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簡史》
王新生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1952年2月,新政俱樂部、國民民主黨、農民協同黨聯合組成改進黨。該黨的政策大綱明確主張“創建適應民力的民主性自衛軍,盡快將安全保障條約改為相互防衛條約”,“全面地重新研究占領下的各項法令?穴包括憲法?雪、各項制度”及盡早歸還“庫頁島、千島、沖繩、奄美大島、小笠原群島”。由于各派之間的矛盾,自由黨也因此分裂成吉田派和鳩山派。
1952年3月,為防止《對日和平條約》和《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生效后可能發生的群眾運動,吉田內閣向國會提出了《防止破壞活動法案》等三法案。社會輿論將其看作是“鎮壓國民抵抗、剝奪民主自由”的法案,因而引起廣大國民的反對。與此同時,自由黨內部的爭斗也愈加激烈。為打擊黨內以戰前政治家為主的反對派,吉田首相在事先毫無跡象的情況下解散了眾議院。
之后,第四屆吉田內閣成立。但鳩山派不斷與吉田內閣作對,并在11月配合在野黨通過了對吉田首相親信、通產大臣池田勇人的不信任案。其后鳩山率領部分議員脫離自由黨,成立鳩山自由黨,還在國會中與其他在野黨一道行動,通過了內閣不信任案,迫使吉田首相解散眾議院舉行大選。
1953年4月舉行大選,吉田獲勝,再次組閣,但不得不在防衛政策上對改進黨做出讓步。美國也對日本政府施加壓力,要求日本三年內將陸上部隊增加到32萬人,但吉田認為日本的當務之急是在美國的保護下發展經濟,因而以和平憲法、國民意識、財政狀況為由婉言拒絕,僅提出18萬人的方案。同年3月,吉田政權與美國簽署《相互防衛援助協定》。隨后日本政府將保安隊與海上警備隊合并,另外新設航空部隊,統稱為自衛隊,并設置其管轄機構——防衛廳。
在經濟方面,由于朝鮮戰爭引發的特需景氣結束,國際收支出現巨額赤字,吉田內閣采取了緊縮財政政策。
與此同時,吉田內閣繼續采取完善金融體系和產業合理化政策。1951年,在政府的主導下組建了日本開發銀行,1952年又成立日本進出口銀行和日本長期信用銀行,1954年成立農林漁業金融金庫和中小企業金融金庫等。
1954年11月,自由黨鳩山派、改進黨及其他保守系小黨派組成民主黨,總裁為鳩山一郎。接著民主黨與社會黨聯合提出對內閣不信任案,吉田首相被迫辭職。新成立的民主黨鳩山內閣為改變少數黨內閣的不利局面,在兩個月后解散眾議院舉行大選,但僅獲得遠不到半數議席的185個席位,而此時社會黨勢力卻進一步增長。
社會黨在1949年1月的大選失敗后,左右兩派斗爭激烈。1951年10月,因對《對日和平條約》和《日美安全保障條約》見解不同,社會黨正式分裂成以書記長淺沼稻次郎為首的右派社會黨和以鈴木茂三郎為首的左派社會黨。即使如此,50年代上半期左右兩派社會黨在議會中的勢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兩派社會黨力量增長的主要原因有:日本人民反對美軍基地與政府大規模重整軍備的斗爭持續高漲、工人運動的繼續發展與日本共產黨的低落、保守政黨之間再次分化組合以及自由黨內部的分裂等。
另一方面,日本共產黨在40年代末遭到占領當局和保守黨政權的鎮壓后,1951年決定通過組織“中核自衛隊”、“山村工作隊”的方式進行武裝斗爭。從1951年末到1952年7月的一段時期內,日本共產黨實施了許多暴力性斗爭,結果不僅遭到保守政權的進一步鎮壓,而且也遠離了人民群眾。
保守政權不穩的局面大大鼓舞了左右社會黨人,為利用保守黨之間的矛盾早日上臺執政,左右兩派社會黨在尚存嚴重分歧的情況下,于1955年10月13日倉促合并。這樣,社會黨在467個眾議院席位中占有156個,達到阻止修改憲法所需的1/3議席。另外,社會黨在250個參議院席位中占有62個議席。
左右兩派社會黨的統一刺激了保守政黨,同時被稱為“財界”的大資本家集團也對保守政黨施加壓力。因此,自由黨與民主黨在同年11月15日合并成為自由民主黨?穴簡稱自民黨?雪,在眾議院擁有299個議席,在參議院擁有118個議席。從此,日本政壇上形成了保守與革新兩大政黨(自民黨與社會黨)對立體制,即“55年體制”。
(本文選自《日本簡史》,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