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就企業合并的有關定義、分類及其會計處理、報表披露等,依據相關準則作了詳盡的分析和闡述。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我國企業尤其是在上市公司,企業合并案例不斷發生,但一直沒有明確的規定對其會計處理進行規范。從我國企業合并準則的制定來看,1995年財政部發布了《合并會計報表暫行規定》,1996年8月,財政部又頒發了《企業兼并有關財務問題的暫行規定》,分別對母子公司會計報表合并,企業兼并的財務會計處理作了規定,由于這些規定針對性不強或者約束力不夠,在企業實際并購過程中,企業會計行為和會計處理方法無法進行有效的規范。于是,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制定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對不同性質的企業合并行為進行了規范。
一、企業合并及分類
(一)企業合并定義
企業合并是指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單獨的企業合并形成一個報告主體的交易或事項。包括以下幾層含義:首先,合并目的是為了獲得控制權或凈資產;其次,企業合并可以是一個企業對另一個企業,也可以是一個企業對多個企業;再次,企業合并可以是購買企業整體,也可以是購買企業的某項資產或資產組合;最后,被合并企業可以保留法人資格,也可以不保留法人資格。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3號-企業合并》(以下簡稱國際準則)將企業合并定義為:將單獨的主體和業務集合為一個報告主體。幾乎所有的企業合并的結果都是一個主體(即購買方)獲得一個和多個其他企業(即被購買方)的控制權。如果一個主體獲得對一個或多個其他非企業主體的控制權,則這種主體之間的集合不屬于企業合并。
從本質上講,本準則對企業合并的定義和國際準則相比,并無太大差異,只是合并內涵上,國際準則不僅包含了企業控制權、凈資產和資產組合,而且還包括了對業務的控制。關于“業務”,國際準則是這樣定義的:業務是為以下目的的經營和管理的一組集合的活動和資產:向投資者提供回報,或者直接向保單持有人或參與者按比例提供更低的成本或其他經濟利益。業務一般包括投入:作用于投入的過程,以及產生的用于或將要用于產生收入的產出。如果在一組被轉讓的活動或資產中存在商譽,應將該轉讓組看作一個業務。
由于在我國已經存在著就某項經營業務進行合并的案例,如聯想并購IBM的PC業務,因此,建議本次準則修訂時,在合并定義中增加“業務”的相關內容。
(二)企業合并的分類
按照控制對象,分為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和非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合并形式主要有控股合并、吸收合并和新設合并。
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是指在同一方控制下,一個企業獲得另一個或多個企業的股權或凈資產的行為。其主要特征是參與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控制,并且不是暫時性的。
例如:母公司將全資子公司的凈資產轉移至母公司并注銷子公司;母公司將其擁有的對一個子公司的權益轉移至另一子公司等。
一般情況下,同一企業集團內部各子公司之間、母子公司之間的合并屬于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
從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