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些人大工作座談會上或有關人大工作的文章中,不時能聽到或看到這樣一個命題——“把某監督由程序監督轉變到實質監督上去”。這里的兩個監督不僅是指兩個不同的階段,而且是說“實質監督”的內涵是真實到位的監督,相比之下,“程序監督”則只是形式的、走過場的虛假監督而已。顯然,這是對“程序監督”不批評的批評,不否定的否定。“程序監督”錯了嗎?
凡監督工作都離不開程序。程序監督與實質監督是“道路”與“目的”的關系,程序監督是為實質監督而運作的,沒有程序監督這個條件,實質監督就難以實現。為監督設計的每一道程序,都不是空洞的步驟,都是通向實質監督的一段重要的路段,每項監督工作走完了一段,就進一步接近了實質監督的“目的地”。由此可以說,程序監督承載著實質監督,實質監督依附于程序監督,二者魂體不可分離,既不是兩個不同的層次,更不是相互對立的關系。
程序是規則中的環節,起著連接各項規定的重要作用。作為規則的基本組成部分,它必須具有公正、規范、嚴密的品格,離開這些,監督就變性走樣。由于這些年我們過于強調監督就是支持,監督程序隨意性很大,監督者與被監督者關系曖昧不清多,嚴明剛正少,監督結果常常變性為人情禮物,監督缺少嚴格規范,其公正性也就大減色彩。130年前,美國有個叫羅伯特的青年,針對如何開好會議寫了一本書《羅伯特議事規則》,書的內容包羅萬象,有與會者發表不同意見、進行辯論和表決的程序、規則,有做好會議主席和秘書的程序、規則,等等。百年多來,這部程序、規則書籍像一臺設計良好的機器,使各類會議有條不紊地讓各種意見充分表達,也保證了效率和效果。而我們的不少監督程序過于粗線條,比如預算監督,人代會前代表對有關情況的調查了解粗,會上提交的預算草案的內容粗,會中的審議討論粗,會后的跟蹤監督粗,這種種粗糙,使監督難免流于形式,走過場。這種情況恰恰反證了完善程序的必要性,抓好程序監督的重要性。
要監督有實質效果,必須到程序監督那里找原因,在完善和落實監督程序、規則上下工夫。
(作者單位:安徽省長豐縣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