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殿君
1910年11月9日,哈爾濱地區突發鼠疫,災禍首發于傅家甸(今道外區)。可怕的肺鼠疫由沙俄西伯利亞傳入我國滿洲里,很快延及哈爾濱,危及東北全境。疫情嚴重,蔓延迅速,市內每天平均死亡50余人,最多一天死亡183人。這是發生在哈爾濱的第一次大鼠疫。
死神籠罩著哈爾濱,人們一時驚恐不安,染疫市民的生命朝夕不保,地方官吏不斷向清廷告急。
1910年,正值辛亥革命的前夜,清政府內憂外患處于風雨飄搖中,本無心顧及東北臣民的死活,但又不能不做出施以“恩澤”的姿態,遂“電告東三省要全力馳救”。未幾,令旅居東北的法國醫師摩賽尼赴哈防治“時疫”。赴哈不久,這位洋醫師在給病人檢疫時受傳染,不治身亡。后來人死得越來越多,全城棺木奇缺,繼之出殯者取葦蓆、草袋盛殮,到最后只能將死者抬到雪地停尸,等待地方官府處理。
東北疫情告急,大有往關內蔓延之趨勢,引起清廷的重視。急令內務部在全國求賢降伏鼠疫,救民于水火。內務部官員施肇基推薦曾獲英國劍橋大學醫學博士的防治傳染病專家伍連德擔此大任。
伍連德時年31歲,當時正在天津帝國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的任上,遂被委任“全權總官”,全面負責鼠疫防治工作。
伍氏臨危受命,星夜兼程趕赴哈爾濱。事后他寫的回憶錄披露了大鼠疫的死亡情況:“余到墳地視察,見到2000具棺材和大量來不及掩埋的尸體,在雪地上排列著,真是觸目驚心,慘不忍睹……”當時他心情沉重,深感責任重大。
伍氏率防治人員急速投入緊張的防疫工作中,夜以繼日,盡職盡責。醫務人員冒著生命危險,深入疫區,調查疫情,尋找病源;同時,采取控制交通、隔離疫區和患者,火化病尸,組織防疫隊對癥施藥等得力措施,終于在120天內撲滅了這場震驚世界的烈性傳染病。
清政府為表彰伍連德的醫德醫術,特恩賜醫科進士功名,授予陸軍蘭領軍銜。1911年,伍連德任東三省防疫處處長。由于他的積極努力,東三省的防疫機構得以組建、加強,專業人員陸續充實到防疫隊伍,負責監視檢查疫區,并在濱江、滿洲里、齊齊哈爾、拉哈建起4所直轄醫院,平時應診,疫時防疫。1920年鼠疫再度發生,疫情得以及時控制,死亡率明顯下降,這得利于上述防治體系以及有力的滅疫措施發揮了作用。
1911年8月,伍連德代表中國出席在英國倫敦召開的國際醫學大會,伍氏在會上發表了《蒙古鼠與瘟疫的關系之考察》的論文,介紹了防治鼠疫的經驗,備受學術界推崇,被譽為近世制服大面積鼠疫流行的第一人。
伍連德不但醫術精良為人稱道,更有一顆愛國濟世的赤子之心。1915年,日本帝國主義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激起中華民族的義憤,舉國暴發反日風潮。哈爾濱工人張泰在反日救國的集會上激憤演講,號召國人不做亡國奴,并刺穿腹部,血書“誓死報國”明志。對此壯舉伍連德深受感動,迅速將張泰收留入濱江醫院,免費給予精心治療,使之很快康復。1925年,哈市各界群眾為聲援上海“五卅”慘案受難同胞舉行義演,伍氏作為愛國人士,應邀登臺演出受到稱贊。北伐戰爭時,蔣介石多次邀請他以陸軍醫務部主任的官銜赴任。他不為名利所動,仍堅持工作在防疫科研的第一線。正是對醫學事業的癡情,他一生有多部著述問世,如《霍亂概論》、《鼠疫概論》、《論肺型鼠疫》、《中國醫史》(與他人合著)等。某些醫學理論觀點和防治疫情措施至今仍有指導作用。
伍連德祖籍廣東新寧,父輩為馬來西亞華僑。晚年他返歸馬來西亞定居,將北京東城故居捐贈給中華醫學會,以表愛國敬醫之心。1960年,他以81歲高齡辭世,長眠于寶島檳榔嶼,了卻了他身后要“落葉歸根”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