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變“海帶”
他們被稱為“海歸”,曾經是高收入的代表。不過,隨著中國留學生不
斷學成歸來,現在他們的工資也大幅縮水,有的甚至找不到工作變成了“海待”。
上世紀80年代,胡彥民(音)還是孩子,那時他對出國充滿好奇。當時,對普通人來說,出國好像是一個永遠達不到的夢想。
胡彥民說:“那時候,要出國去,你要么很有錢,要么在國外有什么親戚或者是家里人是高干。我很羨慕那些人。那時沒有互聯網,也缺乏信息來源。我們只知道海外一些國家富有而且強大,他們控制著世界?!?br/> 20年后,胡彥民的夢想成真。他移民到了加拿大,在多倫多和渥太華居住了5年,展開了一段充滿驚喜的人生旅程。最終,他獲得了渥太華大學的MBA學位。他畢業后沒有回國,而是繼續呆在加拿大成為一名加拿大公民,并在一家咨詢公司找到了工作。
去年,他34歲時回到中國。他滿心期望能夠在一家跨國公司找到一個高薪的職位,但他的夢想破滅了。他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中國人才市場競爭空前激烈。
現在的中國,海外留學的桂冠已經褪色。中國各路大學每年都輸出數百萬畢業生。無數人都在費盡心思想得到一個管理職位,胡彥民只是其中之一。在待業6個月后,他終于找到了一份臨時工作,但薪水只有他原來期望值的1/3。
胡彥民和其他成千上萬“海歸”的痛苦經歷,正是中國走向全球化的標志之一。中國不再與世隔絕,而且對留學歸國者也不再像過去那樣求賢若渴了。
回國的海外留學人員被起綽號為“海歸”,是“海龜”的諧音,他們踏著外國海浪回到家鄉。但是最近中國媒體又為他們起了“海待”的外號,意指“海龜”回國卻找不到理想工作,只能待業,變成了“海帶”。
不會又得從頭再來吧
談到這個外號,胡彥民苦笑著說:“這真讓人很窘迫?!苯衲?月份他開始在北京找工作,本以為很容易在跨國公司里找到一個好職位,月薪至少2萬元人民幣。他給50個公司發了簡歷,又上門拜訪了五、六十家公司,還打了無數電話,并到人才招聘會上擠進擠出。但6個月里,他只得到了4次面試的機會。
一些公司聽到他的薪水期望后就不感興趣了。另一些公司擔心他水平太高,上級會難以領導。而且隨著中國大學快速擴張,每年有280萬大學畢業生,雇主有豐富的廉價應征者可供選擇。過去4年來,“海歸”的平均薪水已經下降了40%。
胡先生說:“競爭實在是太激烈了,來自中國各省和全球各地的人都在一起競爭?!皩嵲陔y以置信,盡管我們有海外的學位,工作機會相當少。我感到壓力很大,很多比我年輕的人,他們沒有出國在國內發展,已經有車有房,相當富裕?!?br/> 經過6個月尋找,他最后接受了“加拿大中國商會”的一份臨時工作,月薪是7000元人民幣。胡先生說:“如果我一定要2萬元的話,那現在還是‘海待’呢,現在我想找1.5萬元甚至1萬元的工作,但依然很難?!?br/> 有時,他感到十分心酸:“當我去加拿大時,我知道我要從頭開始。但中國是我的家鄉,我該不會又是從頭再來吧?”
獵頭公司“China Team”的副總裁珊蒂·陸說,雇主近幾年來對求職者越來越敏感,有些客戶甚至聲明不雇用“海歸”。求職者發現,在國外待幾年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要求。“海歸”們的期望也逐漸回歸理性。
負文化沖擊
根據一項調查,大約35%的“海歸”在找工作上遇到了麻煩,一些人被迫接受月薪300美元的工作。
查爾斯·顏1997年從渥太華大學畢業后回到中國。他說:“在中國,你必須團隊合作,但在加拿大的大學里你學不到這些。在加拿大,一切都很有秩序,所以你會認為中國也應該有秩序,但在中國很多情況下仍然有些混亂,這需要時間去調整。”
現在,“海龜”的困境也開始引起政府的擔心?!昂w”在中國遇到的問題,并不代表中國政府不希望他們回來。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提供各種優惠政策吸引海外中國人回國。成千上萬的“海歸”在遍布全國的開發區創業,很多學者和科學家也回國搞研究。他們帶來了很多積極影響。根據一項研究,比起本土企業家,“海歸”企業家更加關注環境、抵制腐敗和裙帶關系,通過聯接國內外市場和引進技術,“海歸”有助于中國經濟的全球化和健康發展。
?。ㄚw 嵐摘自《中國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