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
圖一:華蘊博物館餐廳內景。
圖二:唐石雕造像碑,通高134cm,寬58cm,厚16cm。碑首浮雕螭龍,碑身上半部雕一佛龕,主佛為釋迦牟尼(首殘),旁有脅侍菩薩、佛弟子及力士相侍。龕上兩隅有六個飛天翱翔。碑側、碑陰上半部滿布小佛龕,總數近百個,分別雕刻“金光佛”等眾佛。碑陰下半部鐫碑文,全文已模糊。但可辨出“大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等字樣。此碑圖文配置得當,雕刻手法熟練精致,又有確切紀年,是一件存世不多、優秀的唐代石雕佛教藝術品。
圖三:洗手池也古意盎然。
圖四:華蘊博物館餐廳外景。
圖五:餐廳一層酒吧內景,與千年歷史共坐對飲。
圖六:宋代石雕持笏人物坐像。
圈七:佛頭順序為:遼代石雕佛頭像,北齊石雕菩薩頭像,隋朝石雕造像佛。北齊石雕佛頭像,東魏石雕佛頭像。
圖八:佛頭順序為:
宋代石雕文官頭像(公元960~1279年),距今已有900余年歷史;
北魏佛頭像(公元386~534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歷史;
北齊羅漢頭像(公元550~ 577年),距今已有1400余年歷史;
元代石雕造像佛(公元1271~1368年),距今已有700余年歷史。
圖九:粵唯鮮娛樂苑集團有限公司總裁、著名收藏家張連志先生。
圖十:古雅博物館的老槍收藏。
圖十一:華蘊博物館餐廳內景。
圖十二:雋禎博物館內,西式酒桶與石刻造像共處。
“收藏是癮!我就是上了癮的人”
這樣的博物館式餐廳,全中國也少有。
在沸騰的大都會中,看得見的奢華總是有些可疑,因為無價之寶都小心翼翼地包裹在收藏家的秘室里。這就是為什么凡是來到這兒的人,會感覺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既而充滿莫名的優越感。
橘色的燈光下,他與古老的石像對立,久久而視。眼光中有著溫柔、執著、對歷史厚重積淀的景仰。張連志,從容和潤,卓然不群,一個深諳收藏之道的智者。
“任何文物所擁有的靈氣和厚重的歷史積淀,都不能用金錢簡單衡量。”當張連志將自己的所有藏品呈于眾人之時,他堅信會有更多的人來了解這些幸于留世的古物。
他雖在古玩界久負盛名,卻深知靜以養物。他說:“我想讓世人真正了解中國的歷史,享受與文物零距離接觸的責任感。通過收藏讓文物擁有第二次生命,讓它們見證中國的文化,讓現代人經歷一場徹頭徹尾的中國歷史文化洗禮。”
作為天津知名收藏大家,20多年來張連志致力于古文物的研究收藏,藏品涉及石雕、樂器、門樓、門窗、牌坊、家具、馬具、車、銅鏡等豐富門類,如今收藏之物達一萬多件,戰國時期的青銅大鼎、漢代陶鼎、唐代石佛、宋代木雕像等珍品各顯不菲身價。2002年經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認定,以收藏古文物數量及品種最多而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
幼年家里的一場劫難,使得祖傳的古董被洗劫一空,從此收藏成為張連志的夙愿,他要白手起家重振家業,要憑借努力給父母呈上更多的古董。多年后每每回首往事,他自感生命造就的機緣委實奧妙。很多時候,張連志用自己的睿智和慧眼在窮鄉僻壤、市井小鎮中捧回了原本是粘滿塵土貌不驚人的舊物,實則為世間難覓之珍品。“每一件藏品都傾注著我的情感。當每次我捧回一件珍貴的藏品時,都會有種和失散多年的親人重逢的感覺。”
“藏品的美就同做人,在于內蘊”
張連志談起他多年的收藏心得:“在家具收藏方面,我曾有過理念的轉變,從收藏富麗華貴的清家具轉為收藏滄桑素雅的高古家具。收藏過程中沒有人指導,也少有參考資料,只能憑著自己的興趣去摸索。”在博物館內藏著一個直徑50厘米的老食盒,這是一件明代早期宮內用品,整體圖案為九云龍紋裝飾,鑲螺鈿戳金,鈿鉤填漆。這是張連志曾經不經意發現的珍品。當問及為何對高古家具如此傾心時,張連志說:“高古家具真的很美,它雖沉睡多年,但是所凝聚的魅力依然存在,這就是內蘊。高古家具的內蘊與后期家具的奢華之美是完全不同的。它的美源于它的簡約、流暢和古舊。我不會拿金錢去衡量價值,我在意的是文物本身的文化靈性。”
當張連志將一批批收藏的文物搬進位于天津五大道的一座聯排式四層小樓時,“粵唯鮮”這個由馮驥才題詞“能吃的博物館”的餐廳立時聲名鵲起。“粵唯鮮”從此有了兩個身份:一是天津有名的粵菜餐廳;二是天津首家私人博物館。
張連志將藏品大部分擺放在了粵唯鮮的三家酒樓里,名為酒樓,實為博物館,并有很雅致的館名:華蘊博物館、雋禎博物館和古雅博物館。
華蘊博物館取“中華寶蘊”之意,就在天津和平區的河北路上,原建筑是京劇名家馬連良的故居,建于1937年,外檐立面巧妙的用琉缸磚形成的“疙瘩”作點綴,俗稱“疙瘩樓”。即使在名震天津的“五大道”上,也算得上是天津歷史文化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館內所陳列的為各個時期的綜合展品,囊括了西周至清朝各個歷史時期最典型的青銅器、銅器、木雕、老門窗、彩繪木人、煙具、屏風、桌椅、木箱、提盒、鐘等3000余件文物,但最為精彩的,還是散落在餐廳四處的石造像、石碑和石刻。華蘊博物館是石文化暢游的自由空間,囊括了北齊、北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300余塊石頭。這些石頭大多是漢白玉,細致如骨。在中華寶蘊的輝映下,這個原本由意大利建筑設計師鮑乃第設計,具有濃郁意大利風格的毗連式住宅,真正成為將多種文化合而為一的先鋒。
進入館內,即見一座高大的宋代漢白玉文官石像居中而立,四周擺放著各個時期的佛像頭。每件佛像造型風格都有所不同,凸顯了不同歷史朝代獨特的藝術特征。談到這些佛像,張連志撫摸著佛頭,輕輕地說:“這是有生命的群體,它們需要被關注被關懷,當感覺到你的眼光時,它們會發出只有用心才能看到的迷人光彩。”
雋禎博物館,則以展示明清貴重木器家具為主,優雅清峻。在博物館中的1850余種文物里涵蓋了案幾、木桌、床榻、廚柜、門扇等幾十種門類。
古雅博物館實為風雅古蘊。此館主要陳列近現代槍支(這些槍已全部灌鉛)和西洋家具。槍支的類別有手槍、短步槍、步槍等,其中還有1809年燧石擊式發火滑膛槍和1854年火帽擊法式線膛槍。既為我國兵器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又是中國清末屈辱歷史的實物見證。
“我想通過收藏品傳播文化”
他似乎是為了沉寂多個世紀的文物的重生而生,命運注定了他成為文化的傳承者。
人們慕名而至,逡巡在琳瑯的文物間,仿若穿梭于歷史的空間。沏一盞清茶,在清代的案幾前賞唐時的石雕,在宋時的石像間聽漢時的鐘聲。以明朝的石羊為凳,石黿為桌,沐浴在歷史的古風中,人們開始感動,對于歷史遺存下的文化思考不再淺嘗輒止。
國外友人見到館內眾多文物,表情竟是驚人的一致。他們呆住了,從未見過如此壯觀且精致的餐廳博物館。有很多外國收藏家出高價要買走中意的文物,都被張連志拒絕了,“再高的價錢我也不會賣!”張連志總會這么堅持,“文物是國家的、是我們民族的財富,我能做的就是展示和傳播這絢爛的中華文明。收藏是為了不讓文物流失,賣給外國人,它們就只能是一件觀賞品,而失去了作為文物其本身的真正價值。”
加西亞·馬爾克斯在他的《百年孤獨》中寫到:時間像打轉,我們又回到了剛開始的時候。“收藏是孤獨的,要投入就要懂得享受寂寞。”張連志說這些話時,窗外的天已經暗了,很恬靜的美。藏品的最高境界是“孤”,就是獨一無二的。識別孤品的過程,是對自身的歷練。他學會的不僅是祥和寬廣的心境,在與孤品面對面的交流時,他要一個人面對古代文明對于現代浮華的精神洗滌。他在現代與歷史間游走,時間在他的周圍旋轉,惟有智者方能真正體會。從創立了津門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至今風雨十四年,粵唯鮮系列餐廳已成為古代文明傳承的景地。忽然想起“禪心三無”的至高境界:無憂、無悔、無怨。藏品們似乎也明白了為人之道,坦然地釋放藏在細枝末節的無窮魅力。張連志說:“企業有盛衰之變,而真正的文化遺產是永遠保值的。”城市的目光匯集在古老的歷史中,那古物等待久違的千年一嘆,逃過了僵死和蛻變,逃過了冷卻和粉碎,還了重生,只因一個真實坦率的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