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國的網絡盛年,以“燒錢”取暖熬過的寒冬仿佛已經成為過去時,更多、更大的贏利成為了現在時和將來時:百度上市產生的巨額市值,引來一片羨慕的眼光;2004年當工行網上銀行業務量已經占到所有業務量1/4時,嘗到甜頭的工商銀行更是主動出擊,高調進軍網上銀行,搶攤網絡,分取自己最大的“蛋糕”成為了下一個瞄準點。
2004、2005兩屆互聯網發展論壇上均出現金融界的唯一代表;2005多方出擊,低調會晤門戶網站的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電子渠道部總經理張少鋒進入了我們的視野……
他們在說
了解一個企業最好的突破點就是他的領導管理層,有什么樣的領導就有什么樣的企業,因為他的行事作風決定了企業的文化。而了解一個人最好的擊破點就是他身邊的人,因為他們每天都會相處,知根知底,也是最有發言權的人。
在采訪張少鋒之前我對他的隨行工作人員進行了“突破”,希望從他們的口中找到亮點,從而發現浦發銀行的一些影子。“他做人上是一個低調的人,做事上是一個執著的人,做領導是一個平和的人。在他身邊工作幾年的經歷已經徹底為他折服。”用“折服”這樣的字眼,對自己的領導、同事進行如此高的評價,這個人需要有多大的人格魅力、影響力?而且在領導身邊一干就是幾年,相比于工作不斷跳槽的社會現象,這個人又需要多少的吸引力?這讓我對將要面對的人多了幾分好奇。
“在我們銀行里面,很多業務的展開與他分不開,走入平常百姓了解需求,然后和技術工作人員一起研發、再了解、再修改,多次反復,最后大家都感覺完美后了再上市。在工作的過程中,你可以和他爭執,如果是他對了,他也不會討伐于你;如果是他錯了,他嘿然一笑頓時化解。大家相安無事,下次你還可以在事情上繼續爭執,也許你還記得,但是爭執的事情他早就忘記,蕩然無存,沒有半點領導的架子。” 聽著這樣的描述,如此平和的心態人讓我對采訪這樣的領導心態安靜了很多。
身邊的人如此高的評價,這會是怎樣的一個領導呢?一個領導兢兢業業于自己的事業,獻身于一個銀行,這是怎樣一個具有吸引力的銀行?
兩次“推銷”
剛交談張少鋒就開門見山“推銷”起了他的 “水泥+鼠標” 網上銀行現階段主要的模式。“浦發銀行的物理網點不多但是也不是很少:將近30家分行,都處于贏利狀態;而它們基本位于中國的中心城市或者經濟發達地區,這也正是目標客戶所在。網上銀行是降低成本,縮減機構,減輕柜臺人員壓力的一個很好的渠道。像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這樣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網上銀行是拓展我們的無形區域,彌補我們銀行實體網點不足的一個重要渠道。”他堅定期冀的眼神,讓我對這個模式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作為銀行來講,其實它更多的是一個服務行業。服務大眾,從顧客的心理出發,了解顧客需求,根據自己的本身來滿足顧客的需求,做出自己的特色服務,實現真正的人性化。面對我, 張少鋒依然不忘記對浦發銀行業務的推銷: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為個人打造的品牌——輕松理財,它的設計和定位是為目前處在事業成長和財富積累中青年白領打造一種全方位個人金融服務平臺,其實這里面包括很多的內容,比如個人賬戶的管理、支付管理、投資管理、融資管理、家庭綜合賬戶管理和資訊服務等很多產品。中青年白領目前正在事業的成長期,他們沒有很多的時間打理自己的財富,有不少對自己在銀行的財富情況都不清楚。從人性化管理的角度來講,我們創造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新的體驗、新的模式,給大家提供服務,重點體現在安全、便捷和個性化,強調自己的財富、資金狀況,現金流的情況一目了然,通過銀行提供很多個人設置,讓生活輕松、理財輕松。”
正如風靡當今西方世界的商業“圣經”《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中提到:時刻記得向身邊的人“推銷”自己的思想理念和經營產品,這平常的事情不是每一個人都留心、在意的,這也許就是勤懇者與平庸者,有心者與無心者的一線之別。因為每一個人都可能是你的客戶。
浦發銀行同樣將這樣的管理、企業文化模式根植到了每一個員工的心中,個人在外是銀行的一面鏡子,代表著銀行的形象。
低調出擊
比爾·蓋茨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曾預言,傳統商業銀行是要在21世紀滅絕的一群恐龍。張少鋒笑言,“話雖然有些危言聳聽,但言外之意,如果傳統的銀行業對電子化不做出及時迅速反應的話,等待他們的只有消亡之路,銀行是必要的,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銀行變得不那么必要了。這是一個醒鐘或者說是一個信號。”
網上銀行這個極具潛力的 “新生嬰兒”,帶來的變化不是傳統與現代的對抗,而是一種融合后產生的巨大能量。網上銀行對傳統的業務流程產生沖擊,新的商業創新空間使得網上銀行發展的速度加快,銀行不僅是資金的匯集點,還成為信息的海洋。網上銀行如同齒輪一樣帶動著傳統銀行的發展,業務流程也發生了鏈條式變化:銀行員工、業務合作伙伴、客戶三者聯系在了一起,新的商業模式,新的創新空間,為銀行創造新的商業創新。網絡技術打破了傳統銀行專業分工,模糊了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之間界限,網絡銀行克服銀行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又實現了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以及資訊業的交叉。
“發現并獲得優勢,是任何公司、企業快速成長的必要條件,網上銀行的發展是不是至少為螞蟻打敗大象提供了一種可能性?”我唐突于心中的這個疑惑,而張少鋒爽朗的笑聲打消了我心中的顧慮。
作為一家新銳銀行,浦發銀行行長金運提出“把銀行建在網上”,強調把技術領先作為自己的立業之基。
浦發銀行在2003年完成了全行的信息化改造,上線了新一代核心業務系統,實現了全國范圍內業務處理系統的大集中,完成了對公對私一體化、本外幣一體化和全行一本賬,打造了全新的涵蓋公司業務和個人業務的綜合系統平臺。客戶不僅可以實時掌握在浦發銀行各個分行開立的賬戶情況,而且不論賬戶開立在哪個城市,任何客戶間的資金轉移都可以實時到賬并且不收取手續費。同時,浦發銀行的客戶不管在浦發銀行有多少個賬戶,不管在浦發銀行有多少種業務(包括存款、貸款、中間業務等等),都集中在一個客戶號下,換句話說,一個客戶在浦發銀行有一個唯一的身份標志,客戶號就是客戶在銀行的身份證號。比如財富管理、現金流管理都可以在同一個客戶號下提供,使客戶對自己的資產負債和現金收支情況一覽無余。任何一位客戶在浦發銀行任何一家網點都可以辦理所有業務。浦發銀行在渠道方面徹底實現了“隨時隨地為客戶提供一致的標準化服務”。
這些舉措充分體現了個性化、人性化的經營理念,而且也標志著浦發銀行已經實現了從“以賬戶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的根本轉變。這些是浦發銀行自2003年系統大集中后的完美體現,而直到現在這也還是很多銀行一直持續不斷追求的目標。
“一切皆有可能。”一句很具有禪意的話,透露出浦發銀行進軍網上銀行的信心和決心,一面是加強自己業務,強練內功,學習的過程;一面是永不放棄追趕、停息的腳步。
在過去幾年時間中,商業銀行在網上支付市場一度處于缺位狀態,不少銀行的網上支付系統更是在一些電子商務企業的來回奔走之下才勉強開始建設。主動向電子商務公司伸出橄欖枝,只是中國商業銀行姿態變化的開始。“低姿態的認真做事,業務真誠合作是我們浦發銀行的目標。”張少鋒笑言,“此前,我曾專程從上海趕到杭州,登門拜訪了淘寶網總經理孫彤宇,他們對浦發的支持也不斷加強。浦發銀行用戶目前在淘寶網上的交易額已經躍居前三,在近期的時間表中,拜訪國內如騰訊、新浪、貝塔斯曼等網站的高層,拜訪其他銀行的負責人,共同探討商業模式以及業務的合作是目前工作的首要位置。”連日的奔忙,出席各種會議的疲憊寫在了他的臉龐。
付出總能得到回報,浦發銀行自2005年4月正式推出網上支付業務,短短幾個月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淘寶網,每天通過浦發銀行支付網發生的交易成交筆數、成交金額在各家銀行中排名前列。
拿來主義
坐落在黃浦江邊的那座老匯豐銀行大樓,被稱為“遠東從蘇伊士運河到白令海峽最漂亮的建筑,西洋風格鮮明,解放后曾經是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駐地,“萬國建筑”中最耀眼的景觀之一現在成為了浦發銀行的總部所在地。不過從某種角度看,這些微妙的氛圍因素或許是浦發銀行在信息化建設中一貫奉行的“中西合璧”思路的起源。
在服務本地用戶的時候,并沒有忘記在全球尋找創新的方法,這不是簡單地把在其它地方有優勢的東西搬過來,而是集思廣益,萃取精華,把不同的做法或技術重新合成以解決本地問題。浦發銀行從最初就牽手世界著名的花旗銀行,拿張少鋒的話說,這不單純是戰略或者是資本的合作,更重要的是,把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經營、運作模式等在“拿來主義”的基礎上實現真正意義的“中西合璧”。
“外資銀行逐步加大了在中國的市場布局,以匯豐銀行為例,早在2000年,它便將總部從香港搬遷到上海浦東,并相繼參股上海銀行和平安保險,2002年8月又在中國內地開設了首間卓越理財中心。2004年10月,外資銀行已經正式開始向公司和外國人提供人民幣業務。2007年以后,外資銀行獲得完全的‘國民待遇’,那時的競爭將更加白熱化。外資銀行的進入是一個必然的結果,與其這樣,我們不如主動地牽手進入,盡早地學習,盡快地成長,磨礪自己,迎接它的到來。”看著窗外的開闊,張少鋒似乎更加充滿了信心。
“中國銀行業未來的出路在于改變目前的業務結構,迅速提高個人業務的占比。銀行個人業務不僅要學習國外經驗,還要借鑒零售商業,更要利用銀行個人業務支付中介這一優勢,主動地向上下延伸,融入到商業和服務業中去。借助商業和服務渠道,尤其是電子商務,拓展影響,改善服務,有效推進個人銀行業務。”
“拿來主義”在這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浦發銀行由此積極拓展與各類商戶尤其是中小商戶的合作,登錄浦發網上銀行,點擊“輕松購物”,即可進入網上商城,客戶在逾800萬商品中,以產品名稱、種類、品牌、價格等多種不同方式搜索,按品牌、性能、價格比較選擇。
感動著感動
記得美國大片《蜘蛛俠》里面有一句很經典的話: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然而下面的話,更讓我對浦發銀行,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因為是一種責任感的態度深刻觸動了我。
“在我們浦發銀行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我們從上到下的每個員工都會不定期、主動地拿出自己的一部分錢,打入一個專門的賬戶管理,用于救助那些失學兒童,我們拒絕了所有媒體朋友現場的拍照、采訪。只是簡短地進行一個交付程序,因為這些孩子還小,不能讓他們在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不好的印象,因為他們也有著自尊,一時的貧困不是他們的原因,他們明天的路還長,我們應該讓他們健康地成長。”樸實的話語,細節處理所表現出的另一面,卻被他這樣淡然地說過。聯想到一些其他企業所做同類事情,心理涌起的是一種感動和敬畏。
“同樣的事情在我們銀行有很多,每年春節,我們還會幫助一些在外地求學,但沒有錢回家和親人團聚的學子,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感恩回報于這個社會。” 聯想到一些其他人所做同類事情,恨不得天下人皆知,兩相對比心理涌起只有兩個字:感動。
在中國的商業銀行中,浦發銀行的確是一家觀念新穎、運作規范、管理健全、發展迅速、影響廣泛的上市銀行。有遠景,有抱負,有責任,在經營上有明確戰略,在管理上有嚴格章法的企業,這或許正是浦發銀行在中國銀行業中迅速突起并后來居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