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吃“青春飯”?
說起青春飯,人們總是很自然地想到歌星、影星、模特、空姐、電視主持人、秘書,卻很少人知道,現在,“青春飯”的概念早已被拓展開去,已不再是“靠臉蛋吃飯”,或許,你已經和越來越多的人一樣,也在吃著這樣一碗“青春飯”了。
一般說來,“青春飯”的年齡限制大體上是30到35歲之間。現在的軟件程序員、IT從業者、網絡編輯、網絡營銷、廣告策劃、證券咨詢、金融投資、時尚記者、電視攝影編導、房產人員等都被認為是吃“青春飯”的群體。
一方面,這些行業經濟效益不錯,能滿足年輕人更多的需求;另一方面,這些職業本身的特點也決定了其工作強度和壓力會隨著外界的變化而變得越來越大,也需要從業者投入更多的精力。請看他們的故事:
沒有職業前景計劃,
被“青春飯”拋棄
八年前,從北京一所名牌大學計算機系畢業的劉江霖在學校舉辦的人才招聘會上被廣州一家著名的軟件公司錄取,當上了一名令人羨慕的高薪的程序員。因為他的突出成績,公司升任他為技術部經理,主管軟件開發工作。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令人滿意。
好景不長,劉江霖雖然口才很好,但卻和許多程序員一樣缺乏與人溝通的技巧;雖然個人技術優秀,但卻缺乏統一部署和管理能力。很快,公司高層發現了劉江霖似乎并不適合當領導,于是將他撤了下來,升了其他人當部門經理。
從部門經理職位上被撤換下來后,劉江霖并沒有危機意識,也沒有想過轉行,仍然像以前一樣,埋頭苦干,但他很快就發現,自己雖然有豐富的編程經驗,但和公司其他剛畢業的新員工相比,精力嚴重不足。工作緊時,別人能連熬幾個通宵,而他一到十二點就犯困;和工作三四年的員工相比,他引以自傲的豐富的編程經驗甚至成了他開拓進取的絆腳石。精力的下降、創新能力的下降,再加上家庭的負擔,最終使他從公司的骨干變成了公司的“累贅”。
終于,在三個多月前的一個早晨,他被叫到了總經理辦公室,從總經理臉上的表情,他明白,自己已經被青春殘酷地淘汰出局了。
運籌帷幄,
以“青春飯”為跳板
1999年,從暨南大學新聞系畢業的蘇湘婷,被從家鄉揚州來的揚州電視臺招聘人員相中,在電視臺的一檔本土財經節目當主持人,每周只要主持兩個多小時的現場訪談節目。她就過著這種輕松而愜意的生活,一晃就是四年。
2003年的一個早晨,蘇湘婷像以往一樣起了個大早,洗完臉化妝的時候,她發現不知什么時候開始,自己的眼角已經出現了一條小小的皺紋。雖然不是特別明顯,但也讓她產生了一絲擔憂:已經27歲了,自己做主持人還能做幾年?三年?五年?七年?就算年限再長,自己終究是有人老珠黃的一天,到那時,還能繼續做主持嗎?怎么辦?
這碗“青春飯”肯定是不能再吃了,可是,不做主持做什么呢?那個上午,她陷入了沉思。
午飯后,去電視臺上班,無意中瞥到自己那檔節目的策劃書。一個靈感在她腦海里涌現出來:這檔做了將近四年的現場訪談節目就是自己最好的資源啊!由于這是一檔財經節目,采訪的都是省內出色的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四年的時間,她從采訪對象那里學到了許多一流的企業管理經驗,關鍵是她和采訪對象都很談得來,幾年來積累了許多優秀的人脈資源。
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和市場調研后,2003年底,她和一位剛從海外一家著名咨詢機構辭職出來的校友一起,在揚州開了一家企業管理咨詢公司,開始紅紅火火地運營起來。許多參加過她節目的企業領導都陸續成了她的客戶。
為了擴大影響力,把公司做大,搶占珠三角的龐大客戶資源,2005年5月,蘇湘婷又把公司從揚州遷到了廣州。
至此,蘇湘婷已經順利地結合自身優勢,利用“青春飯”作為跳板,成功實現了職業的跨越,從吃“青春飯”的電視主持人變成了一名優秀的企業管理者。
興趣“造就”工作,
拋棄“青春飯”
以歌星和影星的身份來評價伊能靜,也許她不能稱得上是一個成功的藝人。除了《流浪的小孩》、《十九歲的最后一天》等少數流傳一時的歌曲及影片外,她能讓人記住的著實不多。
正當許多人開始感慨她是“又一個拉著流星尾巴狂奔的明星”時,伊能靜出人意料聲勢浩大地再次出現在大眾面前。而這次讓她又一次廣為人知的,不是歌曲,不是影視,而是暢銷書。
從小,伊能靜就喜歡寫作,在淡出歌壇后,她開始重新拿起筆,當起了作家。從《落入凡間的精靈》到《生死遺言》,從《索多瑪城》到《生生世世》,本本熱賣,部部暢銷。
伊能靜在“青春的尾巴”中憑借著自己的興趣,成功轉行,幽雅從容地拋棄了“青春飯”。
與伊能靜相比,徐靜蕾的轉行顯得更加“從容不迫”。這個以青春情感戲聞名的國內偶像實力派演員,從二十五六歲就開始嘗試轉行。徐靜蕾的興趣愛好也更加廣泛,寫作、攝影、導演,每個愛好都功力不淺。
最終,徐才女選擇了導演這一頗具挑戰性的工作,《我和爸爸》、《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導演一部成功一部,成為國內屈指可數的著名女導演之一。當媒體問她為什么選擇導演這一職業時,徐靜蕾笑得特別燦爛:“因為我相信,當一個好演員難,但當一個好導演更難。當導演可以比當演員把握和選擇更多的東西,并且,這個職業會更加長久。”這一句話,看出她的“深謀遠慮”。
有計劃,就有未來
在一次MBA學生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和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的專家專門就“青春飯”這一話題作了分析。專家稱:吃“青春飯”是無可指責的,如果有機會,半數以上的人都會選擇到“青春飯”行業磨練磨練,利用青春獲取報酬以及為未來積累經驗、打下基礎,這些都是正常而現實的問題。
不過,正在從事“青春飯”職業的年輕人應該對未來有更多的計劃與打算,應該具備更為長遠的眼光和出色的職業設計能力。因為,“青春飯”畢竟不是一個長期金飯碗,隨著年齡的增大與職業經驗的積累,無論是升遷從事管理還是做其他工作,轉行都是一件在所難免的事情。
不拋棄“青春飯”,就會被“青春飯”拋棄。只有懂得未雨綢繆,加強技能培養,做好思想準備,找準今后的發展方向,青年人才能獲取更美好的未來。
(侯 旭摘自《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