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選擇喝一種品牌的啤酒,先想到啤酒的故事還是啤酒的味道?”或許你會怪異于這樣的提問,或許你會無從回答。
記得科特勒曾這樣說過:“營銷中有一個屢試不爽的好辦法,就是講故事,尤其是對于品牌的塑造,這簡直是致勝的法寶。”天下所有的優秀品牌都有一個美麗的故事,當品質不再是競爭的比較優勢,消費者的興奮點就會集中于某種感覺,品牌故事就是對這種感覺的支持。消費者在購物時,事實上更多的人是在商品內尋找故事、友情、關懷、生活方式和品性。至少我就是這樣,因為雪花啤酒的品牌故事,想到了自己的校園生活,看到了現實生活的影子。
品牌中的影子
天氣漸漸變得溫暖起來,小草偷偷地探出了頭,路邊樹枝頭的嫩芽也悄悄地冒了出來,春的生命有了新的跡象。大排擋在路邊雖然只是零星,偶爾人來人往,相信不久的日子,隨著氣溫的日漸升高,草青樹綠將慢慢變得繁茂、熱鬧起來。
回想每年夏天熱鬧的街頭,大排擋燈火通明,或邀三兩朋友,或獨坐于其間,可以談天說地,可以指鬼罵神,吃著,喝著,說著,笑著……乘風納涼,其樂融融,這樣很“男人”的生活,很休閑也很安逸。冬天已和我們揮手告別,這樣的舒適日子又要循環了,我向往著……
回望過去的校園生活,畢業時的離愁別緒,給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分別時的豪飲,從那時起我認識了啤酒,也認識了雪花啤酒這個品牌。去過很多地方發現景色不會記得太多,但有趣的故事,尤其是富有人性靈光的故事,會讓人感動。認識很多的品牌,但是沒有太多自己內心銘記住的,他們缺乏給產品和品牌一個美麗的故事——因為每個人都在故事中長大,每個人一生中有說不完的故事。自己實現不了的愿望,通過故事來憧憬;自己無法經歷的傳奇,通過故事來感受;生命中那些難忘的記憶,也可以通過故事來寄托。
偶然的機會在電視中再次看到雪花啤酒的廣告,聽到“雪花啤酒,暢享成長”的宣傳語時,我笑了, 因為里面表現的或許更像是自己生活的真實寫照,生活就是這樣的巧合。
我清晰記得電視廣告片中提醒“成長”一代的三個故事:故事第一段講述大學時代他的成長,更多的體現夢想和理想,這是每個人大學時代都有的共同夢想。故事第二段講述主人公在工作之后成長的概念,更多是希望要突破,里面講的“成長”體現在一種勇氣上。故事第三段是描述主人公換了工作還不滿足,因為他每天都在“成長”,他開始自己創業辦公司,在這個故事里“成長”是要超越自我、實現自我的一種渴望。
在30秒的三段完整故事中,像看一首詩一樣,“成長”是一種夢想,“成長”是一種勇氣,“成長”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渴望,而這個過程有雪花啤酒陪伴“成長”故事發生。
而當得知這樣的大手筆出自世界營銷大師科特勒之手,我更加好奇、激動,于是決定探究“雪花啤酒成長的真相”。
洋頭腦和土品牌
走進雪花啤酒總經理王群的辦公室,最吸引我眼球的不是其舒適、寬大,而是陽臺上的一排啤酒,話題也由中國啤酒業打開。
“事實上,中國啤酒行業經過多年的群雄逐鹿,如今全國的布局基本屬于密可插針,各大啤酒巨頭都在品牌價值提升上大做文章。”王群開門見山。
在“2005中國最有價值品牌發布會”上,中國的啤酒老大們可算賺足了風頭,在入圍的前20名品牌中,除了青啤、燕京分居第12位和14位,雪花啤酒經過近幾年的迅速擴張,終于躋身排行榜,以88.16億元的品牌價值,成為中國成長速度最快的全國性啤酒品牌。
談到雪花是中國最有價值品牌之一時,一旁的華潤雪花啤酒市場總監侯孝海激動不已:“長期以來,沒有一個一流的全國性品牌是華潤雪花啤酒的軟肋,雖然我們的發展速度很快,但是和青啤、燕京相比,華潤啤酒主要品牌雪花啤酒的知名度在很長一段時間處于劣勢。經過3年的歷練,如今也躋身中國品牌榜,的確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情。”
近幾年來,華潤啤酒公司的“成長”,是從第一家工廠(雪花啤酒)發展到現在的35家工廠,產量從不到20萬噸發展到300萬噸,成為中國市場上銷售量最大的三家啤酒企業之一,演繹了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中國發展時代的“成長”特色。
當中國啤酒業的競爭從拼銷售量,開始邁入全面品牌競爭的階段,品牌的價值開始體現。為了提高雪花啤酒的市場競爭力,為其品牌戰略服務,2004年華潤啤酒(中國)有限公司和美國科特勒營銷公司簽約,這樣的一個決策為雪花啤酒的營銷起到了一石二鳥的作用:美國科特勒營銷集團作為世界著名的營銷戰略管理咨詢機構,曾服務過“財富500強”中的眾多企業,這本身就是一個品牌的推廣作用;通過品牌管理,加快了雪花啤酒品牌建設的步伐。
時至今日回想當初米爾頓·科特勒在簽約華潤雪花啤酒時說的話,王群仍然記憶猶新:“綜觀世界各知名品牌,你會發現,其實每一個著名品牌背后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在美國,許多消費者選擇啤酒時,先被它背后故事吸引,而不是味道。我現在要為華潤做的就是,為‘雪花’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并用這個故事打開市場之門。”
暢享成長
定位不明晰,也成為阻礙啤酒業品牌發展的軟肋。業界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若將國內排名前幾位的啤酒品牌去掉標簽,分別裝在相同的空杯子里,再請這些品牌所在企業的老總來品嘗,他們可能也很難分出哪杯是自己的產品。
“一個成功的品牌,應該在品牌和消費者之間創造一種‘愛’,設計一個持續、一致并具有情感價值的故事是最重要的,而不少中國啤酒的品牌建設相對都缺乏感情和愛。”說這話的王群對管理大師的敬仰寫在了臉上。
十年前,無論是青啤還是雪花,都是一個區域性的小品牌,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為了市場不至于被擊潰,青啤、燕京、華潤雪花等行業巨頭展開了國內啤酒廠的并購大戰,國內市場的布局一直處于白熱化的爭奪中,慘烈的并購戰在國內市場從未停止。
由于華潤雪花的布局晚于青島和燕京,從十年前一個默默無聞的單一工廠,采用了差異化的“蘑菇戰略”迅速成長壯大。華潤雪花啤酒在并購以前,多會選擇市場狀況比較好的地區,選一家生產廠作為生產基地來進入該區域市場,并且在這個地區取得壟斷地位以后,通過它來輻射更大面積的區域。華潤雪花啤酒并購的大部分企業最終都從這樣一個個“小蘑菇”,成長為“大蘑菇”。通過這種方式,華潤雪花啤酒采用“蘑菇戰”成功占領四川、遼寧、吉林、安徽、天津、武漢等大片區域市場,在當地幾乎處于了市場的壟斷地位。
“隨著幾大啤酒巨頭的并購,有的品牌能得到有效的傳播,例如青啤、燕京,由于他們的歷史比較久遠,每到一處,都能很迅速地將品牌文化傳播出去,而華潤雪花一開始是以資本的形式介入啤酒行業,所以品牌傳播相對難度較大。這也是雪花啤酒最后請來美國科特勒營銷公司的最終原由。”看著王群臉上無限幸運的笑意,我也逐漸讀出了品牌給華潤雪花帶來的巨大變化。
“科特勒為我們啤酒業診斷出的的第二大‘軟肋’在于,品牌多為區域性品牌,因此顧客對品牌的忠誠度也僅表現為區域性忠誠度。他認為品牌的形成靠的是一種慣性,并不是品牌內在的驅動。”為此,華潤啤酒在快速收購眾多地方品牌的同時,將“雪花”品牌推向全國市場更成為主要目標。
“我們實施全國性品牌與區域性品牌兩條腿走路的戰略。科特勒集團對‘雪花’品牌的定位,為我們推廣品牌組合戰略奠定了基礎。”王群說道,“其中區域強勢品牌指藍劍、新三星、美月等品牌,而區域戰術品牌則指一些份額比較微小、未來有可能被取代的品牌。雪花啤酒走向全國是一個漫長過程,不能僅靠一個‘成長’定位就完成。品牌定位之后還需進行管理。我們已經在內部制定了一套詳細的品牌管理流程。我們不可能用一個品牌通吃全國市場,也希望未來出現不止雪花啤酒一個全國性品牌。”在他身后的窗臺上,標著“snow”的空啤酒瓶子在一排啤酒里格外醒目。
走出雪花啤酒的大門,雪花啤酒的品牌故事在我腦子中像漫天飛雪一樣縈繞,不為別的,只是雪花啤酒的故事激蕩起心中很多過往的故事。或許這個時候最灑脫、最應該做的方式,就是像廣告片中的主人公一樣,打開一瓶雪花啤酒咕咚一口全部喝下去,喝下所有的過往,暢享自己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