因為自己的才能出眾而為劉邦所忌,最終被蕭何誘捕并遭到殺害。這就是過于相信別人,而不相信自己……
過分相信別人就會依賴別人,自己也將成為別人的附庸與工具。蔣介石就是一例。……那么他何以落得如此下場,(?)就是因為過于相信別人,而不相信自己,在抗日戰爭時期相信美英帝國主義,而不相信自己的勢(實)力能夠打敗日本帝國主義。
癥結解析:該文被評為二等下。舉例論證是中學生比較喜歡的一種方法,但若用不好,反而成了失分點。如本文中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例:該熟語比喻事情的成敗好壞都由一人造成,而并非完全如文中所講的韓信不自信。再有蔣介石一例:蔣介石的失敗,僅僅是因為不相信自己嗎?原因應是多方面的。這樣的論據顯得牽強,同時也帶有某種程度的片面性。
對策:在對例子展開分析時,不可硬往自己的觀點上牽,要注意例子與觀點的契合。在構思時,要作積極的防御,想一想別人可能從哪些方面來反駁自己。多一些辯證全面的思考,讓自己的論據經得起推敲。
四、偷梁換柱,忘記話題
例文:
選擇誠實
我們都說誠實是青少年的立身之本,那么何謂“立身之本”呢……所以,誠實這一品格就顯得格外重要。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誠實呢?一是要有堅定的信念;二是要有堅強的意志力……希望大家都做一個誠實的人,使誠實這艘船駛得更遠,使誠實之光照滿人間,讓我們一起做一個誠實的人,堅守著誠實這片凈土,直到永遠、永遠。
癥結解析:本文被判為三等下。如果離開試題的要求看,本文論述的層次是清晰的:“選擇做一個誠實的人”“為什么說誠實是立身之本”“怎樣才能做到誠實”,這也是議論文常用的結構方式。2002年高考作文的話題是“心靈的選擇”,這兩段文字論述的側重點完全放到了“誠實上”,實際上文章已經轉換論題了,這是高考作文中的大忌。考查的話題不能偷換,更不可丟失。
對策:如果作者始終把話題放在心上,把焦點對準選擇,在“為什么要選擇誠實上”做文章,即使就用本文的內容,也可以寫成“心靈的選擇”。因此,考生在應試過程中,須咬定話題不放松。
五、思想不深,思維不嚴
例文:
近水樓臺先得月
然而,翻開我們五千年的歷史長卷,有“余心端直、董道不豫”的屈原在……情感的滔滔洪流在理智的巍巍大壩前,翻滾騰挪,最終化成清泓一片。人格的倒影卻越來越高大,厚重……至于那些總看著自己的窗戶干凈,或是總是以為自己的孩子聰明的人們,他們的心底永遠是情感的波濤汪洋一片、沖決一切。
……其實,人不就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嗎?然而,“竹密豈阻流水過,山高無礙白云飛”……關鍵時刻,還是應該讓冷靜的觀察、清醒的理智、成熟的思想將人生擺渡。三峽大壩已巍然立于浩浩長江之上,洶涌肆虐的江水在它的面前平靜得如光滑的鏡面。萬物靈長的我們人類的心中,是否也應該建筑一道巍巍如三峽大壩的理智的堤壩?
癥結解析:該文被判為二等下。2003年高考作文的話題是:感情的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本文雖然也談到了“感情與認知”的關系,也談到了“應該讓冷靜的觀察、清醒的理智、成熟的思想將人生擺渡”,但是每到把論述導向深入的時候,作者總是有意無意被華美的語流裹挾,一下子就滑過去了,真正的關鍵處卻未說破。誠然,該文語言是美的,但不少地方該考生為了賣弄語言技巧而忽視了思想的深刻和思維的嚴密。
對策:真正的好文章應該是文質兼美的,“文”固然重要,但切不可忽視“質”。在某種程度上,“文”應很好地為“質”服務。因此在寫作過程中,考生應深思慎取,抓好文章的質,能夠深挖的地方,不可半途而廢,堅持到底就是勝利。另外,語言上,應少一點“嘩眾取寵之心”,多一點“實事求是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