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鐵川
學者和官員是兩種不同的職業、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社會分工,因此應該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語言文字表達方式和工作行為方式。否則錯位亂位,難免貽笑大方、事與愿違。
官員著重講政治利害,學者著重講學術是非
原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在其所著的《孔子評傳》一書中講述過這樣一件事:在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大搞尊孔活動,意在維護他的領袖地位,而我黨則針鋒相對揭露蔣介石尊孔活動的實質,批判孔孟之道的糟粕。匡亞明同志在延安見到毛澤東便問道:對孔子是不是也要一分為二,肯定他思想中的精華?毛澤東說,現在蔣介石別有用心地搞尊孔,我們就不能說孔子怎樣好。將來到我們共產黨掌握政權了,再對孔子思想進行全面評價總結。
我在攻讀碩士學位時,導師告訴我一件事:抗戰時期,我黨為了揭露蔣介石不全力抗日,時常搞摩擦,打壓我黨領導的抗日力量,就大力宣傳岳飛抗金的事跡,以影射蔣介石的不抗日。蔣介石對此心中不快,便向歷史學家錢穆詢問對策。錢穆說,您可以組織人批評岳飛是個軍閥,不聽中央政府的指揮。
這兩件事都說明政治活動注重的是政治利害關系,而學術研究則相對超越,注重客觀上的是非。
官員著重求同,學者著重求異
黨和國家的根本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強調的是按多數人意見行事,尤其是行政機關實行首長負責制,更強調個人要服從領導。另外,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公務員法律都規定了公務員不得公開批評政府的決定,必須執行上級領導的命令。而學者則與此有所不同,黨的學術和藝術活動方針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學者和藝術家著重追求標新立異,多變、差異、選擇、獨立是這一職業群體的鮮明特點。在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方面不能實行民主集中制,只能實行體現個性的相對自由原則。
官員著重講實際,學者著重講理想
官員是受人民之托當家理財的人,處理具體事物的案牘之勞是無法擺脫的。因此官員不能不著重于務實的思維方式,遇事不能敷衍、搪塞,要有可以操作并行之有效的具體方案。官員務實的思維方式與對官員的績效考核方式密切相關,量化指標和物化項目是績效考核的主要內容,它們是實實在在的,甚至大多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不務實難以獲得。而學者與此有所不同。學者不參與具體社會事務的管理,掌握較多的人類間接經驗和書本知識是他們的職業特長,追求完美和批評現實是他們的職業特性。他們可以開出一系列醫治社會問題的藥方,但不必直接承擔藥方實效的責任(所謂“無官一身輕”);他們可以描繪理想方案,但不必一定給出具體的操作方案。
時代的發展,會使更多的學者從政,也會使一定的官員任滿之后從學。把握從政與從學的不同點,在什么山上唱好什么歌,是今后值得探索的課題。(據《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