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上市公司的假賬丑聞連綿不絕。 操縱利潤的手段也可謂是“百花齊放”。其中,利用“應收款項”來操縱虛假利潤的情況便是常見“絕招”之一。本文僅從上市公司如何利用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來試圖對上市公司的利潤進行操縱予以簡單的分析,從而使投資者及其他報表使用者對上市公司提供的會計信息有一個更加清醒、正確的認識。
會計誠信是我們這個社會追求的永恒不變的主題。為讓投資者及其他報表使用者能夠了解到上市公司的真實會計信息,我們一直要求上市公司提供的會計報表能夠真實、公允地反映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但現實生活中,公司管理層為了達到其獲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而蓄意粉飾會計報表,通過各種辦法來進行利潤操縱。
一、直接利用“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操縱利潤
應收款項主要包括“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等。很多上市公司都會有大量的“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應收賬款主要是指貨款,而其他應收款是指其他往來款項,這是做假賬最方便快捷的途徑。為了抬高當年利潤,上市公司可以與關聯企業或關系企業進行賒賬交易。這樣一來,就能在賬面上使收入實現,利潤也就增加了。 這種賒賬交易,不會產生現金流,它只會影響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決不會體現在HuTzF6tdvyaZlF2MzUnfwW4GBmkaOqx1wILQvjwAMPA=現金流量表上。當然如果這是正常情況下的賒賬交易,我們也認為無可厚非。但事實卻往往不是正常情況下的賒賬交易。因此,當我們看到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出現大量應收賬款,損益表上出現巨額利潤增加,但現金流量表卻沒有出現大量現金凈流入時,就應該開始警覺: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賒賬交易操縱利潤?可是,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的普通投資者是不懂得如何分析現金流量表的。
賒賬交易的生命周期不會很長,一般工業企業回收貨款的周期都在一年以下,時間太長的賬款會被列入壞賬行列,影響公司利潤,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會在下一個年度把賒賬交易解決掉。解決的方法很簡單:讓關聯企業或關系企業把貨物退回來,填寫一個退貨單據,這筆交易就相當于沒有發生,上一年度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都要重新修正,但是這對于投資者來說已經太晚了。在西方,投資者的經驗都比較豐富,這種小把戲騙不過市場,但是在中國,不但普通投資者缺乏經驗,而且機構投資者、分析機構和證券媒體都缺乏相應的水平,類似的假賬陷阱還真的騙過了不少人。
應收賬款主要是指貨款,而其他應收款是指其他往來款項,可以是委托理財,可以是某種短期借款,也可以是使用某種無形資產的款項等等。讓我們站在做假賬的企業的角度來看問題:“其他應收款”的操縱難度顯然比“應收賬款”要低,因為應收賬款畢竟是貨款,需要實物,實物銷售單據被發現造假的可能性比較大。而其他應收款,在造假方面比較容易,而且估價的隨意性比較大,不容易露出馬腳。有了銀廣廈和鄭百文虛構銷售記錄被發現的前車之鑒,后來的造假者傾向于更安全的造假手段;其他應收款則來無影去無蹤,除非派出專業人士進行詳細調查,否則很難抓到確實證據。在中國股市,其他應收款居高不下的公司很多,真的被查明做假賬的卻少之又少。
二、間接利用“應收賬款” 和 “其他應收款”來操縱利潤
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收不回來時,就成了壞賬。與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相對應的關鍵詞是“壞賬準備金”。通俗地說,壞賬準備金就是假設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中有一定比例無法收回,對方有可能賴賬,必須提前把這部分賴賬金額扣掉。對于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數額巨大的企業,壞賬準備金一個百分點的變化都可能造成凈利潤的急劇變化。
1999年之前,中國會計制度對壞賬準備金規定很不嚴格,大部分企業的壞賬準備金比例都很低,有的甚至低到0.1%,遠遠低于國際慣例。1999年是中國會計政策的轉折點,壞賬準備金比例明顯增高,一般制造業企業的壞賬準備金比例都在0.3%以上。但是,國家不可能硬性規定所有行業的壞賬準備金比例,留給企業自主操縱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從西方企業的實踐來看,利用壞賬準備金做假賬有兩種手段,一種是多計,一種是少計。少計壞賬準備金很容易理解,這樣可以增加利潤,提高股價;多計壞賬準備金則一般發生在經營情況惡劣的年份或者更換CEO的年份,新任CEO往往傾向于把第一年的業績搞得特別差,把大量資金劃入壞賬準備金,反正可以把責任推到前任CEO頭上;由于第一年多計了壞賬準備金,以后幾年就可以少計甚至不計,利潤當然會大大提高,這些功勞都會被記在新任CEO頭上。這種做法的實質是用第一年的壞成績換以后多年的好成績,在西方被形象地稱為“大洗澡”。中國有沒有“大洗澡”的現象呢?肯定有,而且為數不少。
理論上講,上市公司的壞賬準備金比例應該根據賬齡而變化,賬齡越長的賬款,遭遇賴賬的可能性越大,壞賬準備金比例也應該越高;某些時間太長的賬款已經失去了償還的可能,應該予以勾銷,承認損失。對于已經肯定無法償還的賬款,比如對方破產,應該盡快予以勾銷。遺憾的是,目前仍然有部分上市公司對所有“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按照同一比例計提,完全不考慮賬齡的因素,甚至根本不公布賬齡結構。在閱讀公司財務報表的時候,我們要特別注意它是否公布了應收賬款的賬齡,是否按照應收賬款的賬齡確定壞賬準備金,是否及時勾銷了因長期拖欠或對方破產而無法償還的應收賬款;如果答案是“否”,報表使用者就應該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