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英
物理學由實驗和理論兩部分組成。物理學實驗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活動,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新課標下的物理教學,要求讓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熏陶,培養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終身探索興趣。新的物理課程標準更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這一點在物理的探究實驗中體現得特為突出。
面對舊大綱和新課程,關于實驗探究我體會頗深:傳統的實驗教學一般是注重實驗結論,并要求學生記住結論,應用結論,而結論是怎么得來的在教學中并不受到重視。實驗過程中往往是教師設計好實驗程序,讓學生有章可循的進行實驗,最終達到教師預定的目標。學生就像從模具中倒出的產品一樣,毫無個性可言,偶爾有些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出現也極有可能被視為調皮而一棍子打死。新的實驗教學以確實培養學生能力為本,注重過程的教學,關注學生在實驗中的感悟。實驗探究過程,基本上讓學生自己去觀察物理現象,探索物理界的規律。教師在其中起引導作用,教給學生的是方法而不是做法。整個的探究過程,學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做法,各取所需器材,最終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然后全班同學通過相互的交流獲得更多收獲,這種收獲是傳統的實驗教學望塵莫及的。探究式的實驗教學給了學生個性發展的空間,也給了老師施展水平的平臺,讓教和學都獲得了自由。作為一個新時代的老師,我是興奮的,為此我逃避了厭煩的舊教材,毅然選擇了新教材。試想幾個班級教學的老套重復對老師來說多么可怕,而新教材在教學設置中,則留下了許多的空間讓學生發揮。探究實驗的教學正體現了教改的主旨,學生有了自由發表意見和想法的空間,同時教師也有了自由發揮的空間。不同的學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猜想,各種各樣的設計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實驗方法,而且不同學生對實驗的關注點也不同,這時教師就可以因學生的不同而隨時調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在不同的班級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得到不同收獲,感受不同的教學之樂。這種教學是充滿挑戰的,更是豐富多彩的。我不再因所教班級多而苦惱,正相反,我卻因此而快樂,試想水不是沿著溝往下流,而是滿世界的隨意流,那么它能滋潤的土地該有多少,又有多少生命因此而煥發出勃勃生機!
盡管面對新教材,我是興奮的,但在實踐中,困難重重,于是我摸索著;在實驗探索中,我的學生亦感到困惑。
一貫以來傳統的教學,學生們早已習慣于接受老師的思想,基本不知道如何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讓大家接受和認同,甚至有些學生根本就沒有想法,在教師耐心傾聽他們的思想時感到一臉的茫然和無耐。一開始做探究實驗時,學生往往摸不著頭緒,很難定位。面對一個物理現象,不能或是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一定的數量的同學在設法打探老師的想法。面對這種情況,我發現在我所任課的四個班級中。有兩個班的情況差別非常大。二(3)班的學生思維很活躍,他們很快就能進入探究式的實驗狀態,在表達自己想法和分析數據,陳述自己觀點的各環節中都表現突出,而且實驗時的配合意識也很強。大部分的學生有較強的表現欲望,上起課來很輕松。常常有許多師生互動交流的時間。二(4)班則糟得很,面對一個物理現象學生常常沒有多少反應,因此我只好用心的激勵他們,并抓住機會讓有點反應的學生來表現。可是就這樣也常常令人失望。我只好自己來講解給學生聽,這個班常常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出現拖課現象,其它兩個班的情況居中。于是我特別了解了四個班的初一時的教改情況,發現二(3)班數學教改進行的很好,二(1)、二(2)班有部分文科進行了教改,但動靜不大,二(4)班幾乎沒有什么學科教改,只是教學內容體現了教改的形式,而教學方法仍然是老套的。面對這種情形,我深感初二物理教改的阻力重重,如何讓備班的學生做好物理的探究實驗正是克服困難的基本突破點。我下定決心要改變二(1)、(2)、(4)班的學生學習物理時的畏難情緒,重新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樹立他們的學習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面對學生的困惑,我積極嘗試鼓勵學生大膽參與科學探究。在備課時我盡量選用學生生活中更為熟悉的新奇的現象來引發學生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就有勇氣將困難踩在腳下。如:我在物質的密度探究中是這樣引課的:1、拿出自己孩子的銀項鏈(因噴過花露水,色澤變黑,根本認不出是銀子)讓學生猜老師手中的項鏈是什么材料做的,當學生猜不出時道出真相。2、拿出工藝精美的鍍金項鏈給學生看,讓學生觀察是什么做的?在學生肯定是金子時,將斷裂口的白色(銀子)部分給學生看。這樣的引課貼近生活,讓學生充滿了新奇,引發了他們強烈的好奇心,那種渴望看穿真相的思想火花在各班學生的眼中同樣閃爍著!在接下來的實驗探究中各班的學生極積性相當高,思維很活躍,效果很好,興趣的作用初顯成效。教學中我認真的觀察著,只要發現他們有一些進步,有一些創新的思維就適時的給予肯定并鼓勵學生進一步大膽的猜想,同時盡量的幫助他們,小心的呵護他們的思想火花:像保護小苗苗一樣給他們生長的空間和能量,使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信心都慢慢成長,并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曾經有個二(3)班的學生對我說“老師,今天又有什么新花樣?”其實,這花樣不過是個“引子”,我在其中不是“演員”,只不過是個“導演”,把每個“演員”的思想火花給激發出來了而已。其中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學生們已經悄悄的愛上了物理,我由衷的感到欣慰。
面對探究實驗教學,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在實踐中我摸索著前進,同時也渴望相應的教學硬件的改進。
由于教材內容形式的改變,學校實驗室的實驗儀器在一定程度上已無法滿足新教材的要求。于是我利用身邊的物品創造學習情境,有時自各實驗器材或讓學生自備器材,以滿足教學的需要。例如,在讓學生感受聲音特征的三要素時,我利用MP3從網上下載了一些有關聲音的片段通過自己上課的擴音器把一段段相關的聲音播放出來。學生不僅興趣濃厚,而且從直觀的感受中區別出了極易混淆的音調、響度和音色。在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探究中,我讓每組學生自備兩塊小孩師備好透明膠(將兩積木粘在一起),鉤碼,然后再從每組中找出表面最光滑的凳子做實驗。把一般情況下由老師演示的實驗變為學生可以自己動手進行的探究實驗,讓學生獲得了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同時經歷了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
大班制的學習模式,不利于探究實驗的開展,在分組時每班十來組,每組4到5人。首先老師在課堂上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關注每組的實驗情況,不易發現學生的思維亮點,適時的給予肯定或幫助。其次由于每組人數偏多,導致學生探究時部分學生參與不夠積極,往往一兩個學生唱主角,成績稍差的同學在旁邊看,有想法也會服從成績好的同學的想法,不敢大膽的參與實驗,我只能積極的鼓勵他們,這就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一部分實驗探究的看客。部分學生在收集實驗數據時存在拼湊數據的現象,現行教材的實驗結論過于明確,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發揮空間,故實驗時必然有部分投機的學生根據結論拼湊數據。大班制的學習模式使得教師無法及時發現和制止這種形式,并耐心的幫助他們。
現行教材知識點較多,教師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這就決定了教師無法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探究,有部分內容往往只能是淺嘗則止。由于時間限制,為了完成教學內容,極可能由教師總結出了學生應該通過自己分析找出的規律。由于物理每周三節課,而且分散排列,有時學生對一個問題的探究熱情很高,但由于物理課的時間間隔較長,思想的火花就在等待的日子里慢慢降溫。我以為應該敞開實驗室的門,讓有興趣、有想法的學生,可以更加機動的在課余進行實驗,而不只是課堂實驗。由于我同時是物理實驗員,正嘗試著這么做,學生也非常高興,但條件有限,還是有人會被拒之門外。
在面對困難時,我常常渴望與人交流,渴望有機會進修。希望教師能夠有更多的機會走出去接受新的先進的教學思想,與有經驗的教師進行交流。我以為現時代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隨時能發光的可充電電燈,可以通過不斷的充電來保證電力的充足,以適應課改的形勢,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培養更具有創新意識的推動社會發展的新型人才。
(責任編輯:陳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