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世界最大規模的民選試驗”的村委會選舉全面鋪開以來,我國農村基層選舉實現了三個轉變:由委任制到選舉制的轉變、從間接選舉到直接選舉的轉變、從民主化程度較低到民主化程度較高的轉變。通過村委會選舉,許多人開始認識自己的民主權利,看重自己的選票,這是人的素質提高和文明進步的標志。然而,就是在這些轉變過程中,潛藏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安全隱患。許多選舉職務越來越被人看好,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參加競選。有選舉就有競爭,有競爭就會產生矛盾和沖突,有矛盾和沖突就必須加強選舉安全,采取預防措施。
一、村委會選舉中存在的安全隱患
一般來說,目前村委會選舉中普遍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安全隱患,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尋租活動”誘發賄選。經濟學家認為,所謂尋租活動,是指為了維護現有的經濟利益或對現在的經濟利益進行有利于自己的再分配而從事的非生產性活動。村委會選舉的基本原則是公開、公平、公正,而實現這一基本原則除了依賴于選舉制度本身的程序設計,還在于選舉過程不受少數人的操縱。然而,選舉的過程是一種政治資源的配置過程,選舉的結果意味著公共權力的獲得。對于被選舉主體來說,追逐經濟利益是根本目的,而獲得了公共權力也就取得了經濟資源的控制權。因此,一些人為了獲取經濟資源可能不擇手段謀求公共權力。賄選是一種權力尋租,是賄選者為了謀求經濟利益而進行的非正當的公共活動。賄選者為追求村官權力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經濟利益,進行各種拉票行為,他們利用各種手段,使出種種招數,有的打法律的“擦邊球”,有的直接違背法律,于是,在選舉中“金錢交易”、“物質交易”、“虛假承諾”便應運而生。有的村干部為維護和擴大自己的利益,則想方設法破壞公選,力圖保住自己的官位。一旦落選,情節較輕的是原村委會干部不交權,情節嚴重的是有的地方依靠“村霸”暴力破壞選舉。
2.被選舉主體動機不純引起報復。阿特金森、費瑟的候選人動機理論認為,一個人當不當候選人,即有無候選人動機,取決于三個因素:權力動機、期待和誘因。這三個因素的函數關系決定了候選人動機的形成,就是說,某人做不做候選人,首先取決于他有無權力欲望,其次取決于他對這一愿望實現概率的估計,再次取決于謀求職位的吸引力。由此可見,候選人動機的主要組成部分就是權力欲望和謀求職位的吸引力。村委會干部雖然權力有限,但還是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所以,仍有人把這一干部職務異化為撈取個人資本和實惠的工具。一些熱衷于追求個人名利的心術不正之徒,挖空心思地使用一些卑劣的手段,甚至勾結黑惡勢力,利用現有的人事腐敗和權力靠山去攫取當選村委會干部的機會,成為選舉混亂的根源。
3.“利益集團”暗箱操作產生紛爭。從政治學的角度看,所謂“利益集團”意指那些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會政治主張的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主張而以壓力方式影響政府決策的制定、修訂和實施的政治性社會團體。引申到村委會選舉中,“利益集團”可以包括一些操縱組織和既得利益集團。從某種意義上說,家族、宗族勢力也屬于“利益集團”。一些既得利益群體長期壟斷權力,形成權力的“家族化”與“世襲化”,形成一些盤根錯節的較為穩固的關系網,成為擁有特殊利益的權勢階層。他們控制村委會,在選舉中采用“團結本族、拉攏中間、孤立少數、打擊異己”的策略,從候選人提名到寫票再到唱票,到最后確定干部名單,一系列的程序和步驟都是暗箱操作,“內定”現象非常嚴重。從選舉主體即農民方面看,他們在選舉時不僅要考慮選“能人”,還要考慮選“自家人”、“本房人”,期望他們當選能為自己帶來比別人更多的利益。同時,以“自家人”組成的宗族在村子里的地位上升,自己也能“揚眉吐氣”,甚至也能撈上一官半職,這無形之中又加速了“利益集團”的擴展。為了攫取權力,各種“利益集團”之間相互拆臺、相互傾軋、甚至武力相向。
4.選舉程序不合法導致混亂。選舉程序不合法主要表現為:(1)法律規定的“普遍、平等、無記名、秘密劃票、公開計票、當場公布結果”執行不嚴格;(2)選舉程序復雜,時間太長,關鍵環節不規范;(3)選舉委員會成員由指派代替選舉;(4)少數基層干部以權壓法、以言代法、不依法辦事。除此之外,初步候選人不是由村民直接提名,而是由鄉鎮領導或黨支部書記提名;選舉者不按規定寫票和投票,或讓人代投票;參加投票的選民有時沒有達到法定人數;沒有及時開啟票箱、驗票、唱票計票等等,最后導致選舉秩序混亂,無政府現象嚴重,時不時還可能發生起哄、炸會、搗亂,甚至毀壞票箱、撕毀選票、傷害當選人等事件,使民主選舉走向了反面。
二、村委會選舉中加強選舉安全的對策
“選舉安全”,就是依據相對完備的法律和措施對選舉主體與被選舉主體在選舉過程中所享有的權利和義務等方面的保障。民主、平等、安全、法治是其基本內容,其中安全居于核心地位。加強選舉安全,必須切實做好以下工作:
1.嚴格依法選舉,確保程序公正。程序公正至少應包括以下內涵:中立性、平等性、充分性、公開性。這四個特征共同構成了程序公正的有機整體。在法制社會下“行為通過程序進行,關系通過程序聯結,制度通過程序體現,過程通過程序展開,結果通過程序形成和正當化。”[1]在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選舉程序中,只要嚴格依法操作,就能夠最終獲得理想的結果。那么,在農村采用的海選方式中,如果嚴格操作規程,最后也必將合法地組成一個以村民委員會為載體的農村公共權力機構。怎么做到程序公正呢?那就是公開透明、依法選舉。“一切骯臟的事情都是在暗箱操作中完成的,追求正義的法律程序必然是公開的、透明的。”[2]程序的公開可以防止任何形式的暗箱操作,使選舉結果更易于接受。因此,必須嚴格按照《村委會組織法》及省、市選舉辦法的規定,對每道程序、每個環節都要正規操作,絕不能馬虎疏忽,敷衍了事。
2.堅持依法治村,保障村民權利。民主是法制的基礎,法制是民主的保障 。堅持依法治村,首先,要排除干擾選舉的不利因素,協調公安部門維持選舉秩序,對在選舉期間跑官要官、買官賣官、拉票賄選,或者誣陷栽贓、誹謗攻擊、散發傳單、張貼大小字報以及以寄發匿名信等形式惡意攻擊候選人的現象,認真查處。情節嚴重者如沖擊選舉會場、搶奪選票,甚至鼓動宗族、派系相互沖突以致發生械斗等不法行為的要繩之以法,避免惡性事件發生。其次,要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對以暴力報復村官的非法行為給予打擊,進一步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第三,要設立相應的配套組織,加強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處,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同時堅決打擊農村的黑惡勢力,積極推進農村法制化管理水平。
3.強化民主意識,提高村民素質。民主選舉需要健全的社會基礎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公民文化,包括健全的人格,應有的公共意識和法治意識,必要的文化素質以及競爭、合作、寬容等民主品格,因此,必須不斷強化村民的思想素質教育,強化民主法制教育。各級組織要利用會議、廣播、電視、報紙、墻報、公開欄、有線廣播等形式宣傳國家的法律法規,組織村民學習村委會組織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認真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擯棄狹隘的自私自利心理和地域派性的思想,樹立大局意識,并能及時發現和糾正選舉過程中的不良傾向;同時,對村民加強選舉法的教育,使村民在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的同時對干擾選舉的行為絕不姑息,做到保護合理競爭,抵制違法操作。村民通過選舉實踐也能學習民主,培育公民意識,增強公民的責任感,逐漸形成以參與性為主的公民文化。
4.消除宗族勢力,杜絕“內定”現象。由于歷史與現實的原因,農民群眾中存在著較強的宗族觀念、封建思想和小農意識,尚不能正確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他們往往缺乏全局觀念,選親、選近、選鄰,內定現象嚴重,派系斗爭時有發生。消除宗族活動,第一,要加強農村的物質文明建設,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建立起社會化的生產體系。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是緩解干群關系,遏制宗族勢力抬頭,提高正式組織權威的有效途徑。第二,要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村民自覺抵御宗族觀念影響的能力。這就要求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依法民主自治的能力。第三,要樹立村委會的權威,使處理問題由依靠家族影響轉到依靠法律法規上來。強有力的村委會可以產生對宗法組織的威懾作用,減少宗法組織的影響。第四,要加強農村法制建設,遏制宗族勢力蔓延。農村法制不健全、執行不嚴格是宗族勢力依然存在的重要原因,必須依法治農、依法治村。
5.完善法律法規,進行制度創新。村委會組織法有些規定不夠具體,對選舉的操作指導性不強,亟待完善。首先要加強民主選舉制度研究,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對農村民主選舉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為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提供事實依據;其次要做好法律條文的解釋工作。當前,應重點對選舉有效性的認定、候選人資格審查與任職條件等一些實質性的內容作出明確的法律解釋。在法律創新方面,努力進行選舉制度創新、監督機制創新、建立跟蹤監管審查制度等,采取輿論監督與群眾監督相結合的辦法,矯正選舉中的非理性因素。對于村民選舉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好方法、新經驗應總結歸納上升為制度,適當時可以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從而堵漏補缺,使法律法規臻于完善。
總之, 村委會換屆選舉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完善的地方很多,其中安全隱患是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進程中的一個“絆馬索”,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必須堅持“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四個民主一起抓,同時做好選舉后的回訪和調查工作,發現隱患及時疏導和處理,做到標本兼治、齊抓共管,以保證“選舉安全”。
參考文獻:
[1] 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美】威廉·D·諾德蒙斯:《經濟學》,中國發展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系西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政治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