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冬
如果在國家發改委掛名的27個煤轉油項目全部投產,就需要1.1億噸的煤為原料。加上中國目前上馬的乙醇項目需要0.5億噸煤、在不遠的將來,近1.6億噸煤炭的需求會突如其來地進入市場,對市場價格帶來沖擊。
3年前中國的鋼鐵業有一個大躍進,其結果是鐵礦石價格漲瘋了。今天中國在煤轉油項目上搞大躍進,其結果可能是煤價的一輪瘋漲。
在石油價格高企的今天,替代能源是全球性的熱門話題,中國也不例外。除了傳統的水電之外,中國在核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能源利用上都出現了長足的進展。不過規模最大、最具爆炸性的,當屬煤炭轉石油項目。
在國家發改委掛名的國家重點煤轉油項目就有27個,小規模、不知名的項目更不計其數。筆者今年6月曾在本欄目撰寫一篇短文《加快石油生產“制造業化”》,介紹煤轉油前景,一個月內收到十幾個電郵、電話查詢,尋求與筆者所在的瑞士信貸合作上市或貸款。筆者估計,這類小項目在中國至少有上百個。
煤轉油技術,其實并不復雜,程序上分間接轉換(即煤轉氣、氣轉油)和直接轉換兩種。間接轉換技術為在南非、美國上市的SASOL公司所擁有,已具有幾十年的大規模生產歷史,并提供著南非六成的石油供應。SASOL近來正同中國談判轉讓技術,不過據報要價高達10億美元。直接轉換技術已基本成型,部分中國煤炭企業亦開始掌握這項技術。
煤轉油的成本大約為35-40美元一桶石油制品。以目前的石油價格,具有規模效益的煤轉油項目是有利可圖的。每生產一噸的石油產品,需要3.5噸煤和20噸水。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儲藏量,足夠全世界120年的使用量。但是煤炭生產基地集中在北方,大多缺乏水資源。中國無法通過煤轉油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生產國的瓶頸,是水源不夠。幾乎可以肯定,煤轉油項目會加劇華北地區的缺水情況,并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困擾。
不過筆者預言,多數煤轉油項目不會下馬。這類項目的投資主要集中于前期,一旦上馬,停工的損失巨大。一旦開始生產,盡管原料價格上漲,因為沉重的利息負擔,也必須堅持運營。同時,這類項目往往與地方政府有著密切的利益關聯。回過頭看2004年鋼鐵業的整頓,盡管發改委大力打壓,盡管鐵礦石成本一漲再漲,除了鐵本等個別高調項目外,當年過度建設的鋼鐵廠幾乎沒有一個下馬的,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發改委掛名的27個煤轉油項目全部投產(暫不計小的項目),就會憑空產生1.1億噸煤炭需求。中國目前還在大上乙醇項目,再需要0.5億噸煤。換言之,在不遠的將來,近1.6億噸煤炭需求會突如其來地進入市場,對市場價格帶來沖擊。這些需求是新增的、結構性的,而且對價格波動具有相當的剛性。1.6億噸煤相當于中國(世界最大煤炭消費國)7%的煤炭總消費量,相當于5.5%的世界海路煤炭貿易總量。其數額堪用“驚人”來形容。
以目前煤轉油項目的建設速度來看,第一滴油應該在2007年下半年出現,在之后的3-4年內,可達到1.6億噸煤的消耗水平。煤轉油對市場的影響,未必在4年后需求全部顯現時出現。震撼可能在投資者突然意識到憑空出現的新需求之時便產生,而供應、產能卻一時無法跟上,此時煤價就可能飆升。
然而,煤炭生產商之間并無OPEC那樣的寡頭組織,產能增長基本處于無序狀態。一旦煤價大升,新的煤炭產能會很快出現。從市場意識到煤轉油對煤炭需求的影響,到新產能的涌現,再到煤價恢復正常,或許只有1-2年的時間。因比煤炭價格的故事,不是石油價格的故事。
煤轉油的另一面是石油供應。1.1億噸煤炭被投入生產程序,將生產出3510萬噸石油,這相當于中國每年28%的石油進口量和14%的石油消費量。這個數字對中國是巨大的,對世界石油市場和價格(中國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消費國)同樣構成沖擊。
從鋼鐵大躍進到煤轉油大躍進,人們不禁想問,中國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大規模重復建設。企業的投資沖動、銀行的信貸管理和地方政府的GDP主義三大“化學品”放在一起,制造出頗富中國特色的驚人一躍,制造出世界級的過剩,也制造出全球原材料價格的重大波動。
煤價,可能是2007年能源/商品市場上的一大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