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由計劃經濟社會向市場經濟社會轉軌。商品經濟社會尚未最終建立的二元結構并存過程中,畸形的“熟人社會”已初露端倪,近期《人民論壇》撰文解讀中國式人脈網。
五緣——一張龐大的人際關系網
中國長期以來作為典型的農業社會,社會的穩定依靠親緣、地緣、神緣、業緣和物緣這種“五緣”網絡來維持?!拔寰墶背蔀椤笆烊松鐣钡幕A。“親緣”是包括血親和姻親在內的宗族宗親關系,有父族、母族和妻族,其組織是家庭、宗祠、宗親會等。“地緣”是鄰里鄉黨關系,以籍貫認同的小同鄉和大同鄉,其常見的組織形式便是各種同鄉會館。“神緣”是以共同的宗教信仰和供奉之神為標志進行結合的人群,其組織形式就是神社、教會等?!皹I緣”是以同業和同學而結合的人群,如各種商會、同業公會、行業協會、學會、研究會等。“物緣”是以物為媒介而發生關系并集合起來的人群,以某種名優特產組成的行會、研究會之類的組織,如茶研究會、京劇學會、黃山研究會等。民營企業家聚集中央黨?!斑M修”學習,就是結成“業緣”營造“熟人社會”的一種高級形態。
以“五緣”網絡為基礎的“熟人社會”,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精神,結成了互相聯系、互相依存、守望相助、互通音訊的“熟人同盟”,將“人情”的情感滲透到了中國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所謂“熟人好辦事”、“三個圖章頂不過一個老鄉”、“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等,正是“熟人社會”的一種樸素表達?!笆烊松鐣钡木W絡由此衍生了同學、親戚、朋友、戰友、學友、車友、牌友、舞伴,還有同學的同學,朋友的朋友,親戚的親戚,戰友的戰友。
不能讓“關系”擺平了法律
當社會向以“契約”為紐帶的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社會轉型時,如果以“關系”代替“契約”,以“人情”代替“競爭”,繼續讓“熟人社會”的各種形態得以發育和健全,其產生的負面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它弱化了“法制”的功能,“熟人”的“情感”代替了法律的威嚴,很容易使得社會正義和公平的天平在熟人的“情”中發生傾斜。它淡化了“競爭”的激勵,將管理家庭的親情、交情、友情這種溫情脈脈的手段移植到管理企業、管理國家、管理社會中來,導致經濟管理喪失了“利潤”的沖動,社會管理喪失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激勵。它引發社會的腐敗、尋租行為的泛濫,導致整個社會風氣敗壞,小群體主義盛行。潛規則的暗流猖獗,使得管理者選人、用人以家人、族親、近親、遠親、同宗、同鄉、同學、同僚等各類“熟人”為標準,“任人唯熟”,最終導致吏治腐敗。因此,“熟人社會”的過分發育,是對法制社會的腐蝕、市場經濟的摧殘、和諧社會的瓦解。
如何根治“熟人社會”的遺患,建設一個凸顯公民責任和義務的法制社會、公民社會?第一,加快社會轉型的步伐,盡快將“二元經濟結構”轉變成健康的市場經濟。只有消除“二元經濟結構”產生的治理縫隙,使社會的所有要素交易都呈現在陽光下,商品和服務通過市場交易的方式獲得,中國原有的熟人社會才會因市場經濟變遷而解體,變成一個靠法制和契約為紐帶的“公民社會”。第二,建立“公民社會”,健全法制和契約。我國熟人社會的盛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國法律制度還不健全,使得各種“熟人”關系大行其道。第三,轉變政府職能,讓市場和民間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樣才能突破“熟人社會”,走向以法律為基礎的契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