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第一天,在婚姻登記處門口的長龍里等候注冊的新人中,年輕的“80后”為數眾多。種種跡象顯示:“80后”的“搶婚”時代正在到來。
搶婚:趕早的好處也不少
與“三十而立”的傳統觀念相比,“80后”紛紛步入結婚禮堂,是否為時過早?對此,“80后”自有一番見解。
“早有早的好處?!?4歲的劉小姐如今已是一位準媽媽,她說,由于比同齡人早讀兩年書,所以無論是結婚還是生子,一路都趕早?!半m然我不承認‘搶’婚,但現在還著實發現了早結婚的好處。我和我先生的父母現在都還算年輕,身體硬朗。他們有足夠的精力幫我們帶孩子,這樣對我們的事業發展來說,減少了很多后顧之憂。”
對更多“80后”女性來說,畏懼高齡難嫁是她們早做成婚打算的另一重要理由。來自部分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調查顯示,婚姻對女性繼續深造已構成一定影響。不少女大學生紛紛放棄讀研讀博的機會,主要是擔心高學歷妨礙找對象。而屢次被媒體曝光的大齡女白領成婚難問題,則給很多“80后”敲響了警鐘,讓她們有了“早嫁為妙”的意識。
婚姻:自主選擇+理性對待
事實上,無論是在找對象意向明顯的交友論壇,還是熒屏中的相親類節目,相比于“70后”,“80后”的介入時間都相對提早,且表現踴躍。在不少專家學者看來,“80后”“搶婚”走在“70后”前面,有著更深層次的社會原因。
專家指出,寬松的成長環境或許是形成“80后”“搶婚”的又一個原因。與上世紀60、70年代出生的人相比,“80后”的戀愛環境要比前人好得多,“至少人們不再認為在大學談戀愛是早戀”。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已擺脫服從分配的“歷史階段”,大學畢業后可以自主選擇,這樣“80后”戀人“修成正果”的比例也大大提高。
此外,吸取“前車之鑒”也是一些剛走出校門的“80后”考慮婚姻問題的原因。不少“70后”持著“先立業,后成家”的觀念,使得大齡單身青年難以解決個人問題。前人走過的路,對后人必然有所啟示。
20出頭就忙相親
“80后”是一個不一樣的群體,總有些新舉止讓人眼亮。最新的狀況是“80后”女生中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早一點認識一個人,早一點談一場戀愛,早一點規劃自己的婚姻,早一點把自己送進圍城。她們很樂意,很主動,很重視解決自己的個人問題。雖然她們是那么的年輕。
“我24歲……”“我23歲……”1月14日,在北京歡樂園單身俱樂部閃電交友活動中,15位女性中就有5位22-26歲的女性。隨后記者登錄世紀佳緣交友網站,點擊搜索中選擇“女性”、年齡“20-25歲”、地點“北京”3個條件,結果有737位女性的征友信息。在搜索中選擇“女性”、年齡“18 -22歲”、學歷“本科”、地點“上海”4個條件,搜索出了900多條征友信息,即使把年齡降至“18-20歲”后,也能搜索到200余條征友記錄。
為什么年輕的“80后”女孩們這么希望早一點找到婚姻的外殼兒呢?
工作結婚擺到天平的兩端,結婚的分量略重一些。寒假開始前,大四女生小張的媽媽已經為她物色了好幾個青年才俊,整天催促她回家相親:“趁著現在年紀輕,抓緊找個優秀的先談著,年齡一大就來不及了?!毖巯麓笏呐幻η舐毭ο嘤H,成了不少大學里一個有趣的現象。小穎告訴筆者,她們寢室里一共6個人,一半都有過相親的經歷。她的一個好朋友,到現在為止被老媽逼著見了3個,有電腦工程師、醫生,也有公務員。
老媽們用心良苦,自有她們的一番道理:“趁現在剛畢業,年紀輕,趕緊多看看、多挑挑,找一個各方面比較優秀的男孩子,別等到過幾年歲數大了,那時候就不是你挑別人了,想找個稱心的就難啦。”
希望在最美好的年齡,遇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位
“80后”女孩們或主動出擊或被動相親,目標直指愛情和婚姻。細心地梳理一下,她們的心態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型:1983年出生的小樂是博士,但絕不想當“第三種人”(網絡語言,稱博士為男人、女人之外的第三種人)。所以小樂還沒畢業,就一邊寫論文,一邊抽出時間相親。“我一路瀟灑地考入清華,大學英語免修,特別愛玩,人稱‘天天樂’。最近我卻樂不起來了,因為人們叫我第三種人。說我條件太高了以后不好找對象,我感到有壓力?!蹦壳?,小樂和同學一起挑了一家信譽好、人員素質整齊的征友網登記。她只在博士中選擇,而且要人品好,心地善良,孝敬父母會關心人,年齡27歲以下的,她不找年齡大的,怕以后打球游泳玩不到一起去。
二、謹從父(母)命型:“誰家的媳婦”(網名)正在讀研究生,因為母命難違,因為要完成母親交給她的“找固定的能結婚的男友”的任務,她開始主動創造各種相親的機會。她“非常希望在最美好的年齡遇到最適合自己的Mr.Right,相信這一天不會太遠!”現在,母親正教她廚藝,她也自覺地向韓劇學習,可以算是半個“煮婦”了。
三、寂寞孤單、尋找靠山型:雖然年輕不知愁滋味,但因為年輕才有更多的閑愁別緒以及落寞的感覺。剛剛畢業的小王說:“以前的我崇尚自由,不喜歡被別人管著。但是長大了,我覺得一個人的寂寞更是可怕?!?br/> 23歲的小李剛從中央民族大學畢業,獨自在北京打拼,作為公司里少有的女工程師,必須和男工程師一樣地工作,因為要倒班工作,所以很少有機會和外界交往?!拔蚁矚g有一塊個人的空間,所以決定不開展辦公室戀情。我要找能在我傷心的時候哄我開心,在我開心的時候和我一起開心,懂得心疼我,只愛我,永遠覺得我最美麗的男人。”和她有同樣心情的茜茜說:“我已經習慣了外地的生活,可是我卻習慣不了一個人在外地的生活!好想早點結束這樣單身的生活,在這里有個家,家里有我最心愛的人!”
四、憧憬愛情的浪漫型:23歲的小丁,說:“我期待擁有一份像陽光一樣溫暖的愛情?!?3歲的小朵想法很簡單:“從小因為家教嚴格,我相對單純,我希望單純一輩子?!彼M鯌偌词墙K戀,結了婚就不離不棄。
五、直面生活的現實型:22歲的小李大專畢業,她想“找個家常的隨和男人平平淡淡過日子”。23歲的小紀言之鑿鑿:“我只想要簡簡單單的生活,開開心心地過好我的每一天。”她向往一種“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平淡幸福,“得之,幸也,不得,命也?!?br/>
“80后”女孩搶婚要小心看路
對于“80后”女孩“搶婚”這一社會現象,不同的人看法也不同。
AMY小姐:她們厲害。我這個70年代尾巴上懸著的“中齡女青年”,這幾年感情頗為不順,怎么努力進取、閃轉騰挪都無法在80年代小女生們的搶婚潮中分得一杯羹。
一位高校老師:大學生征婚也好,“80后”女孩搶婚也好,如果行為帶著功利性,是絕對不應提倡的。
一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搶婚為的是“曲線就業”,邊找工作邊找對象的做法是“雙管齊下”。
一位母親:她們太年輕,社會經驗不足,追求幸福的基礎很薄弱,搶婚的幸福率不會太高。
記者手記:“80后”和“70后”的情商對決
每次去交友俱樂部采訪,我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在“80后”女生那里停留得稍長些。她們總有些特別,很容易與70年代出生的女孩區分開來。第一,她們很富有,“青春是她們最大的財富,她們總是活動中的焦點。”北京一單身俱樂部的約會主管張麗這樣說,“在我們這里,一位23歲的幼兒園老師只參加了兩次活動就不來了,她已經和一個會員戀愛了,對方是北京軍區的一位軍官,第一眼看到她就開始猛追?!?br/> 第二,她們表現得很自信甚至可以說勇敢?!拔襾碜灾袊鴤髅酱髮W,是學新聞傳播的碩士?!?4歲的艾琳在單身俱樂部漂流書活動中這樣自我介紹。而30歲左右的女士在介紹自己時總是要含蓄模糊一些,要有策略地保留一些。即使是通過網絡或者單身俱樂部結識了另一半,對外也會宣稱是朋友介紹的。好像沒有正規介紹人,婚姻也來路不正似的。“80后”卻更愿意嘗試通過時尚新路徑認識朋友,也會和同學結伴參加單身交友活動。
第三,“80后”女孩會主動找別人交談。也許那位先生不一定是她喜歡的,也許兩人只是聊聊新聞什么的。而27至31歲左右的“70后”女士,只會同主動向她們表示熱情的先生交流。
第四,“80后”更愛玩。而玩在交友中起著關鍵的推動作用。30歲左右的女士偶爾跟人下跳棋,對輸贏也不是那么在乎,表現得很淑女。
“80后”女生具有年齡優勢,婚情看好。如果她們在最美好的年紀遇到最美好的愛情,真是人世間的一樁美事。不過,《愛的藝術》的作者弗羅姆說過:“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人的成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學習如何生活,處理各種關系,也包括學習如何愛別人,獲取愛。而實踐不失為是學習的方式之一?!?br/> 責編/彭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