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4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納什教授因博弈論獲得諾獎以來,行為經濟學越來越受到重視,被主流獎項認可的同時,也意味著行為經濟學的發展將越來越受到關注。2006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埃德蒙·費爾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們對于通貨膨脹和失業預期關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貢獻。
國慶中秋長假之前,中國一個地方電視臺的“超女”2006年選秀節目也最終劃上了一個句號。與此同時,一個叫宋祖德的先生以其憤世嫉俗的勇氣,揭露超女背后的陰謀而引起傳媒關注。
英國古典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傳統經濟學的奠基人亞當·斯密在其《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說:每個人都力求運用自己的資本,生產出最大的價值。一般而言,他不會是為了促進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促進多少。他只考慮自己的安全,自己的所得。正是這樣,他由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實現著他自己并不打算實現的目標。與有意地促進相比,在追求他自己的利益的過程中,往往能夠更加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公益!
傳統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就是基于亞當·斯密這段詩一樣的描述而定義的。在他看來人類的行為是理性、自利的。人們在考慮自我利益的同時,使得社會資源分配達到效用最大化,也能使社會達到盡可能的公平。
許多有趣的社會現象告訴我們,并不是智商越高越好,實力越強越好,智商高、實力強的經濟規則并不反映實際情況,智商高、實力強的決策者也未必一定會勝出。于是在經濟人假設的基礎上,新制度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威廉姆森則提出了“契約人”的假設來增進人們對契約過程的理解。由于在契約過程中,不確定性、信息不完全性、可交易數量的有限性和地理位置等現象的存在,致使交易費用為正,機會主義行為就有了更多的實施空間。
通過經濟學假設中引入社會學假設,來弱化新古典傳統假設的嚴格性,使經濟學研究更貼近現實的交易過程。行為經濟學使得經濟學越來越實用,越來越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
與行為經濟學相比,傳統經濟學認為人的行為準則是理性的、不動感情的自我利益,是沒有道德的科學。而現在有了行為經濟學,我們必須承認,人也是有性靈的、活潑的一面,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觀念導引的成分。
行為經濟學作為傳統經濟學的延續和發展,是經濟學的一個年輕分支,它所研究的核心領域和經濟學是一樣的,即生產力、生產關系、資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利益分配問題。
那么我們再回頭看看12年來諾獎的趨向,一個明顯的標志是2002年,該獎直接頒發給了兩位行為經濟學代表人物——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卡尼曼和喬治梅森大學的史密斯教授。事實上,最近12年的獲獎者專門研究行為經濟學或涉獵研究行為經濟學,大多對行為經濟學建設和完善做出了貢獻。
行為經濟學最激動人心的是,一旦人們能控制行為,那將是非常重要的杰作。如果一個對行為原因的解釋能創造出控制行為的條件,那么這個解釋就具有了說服力。行為經濟學對于人的行為的把握基本上就是按照這樣一個流程進行的。
行為經濟學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增加變量,以了解和確定對結果的影響程度。由于不可預知的備選因素的影響,會導致實驗的可信度打大折扣,因此通過嚴格的標準化實驗和操作性定義等補救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超女現象,說到底是一種對未來結果和行為方式進行有效控制的典范。因此,從制定比賽的游戲規則開始,就注定了它會反復修改,以保證結果的可預測性。因為,主辦方不會輕易放棄最后的利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