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的故事天天上演,平常人自感驚天動地,說出來旁人卻覺得平淡無奇。不過,一個人貸款6.5億買房110套,在居家過日子的人們看來,怎么也藏了些詭異吧。
從銀行開出的籌碼
有那么一個人,在2004年下半年至2005年一季度,勇敢地沖進了上海樓市,買入了110套高檔房。這些房源分布于上海市中心城區。當然,他買這么多房子不是用于自住或辦公,而是投資,或者說,投機。
他手里并沒有足夠的資本。如果把他的舉動稱為豪賭,那就是說,他沒有足夠的籌碼。沒錯,他的籌碼是從銀行開出的。
這一個人獲得了總計達6.5億元的抵押貸款。具體過程尚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他是從同一家商業銀行拿到了這些貸款的。貸款成數應該是七至八成,但由于是持房產證連環抵押,因此實際上的首付折合下來平均不過8%左右。
這個買家將他的110套房子全部按酒店式公寓進行裝修,配齊了相關設備,甚至為此成立了一家“物業服務公司”,從保潔工到服務員應有盡有,目的是為了“長期持有并實現高租金回報”。說他買房的初衷不是短期投機,而是長期投資。
笙歌散去,落英滿地。那是因為一場暴雨驟然降臨了。時間是2005年4月底,房地產史學家在后來的筆記里輕輕地寫下的四個字是:宏觀調控。
此后的上海樓市,從高處逐漸滑落。由于這位買家的買入價幾乎都是接近房價的最高位,加價出售絕無可能,即使以原價拋售也無人接盤。
與此同時,高檔住宅不僅售價下跌,包括浦東陸家嘴板塊在內的租賃市場也相對冷清。
“這就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空關房相當多。”泛城租售網陸家嘴分行經理稱。毫不奇怪,上述那位買家的“酒店式公寓”經營慘淡。隨之而來的便是,他已無力償還銀行的房貸。
一場賭局戛然而止。
籌碼變身不良資產
商業銀行自有其商業邏輯。110套房子被收回來,那個買家退場,新主人(商業銀行)給這些房子換了個名字叫作“不良資產”。
其中的52套商品房被交給21世紀不動產上海區域公司“代銷”。與21世紀不動產簽訂售房委托協議的,是放貸的上海某商業銀行陸家嘴支行。
據21世紀不動產中國區域副總裁、上海區域公司總經理王皓介紹,他們已簽約代銷的52套商品房(不良資產),該行給出的“底限”是平均售價在1.6萬元/平方米以上。他未告訴記者上述商品房當時的成交價,但按照王皓的估算,僅這52套無法償貸的房子,就給這家銀行帶來近9000萬元的不良資產。
不得不自己吞進一批不良資產的,不僅是上述一家商業銀行。中國銀行上海分行一位處長向記者透露,“個人房貸目前無法回籠的零散案例已經不在少數。”
還有哪些故事可堪講述呢
110套房子的故事大概就是這些了。不過,或許還有新的故事正在醞釀之中。
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已有不少銀行的個人住房貸款逾期量明顯增多。
工商銀行普陀支行一位人士坦言,“不良個人房貸資產上升速度很快,目前法院正在執行有4件,在審理過程中的還有二三十件,即將提起訴訟的則更多。”為了增加追債力度,工行甚至抽調一部分房貸業務人員去催債。“這種做法在目前上海許多銀行普遍存在。”
“這僅僅是個開始,今后個人房貸不良率尚有可能進一步上升,”上海銀行同業公會秘書長朱德林早在去年就呼吁關注銀行不良房貸隱患。“不良個人房貸通常會在3、4年之后慢慢浮出水面,而從2004年起到現在不過一年多便出現這種情況,這說明當初放貸時就存在水分。”
去年年中,上海浦東新區統計局曾對浦東濱江沿線、世紀公園周邊以及碧云國際社區的8個高檔樓盤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浦東高檔住宅中投資性購房比例達40%。
據王皓估計,僅2005年一季度,上海的投資性購房目前約有90%已被套牢。如果王皓的判斷準確的話,那就是說,僅2005年一季度就有超過370萬平方米(420萬平方米×90%)的商品房被套牢。時間向前推移到2004年甚至更早,被套牢的數量就相當驚人了。
世茂濱江只是浦東的縮影,而浦東則是整個上海的縮影,王皓說。
(劉 樂摘自《中國房地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