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一五”時期,我國利用外資的總體趨勢
“十一五”時期,由于入世過渡期結束,我國經濟將在市場將全面對外開放過程中進入新的快速增長時期。從需求來看,我國消費需求繼續轉型升級,服務消費需求的增長空間加大;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進程的雙推動將加大由制造業深化發展與城市基礎設施規模擴大帶來的對先進裝備業、原料工業與新型材料以及大量生產性服務的投資需求。從供給來看,由于買方市場的逐步形成,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正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經濟增長的主導將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與此相應,我國的產業結構總體也將處于高技術化、高附加值化、高服務化升級發展的階段。對世界來說,“十一五”時期,我國大規模利用外資的總趨勢將不會改變,但具體產業與行業將會發生變化,出現新趨勢及特點。
(一)利用外資的產業構成上將是制造業比重將下降,服務業比重將上升
“十一五”時期,我國利用外資的產業結構上將會改變“二產獨大,制造業獨強”的局面,出現制造業與服務業并存的總體格局。其主要特點是: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并行,技術含量較高的先進制造業與新一輪以IT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生產制造環節轉移并行;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轉移并行,高技術與先進技術并行,其擴散程度加大,速度加快。表現在產業結構上,第一產業比重將基本穩定,第二產業比重將有所下降,與此同時,第三產業比重將有較大的上升。
(二)制造業仍是我國利用外資的重點領域
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估計,到2005年,發達國家所占全球制造業的份額將由1970年的86%下降至67.6%;而發展中國家所占份額,則從1970年的10.3%上升至30.6%。這一變化意味著世界制造產業的轉移方向仍然是從發達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由于我國制造業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導致我國制造業的全球份額呈不斷上升之勢,但與北美(27%)和日本(15.8%)所占的份額相比,差距仍較明顯。我國今后發展的重點是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特別是制造業技術升級,隨著發達國家制造業技術轉移升級,今后一定時期,我國制造業仍是利用外資的重要領域,具體行業上,將更多地集中在高技術產業、重要原材料及能源、裝備制造業等方面。
(三)服務業將成為我國利用外資快速發展新的重要領域
從全球發展趨勢看,今后服務業國際轉移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由于我國入世過渡期結束后市場將加大開放,特別是服務業市場將全面開放,同時我國具有低勞動成本優勢和服務業發展的巨大空間,因此具備承接服務業國際轉移的基礎與條件。根據國際服務業轉移趨勢及我國服務業發展的需要,我國利用外資的重點領域首先應是生產性服務,特別是現代物流業、科研和綜合技術服務業、金融服務業、教育文化服務業及社會專業服務業等。其次是國際商業及服務業,如零售業、酒店管理等消費性服務。
二、外資對促進我國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的積極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引進外資,使我國的產業基礎形成了內資與外資并存的“二元結構”。再由于我國引進外資形成的產業很大程度是“兩頭在外”的加工工業,因而投資轉貿易的效應更為突出。在這一過程中,外資,特別是外商直接投資對促進我國轉變貿易增長方式起了積極作用。
(一)改善我國出口商品結構
隨著改革開放力度加大帶來的經濟發展,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外資,特別是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工業投資的比重占全部外資都高達65%,其中重工業和加工工業比重又分別占到60%和40%以上。外資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對我國貿易深化及參與國際分工產生了積極影響。2004年,出口結構中初級產品比重進一步下降到7%以下,工業制成品上升到93%,使我國由初級產品出口為主轉為制成品出口為主的國家,提升了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目前,我國制成品在貿易出口結構中占90%的比重,提高比重已沒有更大空間,但在制成品出口結構上,我國主要以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十一五”時期,我國商品結構升級的重點應是提高制成品中高附加價值商品出口的比重。
(二)高技術產品出口大大增加,提高了我國貿易質量與水平
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外資規模的不斷擴大,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方式成為我國產業技術提高水平的重要渠道。從1998年到2004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年均增長40%,比全部出口總額增速高20個百分點以上。高技術產品出口的不斷增加表明我國貿易質量與水平的不斷提高。“十一五”時期,隨著我國利用外資的重點轉向高技術產業,高技術產品的出口將會進一步增加,從而提高我國貿易的質量與水平。
(三)推動服務貿易的發展
目前,我國貿易結構落后于發達國家的重要方面體現在服務貿易出口比重非常低,只占貿易出口總額的12%左右,而一般發達國家都占60%以上。因此,發展服務貿易出口將是改善貿易結構,轉變貿易增長方式,提高我國參與國際分工地位與水平的重要方面。“十一五”時期,一方面,隨著服務業國際轉移,我國將成為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的重要地區;另一方面,隨著服務業國際轉移過程中可貿易服務業的增加,也將會促進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增加我服務貿易出口的份額。
(四)提高貿易方式水平
由于相當一部分外資企業在我國的投資主要是為了利用我國低價生產要素降低生產成本,占領國際市場,因而形成了“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方式,使我國的加工貿易在貨物貿易中占相當大的比重,成為貿易的主要方式。2004年,我國外資企業在我國進出口貿易中占據57.4%的份額,這其中的60—70%以上由外資企業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完成的。“十一五”時期,利用外資方式,一方面,表現在將打破“綠地投資”為主,而轉向并購、離岸外移等多種方式,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貿易加工的比例;另一方面,表現在促進我國現有加工貿易的升級,將原有的“兩頭在外”逐步內移,減少其“飛地”效應,增加其對內地的產業帶動。這兩方面對貿易方式的影響都將是一定程度增加一般貿易方式的比重。
三、外資對轉變貿易增長方式的局限性
(一)對促進貿易增長的負面效應
在外資總體上對促進我國貿易增長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時,也要看到,大量以低土地價格、免稅或低稅的鼓勵性外資優惠政策進入的外資,對貿易增長還帶來一定的負面效應。主要一是由優惠外資政策加鼓勵出口的貿易政策推動的我國貿易進出口的數量快速增長,由于政策的著眼點是快速提高貿易進出口,特別是出口,因而其本質上就導致數量型的貿易增長方式的形成。二是貿易進出口的持續快速增長盡管對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但發展到一定程度也將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一些問題,如導致國際收支長期不平衡影響到經濟發展的內外平衡,對人民幣匯率穩定、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帶來影響。這也表明,隨著我國科學發展觀的落實,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迫切要求也將影響到對利用外資增長方式的轉變,從而進一步影響到對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
(二)對貿易結構升級的局限性
外資對我國貿易規模由小到大,由初級產品為主轉移工業制成品為主,甚至提高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比重都起了積極作用。但作用有限。目前,我國制成品出口中勞動密集型產品仍是主體,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比重有提高,但與發達國家70%的比重仍有較大差距。我們不能指望完全依靠外資解決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從而根本轉變貿易增長方式,而只能是借外資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真正實現貿易增長方式轉變的目標還要依靠我國自己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
(三)對出口產品技術升級的局限性
國外一些實證研究報告已證明,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擴散效應是相當有限的。跨國公司的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成套設備都主要掌握在母公司手中,在東道國主要進行簡單加工組裝,而跨國公司可以憑借其技術壟斷的優勢通盤制定產業轉移戰略,確保其在東道國生產的產品既能保持競爭優勢,又給東道國產業設立了較高的進入壁壘,產生“擠出效應”。我們不能指望單靠外資提高我國的產業技術水平,從而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檔次,而要在利用外資的競爭過程中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并進而建立我國技術自主創新體系,培育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克服外資帶來的產業技術的局限,為實現我國出口產品的不斷技術升級,促進貿易增長方式轉變奠定必要的產業技術基礎。
(四)對提高我國際分工地位的負面影響
隨著我國承接的國際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將更多地轉向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但由于加工貿易的特點主要是在沒有自主知識產權條件下的貼牌生產,因而受外資,特別是受外國跨國公司全球生產體系控制導致形成的我國在全球生產體系中處于低端生產環節的地位將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單純依靠外資并不能根本改變我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處于低端的地位,也給我國的貿易環境帶來負面影響。我國只有在利用外資的同時,積極構筑國內產業升級的基礎,提高產業整體水平,特別是培育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業的高技術化、高附加值化,才能為我國轉變貿易增長方式提供最堅定的基礎,并根本上提高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四、必須促進利用外資增長方式轉變
一是在入世過渡期結束,國內市場全面開放的形勢下,要轉變利用外資的增長方式,由注重引進外資的數量轉向更多地注重外資的質量與效益。由此必須結合未來我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產業結構升級的方向,明確今后我國利用外資的戰略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并重新審示與調整外資政策,由一DlZJfERV0cPjXjqFFlcufQ==般的鼓勵數量性優惠政策向有利于結構調整性外資政策轉變,使外資能更好地為提高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物別是增強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上發揮更大的作用。要調整以低土地成本、低稅收為代價的外資政策,加強導向性政策或法規引導外資更加符合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與產業技術水平提高的方向。
二是在利用外資的過程中,我國要加強對引進技術的學習,特別是要加大對引進技術的二次開發,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與建立我國自身的產業技術體系,并增強其研發能力。
三是在利用外資的同時,更要加快我國內生的產業結構升級,逐步形成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與服務業產業基礎,為根本改變我國貿易出口的低技術、低附加值和處于國際分工低端的“三低”局面,提高我國對外貿易的質量與效益,實現我國貿易增長方式的徹底轉變提供有力的產業支撐。
(作者系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