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首都成為“首堵”
20年前,人們喜歡說:吃了嗎?
10年前,人們喜歡說:有事兒呼我!
5年前,人們喜歡說:給我發伊妹兒!
現在,還沒見面呢,朋友就在電話那頭問你:車往哪兒停?
現在,有帶草坪的房子,有狗,有網球拍,有沙灘裝,有汽車,成為典型的21世紀的中國式的對幸福定義。WTO時代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幸福生活圖景是:讀MBA,當CEO,在CBD(中央商務區)上班,住TOWNHOUSE(聯排別墅),然后開著“上海別克”或者“廣州本田”,奔向幸福的中產時代。
田先生家住阜城門一帶,目前雖然還沒有帶草坪的房子,但已經有了一輛“廣州本田”。不過,以前騎自行車上班,從家里到單位需要1個小時;現在有了車,田先生從家里開到單位,依然需要1個多小時,有時甚至需要搭上兩個小時。他說:“沒辦法,首都已經變成了‘首堵’。”
統計表明,北京市的機動車保有量從建國初期的2300輛發展到1997年的100萬輛,用了48年時間;而到2003年8月,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已突破200萬輛,其中私人小汽車128萬輛。
據調查,美國每6.15輛車中只有一輛私家車在跑,法國每3.31輛車中只有一輛私家車在跑,日本每2.49輛車中只有一輛私家車在跑,而中國是有一輛跑一輛。有人調侃說:“人家的私家車是在周末度假的時候才開,咱們上一趟廁所也要開車去。”
要不要征收“堵車費”?
就像今天的電腦一樣,汽車的發明是一次革命。汽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推動了人類歷史的進程。
但是,一輛私家車的成本,除了個人成本(購置和養護),還有昂貴的公共成本。據估算,每增加一輛小轎車,需要城市供應道路和停車場用地30平方米,再加上其它交通設施投資,總費用不低于一輛普通轎車的售價。也就是說,購車者在城市擁有一輛小轎車,政府就要相應付出相當于一輛車價的道路交通建設資金。同時,城市空氣污染來源的60%是來自汽車廢氣。
呼喚“無車日”
“一個沒有汽車的城市,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將來也許必須這樣做。”——這是法國《世界報》在巴黎首個“無車日”發表的社論。
1998年9月22日,巴黎率先發起的“無車日”活動,從市長到市民,許多人在這一天放棄自己的汽車,堅持步行、騎自行車或坐公共汽車上班。
2000年2月,歐盟通過決議,將每年9月22日確定為“歐洲無車日”。目前,從巴黎到倫敦,從羅馬到柏林,全球已有1350個城市積極響應“無車日”活動。
面對汽車文明所造成的日趨嚴重的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歐洲目前還出現250多個“反轎車”組織,其中英國一個叫“警告聯合國”的組織呼吁:“我們的目的就是要阻止轎車的增長,或者使其出現負增長,鼓勵民眾走出轎車。”
按照國外一家汽車公司的估計,目前已有20%的中國家庭有能力購買汽車,也就是7400萬戶。如果未來中國人均收入預期增長率保持在6%左右,按照美國的汽車需求彈性,到2015年中國將出現超過1000萬輛的家庭轎車需求。
不過,與歐洲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目前能夠買得起私家車的人,往往是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幾個大城市。著名學者、中國“自然之友”會長梁從誡先生指出:“無論是從能源消耗,還是道路、停車場建設對土地資源的占用來說,中國都不適宜有太多的私人轎車。如果中國人均轎車的擁有量達到美國的水平(2人1輛),排出的廢氣起碼要有7個地球才能消化。”
“無車日”是一種理想。從1996年到2000年,巴黎已開辟自行車專用道150公里。在英國,從2001年起,在從北部愛丁堡到南部埃克塞特的50個城鎮的交通路線上,英國的公共汽車司機可以持“紅綠燈遙控器”自行控制信號;公共汽車還有權在道路中間停車,小汽車必須讓行。在日本,部長級以下的人員,原則上不許開車上下班,而主要靠搭乘地鐵、公交車、輕軌車等公共交通工具。東京市內僅地鐵線就有12條,此外還有JR鐵路及眾多私營鐵路,每天運輸旅客達1.47億人次。
在中國,如何讓私家車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前進,也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否則,擁有私家車只是意味著我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了,但我們的生活質量卻可能會降低!著名科學家何祚庥院士振聾發饋地提出:“我們普及轎車的國策,是否會和‘人口問題’一樣,又犯一次歷史性錯誤?”
(夏 文摘自《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