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BP依舊保持其“不知疲倦的第一個行動者”本色,在世界及中國能源市場上描出了濃墨重彩的幾筆。
2005年11月28日,BP宣稱計劃未來三年內將在綠色能源產業上的投資翻倍,而未來10年更打算在風能、太陽能、氫能和高效燃氣發電等項目上最高投入80億美元,以適應全球日益增長的低碳能源需求。12月5日,中航油重組方案終于塵埃落定,BP出資4400萬美元,將在重組后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持股20%,成為最大的戰略投資者,并且通過重組協議,間接掌控了中國航油進口市場的主動權。
一系列大動作之后,宏偉的投資計劃需要人才去實施,最后的是非成敗仍然取決于人。BP 的CEO約翰·布朗曾經在清華大學的演講中表示,“我們的大門是永遠敞開的”,那么,BP中國的大門會向哪些人敞開呢?
選擇最適合的人
BP中國的招聘渠道包括校園招聘和社會招聘。“我們并不會偏重哪個渠道,到底采取什么方式招人,還要取決于職位的需要。比如,如果要招一個中層的經理,顯然不會從校園招聘。”BP中國的一位人力資源經理對《中國新時代》記者表示。
“在選拔人才時,我們強調唯賢適用,強調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理念。”BP中國招聘經理王盈穎也對《中國新時代》表示。具體到招聘程序上,BP首先盡量采用不同的測評方法對應聘者做出客觀的評價。然后,組織背景不同的面試官對應聘者進行面試。“我們通過不同的測評工具、不同的面試官,盡量避免不客觀的判斷結果。”
每一個公司都有自己的企業文化,BP也不例外。在選拔人才時,BP首先要看應聘者是否贊同公司的價值觀,即“業績為本、勇于創新、不斷進取、綠色環保”。“除此以外,核心勝任力, 比如團隊合作精神、領導力、商業直覺等,也是我們比較看重的。”王盈穎介紹說。
那位人力資源經理認為,在選拔人才時,BP看重的是看應聘者是否適合這個工作,而不是一定要錄取最優秀的人。“我們會看這個職位到底需要什么樣的能力,根據需要,我們會綜合考慮選擇最適合的人,而不一定是那個在測評中心取得最好成績的人。分數最高說明他在這方面的知識能力是最強的,并不說明他最適合我們這個職位。”
“我們在校園招聘時遇到一個學生,從簡歷來看非常優秀,他在名牌大學學習,拿過很多次獎學金,通過留學生交換項目到國外大學學習過,并且有在國際上非常知名的咨詢公司實習的經歷。但是,我們發現他在團隊合作方面比較差,與人合作中很少顧及他人的感受。雖然他很優秀,但是并不適合我們要招聘的職位,所以沒有被錄取。”王盈穎舉例說。
秘書也有他的“領導力”
自1973年來到中國,BP已經進入中國三十多年了。目前,BP以超過40億美元的投資成為中國石化行業最大的外商投資者,并且成為對中國石油行業產業鏈全領域進行投資的唯一的跨國公司。
BP在中國能源格局的地位愈來愈重要,其對人才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BP選拔人才時注重語言能力,要求能跟外國人溝通順暢;九十年代,BP注重應聘者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而到了二十一世紀,BP更希望能看到有領導力的人才。
在那位人力資源經理看來,每一個人都可以有他的領導力,領導力表現在主動發現問題、主動去幫助團隊中的伙伴、主動承擔責任。領導力貫穿于不同的職位、不同的層面。
“事實上,即使是一個秘書,他也可以表現他的領導力。”她說。有一次,快要過年了,很多員工都準備休假。BP的某部門秘書主動統計了該部門所有員工的休假日期,繪制了一份所有員工休假的時間表,發放到部門每個同事的手中。這樣,每個人的假期時間便一目了然。
“他的老板并沒有布置他去做這件事,但這個秘書發現了同事的需求,主動承擔了自己的責任,也方便了同事。這就是一個秘書的領導力的體現,是積極、主動的去做事情。”很顯然,這位人力資源經理對秘書的做法非常欣賞。
職業生涯發展計劃
一個應屆畢業生來到BP,需要完成從學生到員工的角色轉變,才能真正融入公司。對此,BP在全球有一套已經施行了很長時間的“挑戰計劃”,幫助應屆畢業生完成這個轉變。
“挑戰計劃”是一個為期三年的計劃,包括“伙伴計劃”和“導師計劃”。據王盈穎介紹,應屆畢業生剛進入公司,就會接受一個入職培訓;接著,“伙伴計劃”馬上開展,每一個應屆畢業生都會有一個已經進入BP一至兩年的員工作為伙伴,就一些具體問題對他們進行指導。此外,還會有一個“導師計劃”,由較為資深的員工對應屆畢業生的工作給予支持指導。
通過“挑戰計劃”,很多學生順利完成了角色轉換,并在BP成長發展,成為棟梁。
在BP,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老員工也有很多的學習機會、發展機會。王盈穎介紹說,在BP的內部網站上,有5000多種不同的課程、7000多種不同的管理書籍,并對所有的員工免費開放。“只要你想學,永遠有學不完的東西。”
一些工作五年至七年的外企工作人員常常會碰到“職業天花板”的問題。對他們來說,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目前的工作已經不再具有挑戰性,他們渴望能夠轉變工作內容,轉換職位,接受新的挑戰。
對于BP的員工,嘗試不同挑戰的機會很多。一旦公司有任何職位出現空缺,首先會在BP內部對所有的員工公開,每個人都可以去申請職位。
同時,BP中國那位不愿具名的人力資源經理也強調,要想轉換工作、申請新的職位,一定要審視自己是否具備新職位所要求的能力。“如果想轉換工作內容,你首先要審視自己的勝任力框架結構,再結合你所想從事的新工作的勝任力框架結構,去制定自己的個人發展計劃。通過不斷的培訓、崗位學習、參與項目等途徑來獲得目標職位所需要的能力。當你的能力達到目標職位的需要以后,你就有機會得到那個職位了。”
“有很多員工,已經在BP工作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是因為BP提供給員工的并不僅僅是一份工作,而是整個職業生涯的發展計劃。”王盈穎如此表達BP給員工提供的職業發展空間。
中國新時代 2006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