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度是跳水運動的命脈,追求高難度和高穩定性一直是我國跳水人的最高目標隨著國際跳水界紛紛提高難度以及不設難度上限新規則的出現,如何繼續保持中國跳水“夢之隊”的長勝紀錄,成了擺在中國跳水人面前的一個并不新鮮的課題。
群雄逐鹿,
難度基本到達極限

從1996年開始,中國人在跳水項目上的霸主地位開始穩固: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中國隊獲得了4枚金牌中的3枚,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上,中國人贏得了8枚金牌中的5金。從此,媒體給中國跳水隊冠以“夢之隊”的稱號。
跳水的比賽動作如電碼一般是用數字和字母來表示的,如5255B,109C,307B等,每一個“電碼”對應著一個難度動作。悉尼奧運會之后,在難度攻克上,“老外”快馬加鞭地向我們沖來。
“那幾年,國外在五組和六組的難度突破上做了很多。”年過半百卻依然奮斗在跳水事業的一線,帶出包括郭晶晶、胡佳、楊景輝等多位奧運冠軍的教練鐘少珍向記者講述,”那時國外從轉體多周向翻騰多周發展。當時我們在五、六組做的是6241、5237、5337.難度系數在3、2左右.而國外已經在練6243、6245、5253、5255等動作,平均難度系數比我們高。
“老外”上難度也是無奈之舉。中國人多年把持國際跳水的霸主地位,這背后是政府大力支持的集訓體制以及階梯式的人材選拔機制。“老外”想贏中國人,只能棋走險招,從攻克新動作、提高難度下手。
國外運動員在攻克難度動作上有自己的優勢。他們訓練用的彈網比中國隊的彈網彈性更大、硬度更小、面積更寬,適合練習難度動作。”外國運動員在彈網上練習轉體翻騰動作時喜歡成串兒地做,有時連翻二三十個,空中的意識越練越好,也越來越有感覺,練習空中的高難動作也自然有了基礎。“吳敏霞的教練劉恒林如是說。”2001年,我們國家沒有一個人練習5255B這個難度系數3.8的跳臺動作時,國際上已經有五六個人開始跳了。當時我們練5253.難度系數比5255相差0.4,所以,所以一旦人家跳好了,比分會高出我們七八十分。好在那時這個動作都是在嘗試階段,沒有人在大賽上穩定發揮過。”
到2003年的巴塞羅那世錦賽,中國跳水隊只獲得8枚金牌中的3枚,對比以往中國隊次次獲得半數以上金牌的戰績,局外人無法理解中國跳水一時的失敗。甚至有媒體評論中國跳水“夢之隊”成了“夢游隊”。

那次世錦賽上,加拿大選手艾米莉擁有107B、207B、626C、5253B、307C等一系列高難動作,加拿大選手德斯帕蒂在單人、雙人項目中兩次成功演繹5255B,三米板新“雙冠王”俄羅斯選手杜布羅斯科克的整套動作的難度系數更是超過中國選手1.0分。這些事實說明了一個難度領先的群雄逐鹿的時代到來了!
隨著國際跳水格局的變化,國際泳聯也有了新動作,一次跳水規則的大規模改革開始了。悉尼奧運會后,國際泳聯曾對當時的跳水規則進行較大調整,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加了對動作難度的要求。悉尼奧運會女子跳臺雙人冠軍李娜就是此改革的犧牲品,她因整套動作難度不足而無緣雅典奧運會。
在2005年游泳世錦賽上,國際泳聯代表大會正式通過了醞釀多時的跳水新規則,并于2006年開始正式實行。在新規則中,最讓人瞠目的就是跳水難度不設難度上限的規定,此外,取消了規定動作,預賽、半決賽和決賽都采用難度較規定動作高很多的自選動作。這一規定確實增加了比賽的觀賞性.但同時,高難度自選動作給運動員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并要求選手有超強的體力。
正如劉恒林教練所說:“現在,國際泳聯設定的跳水難度表上沒有的動作,只要你有能力跳出來,就算是翻騰六周半(現在翻騰周數最多的是四周半),人家也能根據相應的組別換算出它的難度系數。”
而跳水運動的發展現狀是,跳臺之間只有10米空間,運動員在空中翻騰四周半就已經到水面了,翻轉五周半、六周半幾乎是天方夜譚?當然,不排除未來還有新的難度動作出現,但現實正如中國跳水隊領隊周繼紅所說:“跳水難度的發展已幾乎到達極限。”
應對難度課題,跳水新老隊員一起上
雅典奧運會上,中國跳水隊取得有史以來的最好成績——獲得全部8枚跳水金牌中的6枚,足見他們近年來在攻克難度上付出的努力。
一年一度的冬訓是中國跳水隊上難度的最好時機。所謂沖擊難度,就是教練員依據每個運動員的體能、技術、身體素質等綜合能力,為其量身定制“難度表”。
2005年雅典奧運會后的第一次冬訓,集結了新老運動員百余人,是新的奧運周期開始階段最大的一次熱身。
2005年11月,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跳水館進門最醒目的位置上張貼了一張標題為“2006年冬訓訓練先進評比及沖擊難度光榮榜”的大型表格,上面記錄著每個隊員的姓名、訓練時間、訓練質量、每周攻克的難度動作名稱及成績。這是為鼓勵隊員上難度特制的,周繼紅說:“為了提高隊內的競爭意識,隊里從冬訓開始實行了個人先進評比,包括動作質量和提高難度以及綜合能力三項評比。這是中國跳水隊第一次利用整個冬訓作為評比周期,而之前每年的評比都是一周一評,成績不記入下周,老方法盡管立竿見影,但沒有延續性,無法在一個較長的穩定時間內看到一個運動員的成長。”
跳水隊的這次評比不但張榜公布,并且設置了每人5000元、3000元、2000元、1000元不等的獎金額度。
獎勵機制頗見成效。整個冬訓,跳水隊新老運動員就像上緊了的發條,爭先恐后上難度。
老將郭晶晶、胡佳首當其沖。郭晶晶拿下了難度系數高達3、4的男子動作5154B,胡佳苦攻自己的弱項臂力動作,上難度系數3.6的6245D。
對于他們這樣的老將,在大賽中只要正常發揮,以前掌握的高難動作已經夠用,學新動作多是作為一種儲備。以胡佳為例。他在2003年的珠海跳水大獎賽之后開始練習當時難度系數最高的5255B,從那時開始有人管胡佳叫做“中國跳水難度第一人”。沒多久,胡佳又開始練習另一個高難動作407B。這是個面對臺、向臺內翻騰的動作,只要運動員稍不留神就可能碰臺,危險性很大。以前有人跳過這個動作,但在世界大賽上還從來沒人敢用,胡佳當時是國內第一個練習此動作的人。
胡佳現在練習的這個向后轉體兩周半的6245D是臂力動作里難度最大的。胡佳說“學這個動作也就是幾天,并不困難,但是想在大賽中熟練運用還要一段時間。”
有大哥大姐們作榜樣,小將們當然不甘示弱。男隊的林躍拿下6245D和5255B兩個高難動作,女隊賈童和袁培琳拿下了6243D。何沖、周呂鑫、王鑫、汪浩等小將也都在難度沖擊榜上占有一席之地。
女子跳臺的小將中表現尤其突出的是天津隊員汪浩。在今年的全國青年跳水錦標賽上,汪浩盡管只獲得第五名,但她所跳的207B的動作難度系數達到了3.6.創造了跳臺女選手動作難度之最。而同是天津選手的康麗在去年的十運會中,也曾以307這個無人問津的動作震驚跳水界。現在,汪浩和康麗已跟隨教練李青到國家隊訓練。
李青曾有過在廣東帶胡佳等男子跳水運動員的經驗,在她眼里,只要誘導動作做到位,男孩子能做的動作女孩子一樣可以做。于是,她選中了身體、技術等綜合能力較強的汪浩練習207C這個難度系數3.3的動作。
“剛和汪浩說要練習這個動作時,她站在那都愣住了,就像我說的是一件絕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一樣。”沒有參加過任何國際比賽的汪浩甚至沒見過教練說的這個動作。
因為對新動作有恐懼心理和嚴重的不自信,開始時,汪浩一上跳臺就對李青說:“我眼睛看不清,不能跳。”醫生檢查后告訴李青:“這孩子的眼睛一點問題都沒有。”
知道原因后,李青每次安排訓練,都會提前一周告訴汪浩,給她一個心理緩沖的時間,同時也給她定指標:“一周后這個動作一定要上。”隨著師徒之間的溝通加深,汪浩慢慢接受了李青的安排。
跳板只有三米的空間,沖擊難度比十米跳臺還大,要求運動員有更好的綜合素質。
跳板小將何沖是世界上第一個跳難度系數3 8的51 56這一跳板高難動作的運動員。2004年冬訓開始,教練劉恒林根據他轉體能力好這一特點安排他練這個動作。第一次在國際比賽上用這個動作,何沖就拿了100來分。
但劉恒林說:“不是能力強的運動員什么動作都可以上的,2005年冬訓我讓他練407屈體,試驗了一段時間后失敗了,原因是他練四組的后空翻時連續性不好。所以,上什么難度動作一定是看運動員的個人特長來定。而且,小運動員更需要在比賽中歷練。”
總結世界跳水難度的現狀,中國隊的總體情況是:男板,略高于他人;女板,不分伯仲,男臺,互有消長;女臺,略弱。
重難度更重穩定,難度背后也有隱患
所謂難度領先是指一個隊伍中多數運動員的多數動作難度的領先,而非個別隊員的某個動作領先。
跳水有六組動作,比賽中比的是整體發揮,何況難度只是跳水運動的一部分,更重要的在于動作的穩定發揮。原跳臺選手羅玉通曾在雅典奧運會選拔時練過包括109屈體、207屈體、307抱膝、407屈體、5255屈體、626屈體的一套當時最高難度動作。但最終,人們并沒有在比賽的名單中看到他。原因只有一個,沒有穩定的發揮。
注重高難度,但更重視穩定性,是中國跳水多年來的制勝法寶。這也是我們在國際難度沖擊下依然笑傲江湖的原因。
高難度帶來了高分數,但同時也帶來了高風險。跳水運動員不僅需要良好的身體條件和藝術表現力,更需強大的勇氣。10米跳臺比賽中,選手下落的時速可以達到55公里。從起跳到入水,跳水運動員在每一刻都面臨危險。1988年奧運會上,美國跳水名將洛加尼斯在3米板比賽中進行反身翻騰兩周的動作時,頭部突然撞在跳板上。盡管縫針治療后,他包攬了兩枚金牌,但還是讓觀眾受驚不已。
高難度的動作更增加了跳水運動員受傷的可能性。由于壓水花的技術需要把手掌向水面展開,大面積接觸水面,運動員的手腕關節極易受傷,腰部和肩部也是高臺跳水最易引起傷患的。
除此,眼睛是跳水運動員在攻克難度時最要注意保護的位置。巴塞羅那奧運會跳臺跳水冠軍孫淑偉就因左眼患視網膜裂孔而動手術,郭晶晶也曾兩次接收眼部手術。
除了要注意高難度動作帶來的傷病隱患之外,更要注意上難度之前的基礎訓練。李青教練說:“盡管現在取消了單人項目的規定動作,但國家隊始終強調,要練好規定動作,從基礎抓起。”
歷史上也有過不打好基礎而硬上難度的例子。
我國首屆青運會上,廣西曾有一名選手力奪8枚金牌,皆因他跳出當時世界上只有三人敢跳的109C(向前翻騰4周半抱膝)的高難動作。然而因其基礎不扎實,很快遭淘汰,沒有贏得為國爭光的機會。
所以,對青少年選手來說,最重要的是打基礎,而不是上難度。這也是中國跳水人常說的:要難度、穩定性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在剛剛結束不久的2006年國際泳聯跳水大獎賽美國站上,29歲的美國女子跳臺運動員勞拉在比賽中用了難度系數3 8的5255這一男子動作。在近而立之年時做出如此高難動作,在跳水界還屬首例。這一信息對中國跳水隊無疑又是一個強大的刺激。看來,只要跳水運動存在,難度的話題將會永無休止地繼續下去……
責編/王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