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玉國,IT168網站前CEO。
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1988-1995年就職于《消費時報》;1995-2000年任職于ChinaByte,歷任總經理助理、副總經理、常務副總經理、執行總經理、總經理;2001-2002年《東方企業家》執行總編輯;2002年“空降”IT168網站任CEO。
即使地球上每個人都穿著我們制造的褲子,但如果缺乏對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愛,缺乏對世界發展的推動和責任,我們還是不能稱自己為大國
我們是戴著榮耀進入2006年的。
新年伊始,闖入我們眼中的是一大好消息:中國的經濟總量在60年一個甲子的輪回之后,再次躋身于世界四強。法國的費加羅報甚至說,如果用購買力平價法核算國內生產總值,中國真實的經濟實力是法國的五倍,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國人驕傲地判斷,這是中國和平崛起的重要轉折點。
在進入WTO“后過渡”的第一年,中國經濟的“輝煌戰果”進一步“發酵”著我們的大國夢想。我們沉浸在世界的贊譽和喝彩聲中,甚至相信真的如外電驚嘆的那樣,——“中國很快會像歷史上一樣強大了”!
但中國果真就強大了嗎?
回想一下幾天前,媒體興高采烈爭相報道一個好消息:文化部最新公布了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名單,其中,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中秋、重陽六大重要傳統節日盡收其中,甚至連楹聯習俗和農歷的二十四節氣也一網打盡。媒體高興地宣稱,這體現了國家相關部門對于年節文化的重視。
其實,對于保護各種傳統節日的呼吁我們已經聽了很久了。每年“兩會”,我們總能從各種議案提案中,聽到代表委員們諸多慷慨激奮的憂心之語,對于我們文化傳統的日漸衰微,也是社會輿論多年耿耿于懷的話題。但議論鼎沸,時光流逝,卻并沒有絲毫變化和反應。今天文化部忽有此振奮之舉,不怪媒體激動。但仔細再看,才知道根源在于要將中國豐富的節日文化“打包”申報聯合國的非物質遺產名錄。
聯想起此前我們與韓國在“端午節申遺”上的一場爭執,就明白我們對于文化節日的“苦心”,遠不是出于對自己文化遺產的愛護和認同,更不是一種文化自尊和自覺,而是因為在這個問題上洋人的重視,甚至鄰邦的“搶占”。申報固然是申報了,但這些節日的文化內涵到底我們還保留多少,就是申報成功了,又如何讓它存活在生活中而不是記憶里,卻根本無人在意。
說實話,我們中的很多人并不愛自己的文化。與韓、日真心真意地以自己的文化為傲,因此想向世界展示、要國人承傳全然不同,我們只是要一個古老文化的虛名,要幾塊世界遺產的招牌,以更好地“做生意”,更好地將中國經濟的“巨無霸”做大。我們已經沒有文化底氣了,雖然我們曾經有過古老的文化傳統,但在我們心里是暗自鄙薄的,不過我們還是要做給別人看,做給世界看,讓人家看看我們不是個只會做褲子和領帶的“暴發戶”。
所以,我們一方面舉國投入花團錦簇地過人家的圣誕節、情人節,一方面又一本正經地把那些垂死的文化涂脂抹粉送去評選;一方面毫不留情地蔑視冷落自己的國學教育,將英語視為取舍一切的剛性指針;一方面又在世界各地建起26個儒學研究所,傳授所謂中國文化和東方價值觀。很難想象,一個在自己的國土上都得不到重視、得不到認同、得不到傳承的文化,能在異國他鄉鬧出多大動靜。
一個真正的大國,不是給世界貢獻多少GDP就可以的。中國經濟已經很強大了,但是除了商業和生意,除了利益和利潤,還應該在文化、在人類的價值觀上,存有激勵和引導這個世界的理想和責任感。換句功利一點的話來說,在全球資訊時代,諸如文化政治價值觀念等軟實力都是“強權”形成的要素之一,是大國身份的標志。再說句難聽的,即使地球上每個人都穿著我們制造的褲子,但如果缺乏對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愛,缺乏對世界發展的推動和責任,我們還是不能稱自己為大國。
美國有個記者叫霍華德·弗倫奇,去年曾經發過一片文章,意思是中國人因缺乏大國意識,正在喪失成為大國的機會。他的論點自然值得商榷,但是依我看,如果我們依然在文化上不自覺,精神上不自立,人云亦云亦步亦趨地緊跟人后,縱然經濟總量做到了世界第一又能怎樣,離強大的日子也依然遙遙無期!
中國新時代 2006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