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海大師杯網球賽再次成為國內網球迷關注的焦點,力量、速度、青春、時尚,很少有運動能像網球這樣,一顆黃色的小球就把所有人的希望與夢想承載在一起。伍迪·艾倫的電影《賽末點》中也許可以完全找到想要的答案。
推開充滿滄桑感的網球歷史之門,你會發現網球的變遷和運動軌跡并不僅僅局限在運動本身,它甚至左右了女士服裝的發展和人們審美觀點。但你可能并不知道,最早的網球運動來源于一點也沒有美感的“手掌擊球”游戲。
遙遠的1 2世紀,法國的教士們為消磨單調的修道生活。玩起了一種用手掌擊球的游戲,場地就在教堂的回廊里。所用球為布質,或用布卷成圓球狀再用繩扎住。柔軟的布球有一定彈性,適合于用手掌擊拍。
不久,這種“手掌擊球”游戲傳入法國王宮,很快,宮廷里的貴族們也喜愛上這項娛樂活動,并逐漸把它演變成重要的消遣社交活動。為了不至于弄臟貴族們的“高貴的玉手”,他們甚至“裝模作樣”地戴上了手套。球場就設在宮廷的大廳里,后來有人發現用木拍代替手掌打擊布球更好玩、更有味道,于是木拍擊球開始盛行起來。據說,當時在法國全境光網球場就有1800多個。
14世紀中葉,法國的這種“貴族運動”傳入英國,英國的王宮里也開始盛行起這種擊球游戲,國王愛德華五世不僅親自參與,而且還鼓勵臣屬們都來玩。他比法國人更加奢侈的是,在宮廷內修建了一個專門的室內球場,這便是歷史上最早的一座專用室內網球場。從此,室內網球游戲在法國和英國逐漸發展起來,并持續了三個多世紀,普通平民也逐步加入了這項運動.所用的器材和場地趨于成熟和正規。
因為貴族的參與,網球器械比“感冒”還傳得快。為了增加擊球時的彈性,出現了羊皮球拍;為了減少失誤,球拍面積被放大了;為了增加擊球力量,拍柄也加長了。比賽用球質地也由布質改為皮革,后來隨著天然橡膠的發現,經久耐用而且更富彈性的橡膠球就占據了主導。
那時的球場模樣,我們可以從16世紀的蘇格蘭福克蘭王宮內的網球場看到。網球場呈長方形,球網位于中間,兩邊等分為12區域,發球方固定在半片球場上,邊線緊貼圍墻,三面均有看臺,還有伸出墻面懸空陽臺上的看臺,比賽規則簡單,把球擊過球網即可。后來一些宮廷貴族開始在自己家中建造城堡,庭院內建設專門網球場,人們稱之為古堡網球。13世紀至17世紀,網球在法國得到很好的發展,甚至一度被視為國球。正當法國人對頗具趣味的網球玩得正歡的時候,當時的國王下令禁止網球比賽,原因在于那個放在球場邊上的圓盤。那時比賽網球時,球場邊會放置一只金色圓盤,在比賽結束后,觀看者自愿往圓盤里放錢,作為給獲勝者的賞錢,慢慢地人們卻把它變成了賭球的工具。觀眾事先在圓盤中押寶,隨著押寶數額逐步上升,有人甚至為此傾家蕩產。于是,國王的一紙禁令讓網球在法國開始走低。
19世紀下半葉,現代網球進入了開創和發展階段。英國人溫菲爾德擅長古式網球,受羽毛球運動的啟示,他設計出一種網球的戶外打法,即在草地上打網球。他指定場地大小。網的尺寸和所用器材,并取得了專利。1873年12月的一次游園會上,在草坪上展示了他的這一設計,新的網球玩法公諸于眾,大受歡迎,這就是現代“草地網球”的開端。網球運動第一次正式從室內走向戶外,走到了草地上,人們稱之為法泰克運動。
1877年,在英國倫敦郊外的溫布爾頓組織者設置了八片草地網球場,并在7月舉辦了首屆網球比賽。亨利·瓊斯等人制定的全新的比賽規則,促使網球運動從宮廷走向社會、從貴族走向草根。
1876年,美國人從英國把網球帶回國,網球在美國大受歡迎,并很快從東部傳到西部乃至全美各地。美國人又大有發明創造,他們不僅在草地上玩,還在沙土地、水泥地、瀝青地上舉行比賽,草地網球成了各式場地的網球,原先的Law Tennis變成了更為隨意的Tennis。
純草地網球拓展成多種場地的網球運動,不僅推動網球的普及和發展,而且為今后新技術在網球場上的應用開創了新的領地。著名的法網紅土地就是沙地球場的典型代表,因為地表不是非常堅硬,球的起跳速度會比較慢,這樣就令許多發球大炮和發球上網型球員沒法發揮。桑普拉斯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他的14個大滿貫榮譽唯獨沒有法網的。
如今,正規的網球場除了用天然草地和人造草地外,還有用水泥或瀝青的硬地,用石灰、爐渣、黏土和細沙建成的沙地球場,以及人造涂塑地。用現代化技術制作的人造涂塑平整、色澤鮮明,使用壽命長,便于管理和維修,是許多大賽選用的場地。
中國網球是由清末侵華英軍帶入的,傳教士將其推廣,很長一段時間是“洋人”的游戲,此后又成為達官貴人的消遣。
新中國成立后,網球運動得到迅速推廣,1953年天津舉辦了首次全國網球表演賽,中國網球協會同年成立;1956年網球被列為每年一度的全國比賽項目。
上世紀九十年代,還應記住一個名字:李芳。她是第一位參加四大網球公開賽的中國選手;唯一闖入世界排名前四十位的選手;唯一走出國門,靠自己打球來養活自己的職業運動員。
2006年鄭潔與晏紫在澳網和溫網的比賽上折桂,將中國網球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最高點。
責編/馬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