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經受住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打擊之后逐漸恢復元氣,顯現出良好的復蘇勢頭。2003年6月《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的簽署對香港來說更是一個重大利好。不過,如何確定香港經濟的長遠發展戰略,尋找香港在整個中國經濟中的定位,則是香港在轉型期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
今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了“十一五”規劃,第一次把香港的發展納入國家的總體發展框架之中,這在香港迅速引發了一場熱烈討論。幾個月以來,香港各界人士紛紛獻計獻策,特區政府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
謀劃五大研發中心
“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寫到,“加強和推動內地同港澳在經貿、科教、文化、衛生、體育等領域的交流和合作,繼續實施內地與香港、澳門更緊密的經貿關系安排,加強內地和港澳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合作。支持香港發展金融、物流、旅游、資訊等服務業,保持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等中心的地位”,凸顯了香港經濟發展與內地的密切聯系與互動。
特區政府已明確以配合“十一五”規劃作為未來發展的主攻方向。4月20日,特區政府宣布正式成立五大研發中心,即汽車零部件研發中心、信息及通訊技術研發中心、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應用技術研發中心、納米科技及先進材料研發中心,以及紡織與成衣研發中心,并預留了20多億港元創新及科技基金作為研發經費。香港工商及科技局局長王永平說,有信心在未來三至五年內取得實質性成果,推動相關產業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
借內地改革之機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十一五”規劃專門列了“加快金融體制改革”一章。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擁有完善的金融基建、暢通的信息、有效的監管、豐富的國際經驗以及與內地緊密的經貿聯系等優勢。在內地仍實行嚴格外匯管制的情況下,如何打通香港與內地市場,既為內地金融改革和發展提供強大支撐、又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提供堅實的后盾,是一個要探討的重要課題。就此,香港金融界專業人士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
一是成為內地企業集資中心與拓展國際市場的營運基地。香港是內地企業海外上市首選市場。從1993年香港接受首家國企上市以來,大多數國企、特別是大型骨干國企均在港上市。迄今,在港上市的國企數量與集資規模遠大于在紐約、倫敦、東京和新加坡的總和。另一方面,由于本身發展的需要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等問題,中國許多國有、民營大企業均有拓展海外市場的打算。據商務部估計,未來五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金額的年均增長率將達22%,2010年將達600億美元。今后,香港可充分利用其優勢,成為內地企業籌資的首選地以及拓展國際市場與打造國際品牌的營運基地。

二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目前香港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范圍仍非常有限,只能經營個人的人民幣存款、兌換、匯款、支票和信用卡等業務,不能經營人民幣貸款、債券、貿易融資等資產業務。今年4月中,中央政府有關便利內地銀行、證券、保險機構在香港和海外進行金融投資的新政策出臺,標志著中國外匯管理制度改革及資本項目開放出現重大突破,這將有助于香港政府積極爭取的發展人民幣業務的三大方向(包括發行人民幣債券、資產與負債多元化,以及以人民幣結算香港與內地貿易)盡快實現。香港未來可逐步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進一步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三是成為內地金融產品創新前沿與金融問題研究前沿。內地金融政策相對保守,金融業發展大大落后于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面臨金融安全的憂慮、人民幣匯率制度以及國企體制改革等一系列難題,亟需從理論上有一個較清楚的認識,提出解決方案,加快推進金融業的改革與發展。香港是世界上少數幾個金融人材最集中的地方??砂l揮“金融智囊”作用,形成與北京有互補關系的中國金融理論與政策研究基地。另一方面,內地企業的快速壯大及個人存款的高速增長,意味著對金融產品有巨大需求;而內地金融機構可供企業規避匯率與利率風險的各類遠期衍生產品以及為個人理財服務的各類結構性產品貧乏,產品創新能力薄弱。因此,香港有很大的空間,發展成為全球人民幣產品創新中心以及金融產品的原創地之一。
四是成為人民幣資本項目改革的試驗基地?!笆晃濉币巹澝鞔_提出將“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總裁梁風儀女士認為,香港擁有完善的金融體系、有效的管管體系、國際經驗以及兩地緊密的經貿聯系,可以成為該項改革“最理想的試驗田”。梁女士還估計,隨著內地官方外匯儲備日漸增加,內地未來在“外匯流出”方面將執行更為寬松的政策,香港無疑會成為內地外匯流出最理想的平臺。
以內地市場為腹地開辟新的增長點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商人劉廼強稱:“香港最大的賣點就是內地市場。大可發揮香港現有的網絡和關系,組織泛珠三角各省市,一起向外招商引資,將香港建成在經貿領域內引外聯的交匯點?!本腿绾谓柚貎鹊厥袌觥⒂绕涫恰胺褐槿菂^域合作”進一步提振香港經濟。香港有識之士提出了許多有益的設想。
一是利用香港成熟的國際貿易網絡與廣泛的人脈網絡,成為全國產品的主要物流中心。物流業占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7%,每天從內地經港運往國外的貨物值達26億港元。香港在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方面已具有雄厚的研發和工業基礎,可與深圳、廣州等大城市形成一個大規模的物流網,聯手開拓國際市場,使香港保持內地商品主要集散地與轉口岸的地位,在國際貿易中繼續占據重要份額。
二是發揮專業服務的優勢,進入內地市場?!笆晃濉币巹澨貏e重視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升級,強調要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香港總商會中國委員會主席李大狀說。香港的專業服務領域發展較完善,律師事務所、會計師樓、測量師樓大多數屬中小型企業,雖然規模不大,服務水準卻達到國際標準??山柚鶦EPA打人內地市場,發揮優勢。
三是充分發揮香港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特色,成為文化創意中心。21世紀中國加強“軟實力”,建設多元的和諧社會,強調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相結合。香港文化是以中華文化為核心、融會東西方文化,且具有香港本地特色的現代文化,尤其是在制度文化、法律文化及商業文化方面是比較先進的。并且,香港在中國內地與西方之間一直發揮著獨特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馬逢國表示,今后二三十年,內地是香港創意產業息息相關的重要市場,可發揮香港文化產業以出口主導型為主的特點,同內地相關產業合作,大展拳腳,將中國的文化影響輻射出去。
四是成為世界時裝中心。香港紡織工業在上世紀40年代末以后取得突破性發展,也使得香港這個“東方之珠”在亞洲四小龍中首先踏上工業化道路。在時裝業面臨新的市場環境的形勢下,未來可把珠三角作為服裝生產基地,香港則集中在設計、產品發展、市場開發等方面,逐步發展成為世界級時裝中心。
五是國際糾紛調解中心。香港律政司司長黃仁龍表示,特區政府將利用香港法律制度完備與熟悉內地情況等有利條件,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商務糾紛調解中心。國際上將更多地利用香港的法律設施,將香港作為解決商務糾紛的地點。
充分展示、利用自身的獨特價值
今年3月14日溫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說:“20多年來,香港已成為內地第四大貿易伙伴,是最大的外商投資來源地?!蔽磥恚愀圩畲蟮膬瀯?,還是發揮內地同世界溝通的橋梁作用,這也是香港最核心的作用。
但是,隨著內地經濟與對外開放的快速發展,對香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香港已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僅靠扮演中間人、經營轉手生意便可賺錢,而是需要努力提升自己,提供具有更高知識含量及進入門坎的服務,憑實力競爭。
前勢將盡,后勢繼來。香港經濟正處在一個轉折點上,在“十一五”期間或未來更長時期內,將面臨挑戰與機遇并存的局面。香港的首要任務是認清和維護香港的獨特性,找到香港在整個中國經濟中的獨特價值所在,然后才能找到正確的定位與發展方向。
其一,“一國兩制”是內地所有城市不可能具有的“制度優勢”。香港可充分利用“一國兩制”下的特殊地位和優勢,善用“一國兩制”和《基本法》提供的各種便利和好處,找準自己在國家和國際上的合適位置。
其二,香港是中國最成熟的國際都市。作為“亞洲的國際都會”,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和物流中心,這些構成了香港的核心競爭力。當前,內地任何一個城市同國際融合的成熟程度都比不上香港,這是香港最寶貴的特色和價值。
其三,內地的自由開放程度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都不會達到香港的水平。中國社科院發表的2006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顯示,香港的綜合競爭力在兩岸四地200個城市中排名第一。
其四,香港是個獨特的國際大舞臺,更是聯系全世界華人華僑的橋梁,鳳凰衛視的快速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鳳凰衛視以香港為營運基地,十年間發展成一家網絡覆蓋全球、節目受全球華人喜愛并有很高公信力的國際性電視媒體企業。可以說,風凰衛視的成功與其以香港為平臺、成功利用全球華人的專長是分不開的。
再有,香港與東盟的商貿活動一向十分緊密,可在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經貿、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中扮演重要角色。
古人云,“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今年9月11日,特區政府組織召開了“‘十一五’與香港發展”經濟高峰會。在隨后的幾個月中,將分成金融、航運物流及基建、商業貿易,以及專業服務、信息、科技與旅游等四個小組展開討論,應“十一五”規劃制定香港自己的“行動綱領”,年底前將向行政長官提交一份清晰并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