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芳是個很能賺錢的女人。在她看來,物質豐富的好日子,是她和丈夫玩命打拼一起掙出來的。在外掙錢辛苦,在家就要好好地享受,所謂能掙會花,才不枉苦樂人生啊!
就讓我們來看看在芳芳主持下的生活,是怎樣會花,會享受的吧!
一、電 芳芳家的居住面積達180平方米之多,裝修得富麗堂皇。兩個大客廳里都有吊燈,每臺吊燈上的燈泡,都有十個八個;茶幾、書桌上又都有臺燈;地上還有地燈;各種擺設離不開裝飾燈;玄關處的門廳燈,更是多角度、立體化地投射。芳芳喜歡萬盞爭輝的樣子,說這樣才顯氣派、喜慶。
有了這樣的寬松“政策”,11歲的女兒自然成了用電能手。電腦一用就是三四個小時,不用也讓它處于待機狀態;音響放到自己耳朵和鄰居能承受的極限;離家出門后,還經常忘了關掉。家中五花八門的燈就更不在話下了,常明常亮是常事。媽媽略加提醒,她便理直氣壯地說:“報紙上都說了,燈的開關不宜總開總閉,總開閉開關容易壞,燈泡的使用壽命也會受損,又省不了多少電,何必呢!”
二、食 芳芳很煩下廚房,在外忙起來就更煩了。她和丈夫經常去飯店吃,可女兒不愿意去,倒不是因為怕花錢,而是女兒把大部分的課外時間都用到上網上,嫌去飯店太麻煩。于是,家里備有大量的袋裝食品、干貨和方便食品,只要在微波爐里轉兩圈,便可充饑了。
三、衣物 芳芳和女兒都是購衣狂,尤其是女兒,花花綠綠的衣服衣櫥里放不下了,就往書櫥和鞋柜里塞。女兒所在學校的大門前,有四五家售衣店,賣的都是些質量不高,但款式時尚的流行貨。
女兒的那些衣服,大多是在這些衣店里毫無目的隨機購買的,盲目性非常大。
四、行 自從有了私家車,一家三口都好像得了恐步癥,無論有無急事,有無必要,一律坐車。一臺車有時滿足不了三個人的需要,就打出租車。女兒所在學校離家只有兩站地,乘公交車又十分方便,可她不干,非要爸爸開車接送。爸爸做不到時,她就打的。
五、家務 芳芳這幾年幾乎不做家務了,每月花500元錢,雇了個“全日制保姆”。后來,女兒嫌這個保姆飯做得不好,芳芳就又花一筆錢,雇了一個鐘點工,專門打理女兒極不規律的用餐。
前兩年生意好做時,芳芳根本沒把這些瑣碎的居家消費放在眼里,認為敞開花,每年也不過多出萬兒八千的費用,我毫不費力就能掙出來。可從去年開始,她家的生意走下坡路,錢來得不像過去那么順暢了,可芳芳的持家“政策”,并沒相應做出調整。于是,丈夫不無不滿地說:“萬兒八千的你掙來了,然后毫無意義地浪費掉了,這不等于白掙了嗎?我們這么忙活,外人看咱像個款兒,其實咱心里最清楚,除了這臺越來越不值錢的車和貸款買的房子,還剩啥了?”
美國有位經濟學家通過對幾十位百萬富翁的長期研究發現,他們的財富不是來自“掙”,而是來自“省”。許多掙一樣多錢的人,幾年,幾十年后,有的成了百萬富翁,有的卻沒成,原因只有一個,成的那些人都是善于節儉的人。
(李海濤摘自《當代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