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是按照嚴格的法定程序選舉產生的,在屆中辭去人大代表職務是一件嚴肅而慎重的事項。這里面涉及對選民的選舉結果、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結果和憲法賦予人大代表權利的尊重,涉及人大代表本人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政治態度以及其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等諸多方面的內容。筆者以為,建議代表辭職制度不宜提倡。
一、法律依據不足。依據代表法、選舉法有關規定,人大代表由選民或選舉單位選舉產生,對原選區選民或原選舉單位負責;人大代表是人大這一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發揮著代言人民、監督“一府兩院”的重要角色。代表是否辭職應由選民決定并尊重代表自己的意愿。因此,人大常委會單方面出臺建議代表辭職制度是不合法理的,是工作、角色的錯位,是以行政意愿和手段干擾了法定選舉規則,是對代表權利的一種侵害。任何地方、任何機關都不能超越法定程序建議或要求人大代表辭職。
二、現實難度較大。一是增加了基層工作壓力。一直以來,基層人大工作隊伍、人員素質都與現實需要、群眾期望有一定的差距,基層人大工作總體開展得并不盡如人意。建議辭職的實施雖然使代表的去職變得更加方便,但我國縣級及以下人大代表實行的是直接選舉,新制度的實行無疑增加了選舉的次數,加重了基層干部的工作負擔。二是情理上難以立足。建議辭職是不合法的,也是不合情理的。特別是在任期內沒有犯錯誤的情況,比如只是調到了政府部門或“兩院”任職,就被認為難以代表原來選區選民的意志,或者基于“一府兩院”是人大監督對象、代表人選不宜過多等因素考慮,建議代表辭去代表職務,在現實社會中,很難讓人信服;從另一側面似乎也在默認某些官員代表身份是因職務之來去,行政規則超越了選舉規則,有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威嚴,不利于人大工作的開展。三是容易陷入越權之嫌。“依法”和“自愿”是建議代表辭職制的前提和基礎。代表如果認為自己還可以履行人大代表的職責,就可以不辭職。說到底,辭職與否的決定權完全掌握在代表自己手中,那么辭職制未免顯得多余和無力,如果過分強調行政干預,又會使人大工作陷入越權之嫌疑。
三、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有很多同志認為代表辭職制是對代表選舉制度的補充和完善,暢通了代表進出機制,增強了代表的履職意識,提高了代表的履職能力。確實,辭職制度一定程度上約束了代表的言行,對部分不作為、亂作為的代表敲響了警鐘,起到了一定的威懾作用。不過,筆者認為,對提高代表整體素質、約束代表行為來說,這樣的措施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只能“治”一時,而不是長久之策。提高代表整體素質還需要從三方面入手:一是把好代表源頭關。改革代表候選人產生方式,力求科學準確地提名、推薦和醞釀協商代表候選人,既注重個人能力又注重政治覺悟,從源頭上把好代表素質關。二是做好代表培訓工作。加強組織領導,改進工作方式,逐步將代表培訓納入制度化、經常化的軌道,從而穩步提高代表素質、履職能力。三是改革代表監督機制。通過建立代表述職、代表履職公示、代表履職定期考評制度等形式,健全對人大代表的監督制約機制,增強代表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使其自覺接受監督,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依法履行代表職責,不負人民的重托。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