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檔寫字樓里開董事會,與在三尺講臺上講課,感覺很不一樣。而我卻每天都在兩種不同的場地穿梭,上午簽下一份上千萬的商業合同,下午開著奔馳駛進校園,面對著一張張幼稚的臉。有人問,誨人不倦與“利潤為王”有什么樣的反差?這種角色的錯亂也許只有自己最為清楚。
現在我仍是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的教授,曾經被國內多家企業,像華為、TCL等聘為高級管理顧問,后來先后創辦國內兩大本土咨詢公司——和君創業及華夏基石管理咨詢集團,現在為華夏基石集團的董事長。
一個星期一的傍晚,我早早來到了教室,調試幻燈,做著上課前的準備。這是一門為研究生開設的選修課,名為《管理咨詢》。其實,上午我才匆匆從外地回京。
此行在浙江、東莞等地的見聞,正是當天晚上課堂上的素材。其實教書教書和辦公司并沒有什么矛盾之處,但別人不這樣想。他們說,彭劍峰沒有入選教育部的跨世紀人才計劃,甚至還被校領導指名不允許其帶博士生。
學生們曾說“因為彭老師的時間緊,就不可能開二三十人的小課,只能是這種幾百人同時上的大課。”是的,利益的矛盾在所難免。“彭老師一年能賺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有些老師一年才賺幾萬元。別人的心理如何平衡?”
其實對于這種事情最好的反應就是和學校的圈子基本上不來往,因為作為一名實用型管理學老師,必須有實踐經驗。
不管怎樣,老師這兩個字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公司,大家都叫我“彭老師”,而不是彭總。在我的各種介紹資料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甚至曾任勞動人事學院副院長的經歷也是必列的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