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 髻

扉頁:
了解一個成功的人,最似讀一本好書,讀懂他/她,是一種解謎的快慰與欣喜。而海淀書協代主席孟繁禧老師這本書,則更像名家筆下一幅幅姿態各異的竹蘭圖,遒勁而不失韌性,雅致而不失真趣。
我有幸在今年冬至翻開這本書。
第一頁:書法藝術的真諦同樣貫穿于領導藝術之中
如果說書法家與領導者有某種共通之處的話,那么似乎可以理解為:兩者均要花心思把手中的工作干漂亮。
將書法僅僅看作一門觀賞藝術是遠遠不夠的。書法藝術得以從上古流傳至今,仍舊魅力不減,完全得益于其內涵的豐富,形體的變換無窮,乃至于為人處世的微妙關系。諸如,運筆時力道的大小,用墨的濃淡、多寡,布局的講究,排列對稱與否 ,疏密結合是否美觀等等,均可一一對應領導工作中分清主次,優化組織結構,用人策略,平衡關系,加強團隊合作等方面。在書法盛行的早期社會,寫字能力甚至是讀書人“入仕途”的一個重要考核指標,仔細數數,不難發現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政治家、風雅的達官貴人均是一流的書法家。
因此,能悟透書法藝術真諦的人更愿意將這門古老的藝術視為一門修心養性的人生哲學,不止于日常的修為,更在于幫助個人實現“人情練達,世事通達”。讓做人的智慧,領導的藝術,均能在一筆一畫的方塊字中找到原形,這也或許是書法藝術得以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孟繁禧是這門古老哲學的忠實追隨者,他選擇將自己有限的生命完全融入到筆墨紙硯的思考中而不愿輕易出來:他不主張對傳統書法技巧做過多花哨、無聊的“創新”;也反對現代書法流派過分吸納繪畫元素到書法創作中;更擔心傳統書法圣殿遭到無知者的褻瀆和玷污。他寧可將自己看作中國傳統書法精神的捍衛者,一直堅守到底。

多年的潛心研習,使得他深諳書法之道,能夠游刃有余地將書法精髓融入到日常工作實踐中,并身體力行每一次的創作心得。目前,他的主要任務就是漂亮的寫完“海淀書法家協會”這幾個大字。訣竅之一被他形象地比喻為“梳辮子,擰繩子”。受命海淀書協日常領導工作的最初一段時間里,他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由易海云、張書范等老一輩書法家打下良好基礎的團隊,如何維護書協一貫團結、融洽的氛圍,并推陳出新,盡可能多網羅有成就、有潛質的書法家到這個圈子里為大家服務,是首要完成的任務。經過認真思索之后,他在領導工作中寫下的第一筆是:“優化書協整體布局”。建立一個梯形的組織結構圖,呈金字塔分布,居頂端的仍是少數有較高造詣的書法家,中間則為大多數中青年骨干力量,居底端的是一般書法研習和愛好者,包括入門階段的幼兒書法班、青少年書法班。有了準確的定位,每一個人均能在書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關系很快被理順,避免新老交替時的無序狀態。
這是他頗為得意的第一筆。
接下來就是順理成章的幾大筆:從2004年12月開始,他領導海淀書協先后舉辦“海淀書協會員優秀作品展”,精選出優秀作品102幅,極大鼓舞新團隊的士氣。2005年,歷時一年籌備的“一勺”書法展得以成功舉行,為優選的17名中青年書法家發行作品單行本。2006年“墨華集”第三屆海淀書協會員展為會員提供又一個廣闊的平臺交流學習。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9月底,海淀書協協助海淀文聯順利舉辦“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大型書畫展”。他一次次為書法愛好者大開方便之門,鼓勵青年書法家再上新臺階,再出好作品。幾個回合下來 ,書協的工作再次得到內外人士的一致肯定,他們對書協的未來充滿了希望和信心,因為在孟的帶領下,這個團隊又煥發出勃勃生機和新的力量。
“這是我所呆過最團結、最融洽的一個團體。沒有勾心斗角的事情在我們之間發生。”孟如是評價海淀書法家協會。或許,這也正是他想看到的結果:一個“三人同心,其力斷金”的結果。
更重要的一筆,被他稱為“擺平”。光有合理的布局還不行,發生問題、解決問題時,能較好平衡各方面的關系才是真正考驗人的時刻。“我們允許失敗。”孟坦言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當各種榮譽到來的時候,有人上,必有人下,如何安慰這些“被刷下的會員”,不致因為眼前的失敗而影響將來的創作,一直是他最操心的地方。往往是,他比失敗的人更難過,更傷心,一次次含淚做大家的工作,耐心講道理,擺事實。最后,讓每一個心里不平衡的人都又能卸下包袱,高興的回到團隊工作。
孟說:“我們最需要‘擺平各種復雜的關系,內部的,外部的……”這些話仿佛又讓我看到他端正、擺放勻稱、間距恰當的楷書字帖,每一個字的距離不就像每一個人的距離,都被他擺得恰到好處,擺得舒舒服服,讓看的人也不由心生喜悅。

原來,這樣的作派竟是他的書法習慣使然。
再往下的幾筆,孟要寫得更加大氣——努力培養書協少兒部的接班人,擴大與協會以外的國內外書法團體交流,利用“迎奧運”契機向國際友人傳播書法文化,讓書法藝術與網絡接軌,使更多的人在更廣的范圍內能了解書法藝術的精髓等等,均是他每天在思考和嘗試的方向。
第二頁:書法的最高境界是沒有境界
電影《英雄》中有一個難忘的鏡頭,梁朝偉飾演的俠義劍客最終以書法悟出一套凌厲的劍法,再由劍法悟出:劍的最高境界是不殺。姑且不論情節杜撰與否,這句富含人生哲理與智慧的臺詞,在某種程度上極大增強了這部影視劇的厚重感,以及引發觀眾對這段故事、這些人物行為的人生意義進行理性、深刻的思考。可見,真心熱愛書法的人是永遠不會放棄對書法境界的追求,除了閉門潛心研習書法,參悟書法與做人做事的微妙關系也是書法家必修的功課之一。
“字如其人,只說對了書法與人品的一部分關系,但不全面。”孟主席如是糾正。那么人品與書品如何做到真正的統一?
我試圖在他的作品里找答案。“飛雪迎春到,心潮逐浪高。”“風滿回廊飄墜葉,水流絕澗泛秋花。”這樣的詩句在他的書法作品里常常能看到,有一飛沖天的壯志,卻又處處內斂,時時自省,反而成為他為人處事的風格。另一幅李白的《將進酒》則用楷書中規中矩寫在橫幅上,仿佛要刻意削減詩人許多外露的銳氣與鋒芒。而同樣是唐代的《騰王閣序》,孟則依行草一氣呵成,洋洋灑灑四條屏,瀟灑流暢,氣勢磅礴,令觀者無不動容,似乎就是孟本人受命書協,銳意改革書協的寫照。唐文化的豐厚底蘊,孟已頗得其髓,并適時外化成我們眼中的一幅幅墨海奇珍,教人過目難忘。

除了借鑒唐文化,《朱子治家格言》也是孟的最愛,錦瑟和諧的夫妻生活是孟畢生向往和追求的,如今他得償所愿,因書法之緣分,擁有一位在生活和事業上雙優的好太太。夫人在生活上對他無微不至的關照,使他有更多的精力來兼顧中國書法協會培訓中心授課任務和海淀書協的領導工作。在和孟同桌吃飯的席間,我注意到一個小細節:就餐前,他不忘拿出太太為他準備好的小藥盒,實用而精致,分格放好不同的藥片,用錫紙包裹的已經整整齊齊地剪下來,修成圓弧形,避免扎手。
“沒有太太,簡直無法出門。我連藥放在家里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孟就著溫水,幸福的吞下一粒藥片。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古代仕大夫精神被孟一條條實踐著。他希冀自己與人為善的愿望能贏得更多的朋友,如玉之溫軟圓潤,甘為青竹一身秀。團扇·《鸞鳳和鳴》表達了這種內外和諧的書法追求,無論工作中還是接人待物方面,他均以真誠來換取一團和氣 。
《集九成宮碑》是孟目前為止最滿意的一幅楷書個人作品,這幅應景之作,使他從全國四萬余人中脫穎而出,獲得最高級別的特等獎,一舉成名。長期研習臨摹古碑文,孟的歐體楷書已經到了幾可亂真的地步,放眼當今中國楷書界,早屬鳳毛麟角之輩,我以為他就要止步于此,不愿再前。
“如果用圍棋的段級來換算的話,您認為自己會是幾段?”我問。
但孟個人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顯然他拒絕用任何書寫級別或稱謂來框住自己的書法造詣,“書法的真正境界不止于書法,也就無所謂最高境界;同時,對藝術的追求永無止境,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書法的最高境界仍是沒有境界,惟有無限的向前而已。”
把書法藝術看作一門人生學問來對待,來尊重,“萬物皆存于筆下,妙乎于一心”——或許正是孟的境界所在。
第三頁:學無止境—在繼承中學習,在學習中繼承
像任何一門技藝,熟練是掌握書法訣竅的基本功。越是上乘的書法作品,越要經年累月的磨練,思考,反復揣摩,直至了然于胸,信手拈來皆成佳品,然又時時體現變化,等待超越。
孟已經過了挑選好毛筆、好紙張才能寫好字的階段,現在的他不再為書寫工具所累,信筆寫來就是好字。可以想像,書法已經成為他身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種重要的生活習慣。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堅信,早年的刻苦用功仍是今日能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他相信“墨池筆塚”,相信嚴謹的治學精神是達到成功的惟一途徑,為此,他自嘲:“我個人有三大清規戒律,聲色犬馬場所一律不進。”他能理解洗浴中心、卡拉OK、歌舞廳的喧嘩,自己卻始終做不到融入那樣的場合:“沒辦法啦,說我不入時就不入時吧,這輩子已經養成這樣的習慣,改不了了。”孟對我無奈地笑笑。我理解他的苦衷,追求內心寧靜的人時時會在世俗的喧嘩中感到諸多疲憊與不適,蓋皆因人在高處自不勝寒。
但倘若因此,就將孟看作一個刻板的人,又不免有失偏頗。與他相處過的人都會被他身上特有的幽默與親和力所吸引,比方說,他會把對待學習的態度沿用恩師的比喻形象地說成“婆婆看兒媳”。 說的是,對待學習的認真勁,必須如婆婆挑剔兒媳那樣嚴格,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馬虎。
“學習方法太重要了。早年,我曾一度陷入自學的迷茫中,當字練到一定程度以后,我發覺自己的進步很慢,似乎就要停止不前了。閉門再多的練習也是白費工夫,那段時間我非常苦惱,直至遇到康雍老師,虛心求教,才得到精心點撥。幸運的是,他的教學方法非常適合我,使我進步很快,能夠不斷突破學習瓶頸,擺脫求學困惑。”回憶起和恩師一起走過的日子,孟還是一臉的幸福。
因為知道“教學相長”的重要性,成名后的孟老更愿意別人將他看成一位“書法的傳道授業解惑者”,他愉快地接受中央電臺書法講座節目的聘請,向大眾無私傳授畢生所學。閑暇之余,他也會提筆弄文, 寄給報社,袒露點滴學習心得,與更多的書法愛好者分享經驗,幫助他們盡快掌握正確的學習要領,獲得成功。
事實上,這種學習的態度已經深入他的骨髓,貫穿他的整個人生,在短短的一次聊天中,他可以好幾次不自覺的提到“學習”二字,甚至是當著書協下屬和年輕人的面,他也毫不懼怕向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學習。或許正是這份虛懷若谷的態度能讓他發現更多的問題,更冷靜客觀地看待國內書法現狀。有一刻,他不無擔憂的對我說:“書法藝術本是我們民族的國寶,但是自從東渡傳入鄰國之后,現在卻看到人家比我們更重視書法藝術,比我們做得更好,怎不令人心焦,難過!”
我明白他所指,當今全球書法界屈指可數的國際級大師,未必盡屬中華。而不久前偶然在報端看到的一則消息,仍讓我倍生感慨:日本國為了向大眾推廣書法藝術,令全民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多用毛筆寫字,包括鼓勵公司職員用毛筆寫公文、簽字。試想,當一種外來文化成為大眾日常的生活習俗,耳熟能詳的工具,哪有不振興、不繁榮的道理?巴西足球令世人矚目,全因舉國上下對足球事業虔誠的熱愛,能夠做到“全民皆球”、“全少年皆踢球”。這般重視“國粹”的態度,難道不能讓我們有所啟發?
所以,孟老雖知個人力量有限,仍不遺余力利用每一次機會來傳揚中華傳統書法藝術;他明知“生也有涯”,仍期待在余生寫出更多的好字,提攜更多愿意寫好字的年青人,實現傳播書法的畢生宏愿。若此奉獻精神,怎不算中國書法界之福?
即便在天命之年開始吸納佛家思想精髓,一遍遍心無旁騖地臨摹《金剛經》,孟老也只是想讓自己在物欲橫流的塵世浮躁中,留守心靈最后的平靜。
“書法成就了我,我也在成就書法。”以此評價書法家孟繁禧,該不為過吧?!
結束語:
讀一本高尚的書,認識一個高尚的人。我的閱讀只開了一個頭,更多的人會在生活的不同角落讀到孟主席這本書,個中滋味由讀者自己細細品味,值得一提的是:光開頭就有這么多引人入勝的內容,我們當然有理由期待他在將來的書法人生中書寫出更多瑰麗的藝術篇章。
鏈接:
孟繁禧,195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山東章丘。1988年在“九成宮杯”全國書法大賽中,他的作品從4萬余幅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特等獎,翌年在團中央和全國青聯主辦的“秦聲杯”全國青年書法大賽中又獲得了最高獎項。多年來共出版專著及字帖等共十余部。并擔任中央電視臺主辦的書法技法講座的楷書主講。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教授,北京書法家協會理事,海淀區書法家協會代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