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亮
重慶女醫師李健萍曾四度被丈夫送進精神病院,最近一份司法鑒定意見卻表明,她并無精神病。一個正常人,精神病院為何四度收治,令人費解。
李健萍懷疑,丈夫是為了“包二奶”才做出虛假病史陳述的。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筆者對她丈夫的“外遇疑云”,不作太多猜測,雖然他的行為令人發指。本文主要關心的是,精神病院據何做出了讓正常人3年“四進宮”荒唐之舉的。
以筆者之孤陋,尚且知道精神病人收治需要雙重“保險”:親屬陳述病史加上精神病院“觀察期”診斷,遑論術業有專攻的醫師。但從報道來看,李健萍卻恰巧缺失了這個“觀察期”。
醫院為何有意無意地疏忽收治的最關鍵的一環呢?恐怕出于商業利益的考慮。即報道所說的“精神病院為了盈利,見了病人就收,‘以填滿空床位為目的。”不管有病無病,“照單全收”,自然財源廣進。精神病院缺乏必要的監督,一旦因逐利而放松診斷,精神病院收治正常人也就不那么費解了。
眾所周知,由于精神病客觀表征不明顯,在病癥判斷上,主觀因素影響較大。且目前包括精神病專科醫院在內的醫院,都是少量撥款、多數自籌。所以導致各醫院為稻糧謀,不惜罔顧基本的醫療倫理和職業操守,“奇招”迭出。
加之政府公共管理的缺位、社會監督作用的薄弱,均使目前收治體制上漏洞頻出。目前又缺乏切實可行的法律規定,收治過程中的一些紕漏和過失,最終也只能歸為侵權,而免受法律懲處。因之風險成本低廉,致使犯錯幾率居高不下。但凡此種種,不能成為替這類醫療事故開脫罪責的擋箭牌,這是醫者必須恪守的專業底線,亦即醫療倫理的要求。
醫療倫理是醫患關系的核心,它包括對患者的責任心和對患者提供合理、科學、有效同時又廉價的治療。它有幾條原則:有利于患者的原則;尊重患者自主性原則;知情同意原則;公正原則;講真話和保密原則。不知被逼淪為“患者”的李健萍,享受到了什么有利于她的權利。
當現代高投資、高收益的醫療模式主導大眾的醫療機制,醫療倫理與道德的淪喪似乎成為無可逃避的宿命。醫療衛生體系不應僅僅依賴自由的市場機制原則來運作,亟須建立一個完善的公共衛生體系。為了保證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政府還必須建立一套完備的職業標準,并在各種醫療衛生從業者中推廣實施。
中國數千年歷史上,大醫大德,懸壺濟世、解民疾苦之事,代不乏陳。“醫者父母心”,一語道出了群眾對于醫者的感佩、愛戴和期望之情。然而,面對李健萍的遭遇,那些視經濟利益為“大”的醫者,應該好好自問:我們能對得起千古浩然的醫德古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