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大連后哈爾濱,毅騰隊用了12年時間從乙級沖到甲級,河南建業隱忍了13年才打到中超。相形之下,北京理工大學隊的業余學生球員靠著200萬的微弱經費成功沖甲成功,算得上是個奇跡。
這種反差背后,我們想知道的是,北京理工“體教結合”的培養模式是否對處在蕭瑟中的中國足球具有借鑒意義?北京理工的“星星之火”能成燎原之勢嗎?
金志揚:我在北理工是
“甩手教練”
“秀才遇見兵,不贏說不清”,北京理工大學隊沖擊乙級冠軍的關鍵之戰前,中國足協一把手謝亞龍給老帥金志揚發來這樣一條意味深長的短信。最終,北理工的秀才們點球絕殺哈爾濱毅騰隊,用勝利為自己和職業足球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劃上一個感嘆號。
沖甲之后最集中的焦點是球員的學生身份是否屬實。其實,早在理工隊在乙級北方賽區節節勝利的時候,就有不少對手表示:不相信這是一支真正的學生組成的球隊。
對此,理工大學校長匡鏡明澄清:“我們的球員都是按照國家規定,以體育特長生的身份,參加國家考試進入學校的,目前都具有北理工的學籍。 資料顯示,在理工隊30人名單中,8人是研究生,22人就讀本科。其中相當一部分隊員來自人大附中的BTY三高俱樂部,這些球員以隊長袁微為代表。還有一部分是來自職業俱樂部淘汰的人才,去年進入球隊的前國青隊隊長康斯貝就是其中代表,他來自國安二線隊。
記者曾在理工校園內進行隨機調查,了解這批學生球員和普通學生的差別。和大部分球員同樣來自管理經濟學院的小李說:“我們從大一開始一起軍訓,上課考試基本上都在一起,只有從今年初開始,他們要打乙級聯賽之后,學校才為他們調整了部分時間。”小李形象地說,如果一定要說球員和普通學生有什么不一樣的話,就是“他們的宿舍有空調,是廠家贊助的,而我們沒有?!?/p>
和踢球為生的職業球員不同的是,理工大學隊員們 一天的生活從讀英語開始。“我們每天早晨起來晨讀、出操,讀20分鐘英語,上午下午都和普通同學一樣,背著書包去上課,三點半下課以后直接去訓練,每天訓練一般是一個半到兩個小時。”管理經濟學院的研究生、隊長袁微這樣描述他們和職業球員的生活差異。
更大的差別則體現在經濟收入上,職業球員有固定的工資和獎金收入,以收入最低的乙級球員為例,也有數萬到十余萬。但是同樣參加乙級聯賽的理工球員只有400到800元左右的補貼。
作為球隊的主教練.在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和國字號球隊中飽經風霜的金志揚對于秀才和兵之間的差別是最明白的:“大學生球員的確有他們的獨特優勢,主要體現在學習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執行能力。說實話,這些學生的技術水平并不高,但他們有文化方面的長處,正是這種文化底蘊使他們在分析、閱讀比賽時更靈活多變,也更容易接受教練的戰術思想。這樣的球隊與一般中國職業球隊不一樣,他們有大腦,一個統一的大腦。大學生踢球不是為了錢,他們是為了愛好而走到一起,這和我們的職業球員出發點不一樣?!?/p>
更讓老金感慨的是,和當年在職業隊里經常深夜查房、蹲班賓館大堂完全不同,他在北理工就是一個“甩手教練”,除了每天下午一到兩小時的訓練,幾乎什么都不用管。因為這支學生球隊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金志揚看來,他在這支業余球隊里,卻享受到職業生涯中很難享受到的真正的職業教練待遇。
“理工模式”的批量效應
自從退出職業足球圈之后,金志揚能夠以更全面的視角來看待職業聯賽的得失?!拔覀儚膶I體制走向市場經濟體制時,搞起了職業足球改革,但搞了十幾年職業聯賽培養出來的人才,都沒有超過專業時代的郝海東、范志毅等人??赡芘紶枙霈F一兩個,但沒法保障人才的批量產出,這就說明我們培養人才的體制出了問題?!苯鹬緭P認為,“至少說明現行的培養體制,并不利于人才的培養和涌現?!?/p>
金志揚教練分析了目前國內人才培養的幾種模式:“一種是所謂職業模式,就是俱樂部梯隊,這已被證明生命力不強;第二種是足球學校,但現在很多足球學校連生存問題都解決不了,更別說足球人口下降得厲害。還有一種是原先的老傳統業余體校的模式。這是職業聯賽改革之前就存在的,效果幾乎是杯水車薪?!?/p>
金志揚表示,北理工模式的更大意義則在于它的推廣和復制?!绑w育回歸教育,我們在體教結合的道路上正進行著探索??梢赃@樣設想,我們有一百所理工大學,由此可能輻射一千所高中、一萬所初中、十萬所小學。如果能建成這樣的完整體系,將是中國足球人才培養的全面創新。”
金志揚心目中的藍圖是這樣的:仿照美國NCAA(美國大學生聯賽)和韓國大學生聯賽的模式,將中國大學生的聯賽打造成最高級別的業余聯賽,然后將其中產生的尖端人才輸送到職業隊乃至國家隊。
在北京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趙平看來,沖甲成功的最大意義.就是證明了“大學校園完全可以培養高水平,高素質的優秀運動員”。三年前還在航空航天大學擔任主管體育的副校長時,趙平就指揮北航男排參加了全國排球聯賽,球隊至今仍活躍在聯賽中。
趙平認為,大學體育的模式目前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退役運動員進入校園,在接受文化學習的同時繼續訓練,這種模式在清華大學尤為典型;另一種就是培養體育特長生的模式,“理工足球隊在這條道路上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p>
理工模式能否真正被拷貝到全中國,目前還不得而知,畢竟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在理工模式的培養下,不僅可能產生少數具有較高文化素質、掌握先進科學技術的職業球員,而且將培養一大批擁有強健體魄的知識分子。
責編/馬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