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有效途徑,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 “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再次強調了這一問題。本文擬對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意義、途徑和方式等問題,做些研究和探討。
一、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是指公民依法通過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參加政治活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政治決策的行為。它是政治關系中公民政治權利得以實現的重要方式,反映著公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不僅體現了民主政治建設的時代特征,同時有利于增強黨和政府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內在要求。發展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而實現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則是發展人民民主的內在要求,是保證人民群眾享有民主權利的重要體現。我國實行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以公民廣泛的政治參與為其基礎的。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這表明,憲法規定的公民參與既是一種廣泛而有序的政治參與,也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具體體現。廣大人民群眾得以以公民身份參與政治,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才有可能。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是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基本制度條件。因此,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是社會主義國家權力的人民性所決定的,也是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內在要求。在我國,民主制度建立的時間還不長,民主的發展程度還不高,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也不夠。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以及教育6dcbcabe23ca9f3f77b593a1e2a01732和文化發展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國公民的政治意識還不夠強,政治參與的熱情僅僅表現在個別或一部分公民身上,尚未完全煥發出整體的參政熱情;公民的人大責任意識比較淡薄,還沒有完全意識到人大的責任是向人民負責,自己有權監督人大及其公職人員。公民旁聽人大常委會會議由熱轉冷,報名人數的逐漸減少,就是最好的例證。要建立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就必須逐步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使公民切實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利,使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發展符合人民的利益、意志和要求。
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是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客觀需要。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傳統的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利益關系日趨復雜,公民對自身利益的關注更加突出,其政治參與需求則不斷增加。另一方面,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提高公民民主意識,將促進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是密切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增進相互理解和溝通,有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的重要渠道。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不同的人、不同的群體、不同的階層有著不同的具體利益,并有可能產生利益矛盾和利益沖突。人們為了維護和爭取利益,希望更多的政治參與。而決策者也需要通過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傾聽不同人群的呼聲和要求,實現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最大限度地反映各種人群的利益要求。同時,通過公民的政治參與,向人民群眾宣傳、解釋、說明黨和政府的決策,進行政治溝通,以化解各種利益矛盾和利益沖突,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
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也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現實需要。法治建設的重點在于“治權”、“治官”,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必須著力建設法治政府、有限政府、責任政府和服務政府。基于此,公民政治參與的擴大,既可以提高政府工作的公開性和透明度,提高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使政府的決策與管理更加符合實際和反映民意,又可以使公民能夠及時了解政府決策的依據和理由,使決策得以順利實施。同時,可以促進政府依法行政,監督行政權力的行使,從而保證政府更好地為公眾服務。
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推進人大工作創新的重要方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先進性和生命力,就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群眾之中。它的最大優勢是密切聯系人民群眾。擴大公民有序參與人大工作,是我國民主政治制度的本質要求,它可以使人大制定的法律、法規和作出的決議、決定,更能體現廣大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同時,擴大公民有序地參與人大工作,也是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職和民主決策、科學決策的基礎,有助于人大決議、決定的貫徹實施。
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是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強化基層基礎工作的重要內容。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最廣泛的實踐。參與自身利益相關事務的決策與管理,是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基本的目的。基層民主、自治制度的完善,將有助于推進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和整個國家的民主政治建設,有助于強化基層基礎工作。黨的十六大和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都明確指出,要大力推動基層各項民主管理制度的貫徹落實,堅持和完善基層政權、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企事業單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堅持和完善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等公開辦事制度,保證基層群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同時,隨著公民素質的逐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愈來愈希望直接參與基層社會的管理,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從而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二、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途徑和方式
根據我國當前公民政治參與的現狀、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可以看出,我國現階段公民政治參與的總體態勢是“參與不足”。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為著眼點,努力促進政治意識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為文明的全面發展。
1.進一步健全完善選舉制度。公民選舉自己的代表或直接選舉基層單位的領導人,是政治參與的基本方式。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規定國家權力屬于人民,但這并不意味著每個人都能成為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的直接管理者。因此,全體人民作為國家主人,主要通過選舉人大代表的方式,將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的權力委托給自己的代表,由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政府直接行使治理權,從而形成委托代理關系。當然,在如何選舉產生能真正反映人民意志和要求、能真正代表人民正確有效地行使權力的人大代表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努力。今后應在堅持黨管干部、人民公認和依法選舉三者統一的前提下,進一步完善選舉制度。同時,要把提高代表素質作為選舉代表的首要條件,改進代表候選人推薦的方式,使選出來的代表具有較強的參政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能認真執行代表職務,密切聯系群眾,代表人民意志參與討論決定重大問題。
2.進一步加強公民政治參與的制度建設。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沒有制度保障,就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公民政治參與制度化是政治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公民政治參與制度,就是公民政治參與的各種行為加以程序化的過程,其實質就是公民政治參與的法制化。目前,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實踐和創新,還缺乏制度保障,在一些具體做法的操作上,也有待進一步規范和提高。因此,有必要從立法的角度對公民參與政治的內容、方式、形式等作出明確規定,使公民的參政行為進一步做到法制化、制度化、有序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公民有序參與政治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渠道,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制度載體。結合近年來公民政治參與的實踐,筆者認為,當前應重點健全和完善以下一些具體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公民參與立法的制度。要在立法工作中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積極推進民主立法、開門立法,并逐步做到制度化、法制化。要廣泛開展立法調研,面向社會公開征集立法項目建議;對涉及面廣、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規草案,要面向社會公布,通過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直接廣泛地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注意發揮專家、學者的作用,邀請他們參與有關法律、法規草案的研究論證工作。通過“開門立法”,鼓勵群眾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使立法的過程成為一個了解民情、體現民意、廣聚民智的過程,成為公民有序參與政治并接受法律宣傳教育的過程,成為提高立法質量的過程。
二是要健全完善公民旁聽制度。旁聽制度是體現政治透明度、決策公開性和公民民主權利的重要方面,是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一種好形式。實行公民旁聽制度,是人大及其常委會會議的一項改革,也是民主政治建設深入發展的體現。公民旁聽制度,目前盡管在不少地方已實行多年,但在內容、形式、制度上仍須進一步完善;健全和完善公民旁聽制度,不僅要組織公民參加旁聽,還應允許旁聽公民以口頭或書面的形式提出意見和建議,對旁聽公民所提的合理化意見和建議,人大應責成有關部門盡快予以研究解決,以避免公民旁聽流于形式。
三是要建立健全聽證制度。聽證制度是一種直接民主的制度方式,也是公民有序參與政治的一種有效形式。目前,不少地方人大已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但尚處于起步階段,聽證制度僅僅運用于立法方面,而在監督、重大事項決定和人事任免等方面,聽證實踐幾乎還是空白。為此,應積極推進聽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除在立法聽證方面繼續探索實踐外,還可以把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議案辦理、重大事項決定等列入聽證范圍,進行積極、慎重的嘗試。
3.建立和完善公民政治參與的激勵機制和監督制約機制。目前,我們在經濟、文化、科技等社會管理領域,已經自覺地引入了市場經濟的競爭和激勵機制,并取得了明顯效果。但是,在社會政治生活領域,還很少利用這種機制。其實,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在千方百計防止人們利用等價交換原則進行權錢交易活動,破壞政治活動的廉潔、公正的價值目標的時候,同樣可以利用市場經濟的競爭和激勵機制來調動廣大公民參與政治的積極性。比如,對公民向黨和政府提出的合理化建議,可根據其對領導決策所具有的參考價值的大小,給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質獎勵。在人們普遍重視物質利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充分利用市場經濟的積極因素,推動公民政治參與的有序擴大,促進社會大眾與政治系統的良性互動和交流,應成為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的一條重要途徑。
公民享有和行使監督權是公民有序參與政治的重要方面。事實證明,權力失去制約和監督,必然導致濫用和腐敗。因此,必須健全完善權力監督體系,加強對公權的制約和監督,防止和懲治各種濫用公權、以權謀私的消極腐敗現象。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公民批評制度、建議制度、控告制度、檢舉制度、對公職人員的評議制度、公益訴訟制度、信訪制度等體現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監督機制。人大應積極拓寬公民要求參與政治的渠道,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4.積極探索代表聯系選民的途徑。人大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主體,代表由人民選舉產生,是人民在國家政權組織中的代言人。從某種意義上說,公民參政的主渠道應該是通過人大代表來完成的。公民應通過他們選舉出來的人大代表來表達其意愿和維護其權益。人大代表聯系選民,與選民保持順暢而經常的溝通,是保證公民參政權利得以落實的關鍵。代表聯系選民的方式,除了通常的持證視察、參加人大組織的執法檢查、調研等活動外,近年來,一些地方人大及代表在聯系選民的途徑和方式方面進行了新的實踐和探索。一是人大代表向選民述職。這種新的形式,彰顯出權力機關走向更加公開、公正的程度要義,折射出人大政治責任意識的增強,表現出人大務實、親民的良好作風。同時,也是人大代表及人大向選民負責、自覺接受選民監督,聽取選民意見的好形式。二是人大代表通過新聞媒體及網站,面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和議案。這一創舉,對于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具有制度性的意義,表明代表與選民溝通的機制取得了新的突破和進展。此外,各地還采取了其他新的做法,不斷拓寬公眾參與人大工作的渠道,為公民的參政、議政提供了方便。比如,實行人大常委會主任接待日、重大議題的確定聽取群眾意見、開通人大信息網、開設人大信箱,等等。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