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nuó)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災的文化現象。儺文化是由包括儺廟、儺神面具、儺舞、儺戲、儺符、儺服飾、儺兵器等組成的一個復雜整體。儺師所唱的歌、所跳的舞稱為儺歌、儺舞,儺戲又是在儺歌、儺舞的基礎上出現的。儺和儺祭、儺儀是一種世界性的古文化事象,它以驅鬼逐疫、酬神納吉為目的,以巫術活動為中心,是原始民族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及萬物有靈觀念的產物。儺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西南地區,盛行于江西、貴州、廣西、湖南、云南、安徽、福建等地的民間。中國的儺,琳瑯滿目、種類繁多、各有特點。
遺存的儺戲
當今中國一些地區,還保存著相當完整的儺戲,是古老儺文化的載體。在黔東北邊遠山鄉的鄉村生活中,“土老師”既是掌握了“驅鬼酬神”之法的儺師,還得有表演的天分,是在儺堂戲中以歌唱、舞蹈和面具展現性格多樣的人物。儺戲全堂有24個劇目,題材都取自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包括“開路將軍”、“開山猛將”、“甘生趕考”、“鐘馗斬鬼”等。儺師們在表演時要戴上表情生動的面具,身著各色人物的服裝,有唱、有跳、有說,還有鑼鼓伴奏,人物輪番登場,劇情跌宕起伏。儺戲中有些角色詼諧幽默,有些角色男扮女裝,儺師還經常以現實生活為內容即興發揮,觀眾們常常被逗得哈哈大笑。在黔東北農村,每逢誰家開演儺戲了,周圍幾十里的百姓就會像過節一樣陸續趕來看戲,主人家的堂屋被擠得滿滿的。人們有說有笑,連續看上10多個小時也不覺得疲憊。
貴州湄潭縣的儺戲,是明洪武年間傳入的。由于抄樂鄉的儺文化相對于其它鄉鎮較集中,所以抄樂鄉的儺文化一直受到海內外儺文化研究者的關注,先后有日本、韓國、新加坡及國內的臺灣、香港、上海等地的專家、學者到抄樂鄉考察儺文化。1999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湄潭縣抄樂儺文化研究會”和“湄潭縣抄樂儺戲藝術團”。
長期以來,湖北恩施三岔鄉重視儺戲的發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挖掘整理,并結合時代特點加以改編,使三岔儺戲由“文革”時期的“牛鬼蛇神”、“巫術”轉變為新時期文明、健康向上的民族藝術,并逐步向民族化、大眾化方向發展繁榮。目前,全鄉保存儺戲傳統劇目共128個,儺戲團隊34個,學員268人;每年平均演出100場次,參演人員400余人次,觀眾達12萬余人次。三岔儺戲已步入了一個輝煌時期,為土家族文化和民族音樂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實的資料。三岔鄉正將其作為民族文化資源,立項申請創建以儺文化為主導的“民俗風情一條街”,組建儺戲團,成立儺戲面具加工企業,初步形成“逛儺街、看儺戲、賺儺錢”的產業鏈。作為儺戲第十一代嫡傳的譚學朝,是儺戲最系統、最全面的惟一的繼承人,他制作的儺面具曾在西歐10多個國家和地區巡回展出。美國西雅圖大學博士鮑梅立在觀看了他的表演后,稱他制作的面具是“鬼斧神刀”,稱他表演的儺戲為“天下一絕”。
江西儺(俗稱“贛儺”)是中國儺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有3000多年歷史,形態原始,品類豐富,且自成文化體系,被稱為研究中國乃至人類文明發展的“活化石”。江西傳儺豐富厚實,始于漢初,自始以來,儺風不絕。娛神娛人的儺舞,脫胎于古代儺祭,在許多農村較為普遍,尤以南豐、上栗兩縣為盛。據統計,清末至今,南豐縣有儺班150多個,不僅留存明代儺神廟,保留古老的儺祭儀式,而且流傳80余個傳統節目和儺面具百余種共2000余只,現有儺藝人2000余名。上栗縣自古素有“五里一將軍,十里一儺神”之稱,現保存明清時期古儺廟20多座,承襲古典儺舞50余折,有古儺面具400余種,面具雕刻藝人20余名。20多年來,以江西南豐、萍鄉為代表的贛儺活動豐富多彩,影響逐年擴大。目前,江西全省25個縣市每年均有儺舞、儺戲演出,多年來遠赴法國、新加坡、日本、臺灣等地表演,贊譽頗豐。江西已將此正式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儺文化的產生
儺戲是由儺祭、儺舞發展起來的一種宗教與藝術相結合、娛神與娛人相結合的古樸、原始、獨特的戲曲樣式,一直在民間傳承,成為我國儺文化的“活化石”。在原始社會里,因生產力低下,人們對周圍的自然現象缺乏足夠的科學認識和理解,便使用神話這種文藝形式來解釋自然和表現他們征服自然的愿望。
在古代的諸多歷史文獻中,就有了關于遠古以來的儺祭、儺戲的許多記載。《古今事類全書》說:“昔顓頊氏有三子,亡而為疫鬼。于是以歲十二月,命祀官時儺,以索室中而驅疫鬼焉。”該文獻載明了原始社會末期——顓頊之時就有了儺祭的活動。《事物紀原》說:“周官歲終命方相氏率百隸索室驅疫以逐之,則驅儺之始也。”指出從周代開始就有驅儺活動,雖然兩書關于儺祭之始在時間上相差上千年,但無論如何,儺祭在上古以前就已經出現了。《周禮·夏官》說:“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末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到了孔子生活的時代,儺祭已經非常盛行。隨著歷史的演變和社會的發展,“儺”發生了從人的神化到神的人化、從娛神到娛人、從藝術的宗教化到宗教的藝術化的轉變,儺戲應運而生了。從儺嬗變到儺戲,大約是宋代的事情。
經過漢、唐、宋幾代的發展,儺儀中的儺舞規模逐漸擴大,日漸隆重,慢慢還增加了自娛兼娛人的成份,表演的故事情節越來越復雜,隨之發展成為儺戲。宋代成書的《東京夢華錄》載:到除日,禁中呈大儺儀,并用皇城親事官。諸班直戴假面,繡畫色衣,執金槍龍旗。在明、清之后,中原一帶的儺舞和儺戲卻不知怎的日漸式微,連儺戲也掉進各種戲劇的浪潮中而被淹沒得無影無蹤。
但儺舞和儺戲并沒有因此而在地球上銷聲匿跡,它傳入了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在貴州東部,獨特的文化環境和封閉的地理因素,更使得這種古老的文化習俗如魚得水。黔東的銅仁地區,是中國儺文化圈中儺儀最活躍的地方,被稱為“儺戲之鄉”。這里有漢、苗、侗、布依、仡佬和土家等各族的儺儀,其中土家儺最為典型。
如今,在貴州東北部山鄉的人家,凡遇豐收、婚嫁、做壽、過年、過節等喜慶日子,或者遇到天災人禍,只要經濟能力許可,都會出錢聘請巫師做儺儀法事來趨吉避兇、趕鬼驅邪。
古代的軍儺
商朝時,由于同西北面的土方、鬼方,西面的夷方,東南淮河流域的夷方等少數民族進行了多次戰爭。所以,人們在祭祀天地、祖先、獻俘的儺中加上了搏擊之舞蹈,又加上各種狄夷人面具,以慶祝勝利,并伴隨輕松、歡快的舞姿跳躍著,從一人、二人、獨舞、搏擊,發展為三人、多人、數十人、上百人、數千人按軍隊列排行列,驅疫趕鬼祝福的儺舞祭祀舞蹈動作。
根據《禮記·月令》載:“季春之月命國儺,仲秋之月天子乃儺,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儺。”也就是說在周王朝初,國家把祭祀時表演的儺確定為三種,即:由黃帝親自主辦或授權的春季儺,名曰國儺與軍儺;由諸侯天子在秋季舉辦的儺,稱天子儺;由鄉民舉辦的儺,稱鄉儺或大儺。由于歷史演變,以后各王朝沒有嚴格的季節與人的等級的劃分,他們把舉行的各種儺統稱“大儺”。“大儺”也就變成了驅邪除魔、祈求降雨、送葬開路驅鬼的“儺”儀式。只有軍儺主要是演義古代著名正義戰爭的“儺”儀式。
南豐儺舞起源于秦朝,史載秦始皇王政25年(公元前222年),王平楚江南地,降越君。其軍隊駐扎在今江西省撫州市南城嘉禾(南宋)驛鄱陽之地,盱江之畔。王翦、任囂(秦吁江人),率領50萬大軍攻閩、越,軍中休息之閑,士兵以儺為游斗之戲,以投壺為樂,以舞為助樂之娛。
秦末西漢初,秦監御史史祿開秦靈渠運糧入越,帶領的民工中,撫州各族先人占比例很大,假閑之時,以表演南豐儺舞助興娛樂,消除疲勞,豐富生活,以至今閩、粵、云、貴、川、湘、緬甸、泰國、越南等地,百姓流傳一句話:“南豐客話半咸淡”,就是特指南豐儺舞表演者們所說的話,帶有明顯的中原古韻和楚吳之音。
2005年2月9日,由蘭州市西固區文化局組織挖掘整理編導、駐蘭空軍某部官兵表演的古老軍儺首次在蘭公演。這種儺舞的動作主要模仿蛇、虎、鷹、豹等動物的行動姿態,表演者戴上儺面具,身著深藍色武士衣裳,模仿原始人捕捉野獸、騎馬打仗時的吶喊聲,內容多演義古代的著名戰役,表現戰無不勝、捉拿妖孽的正義之師的氣概。此次在蘭州市西固表演的軍儺,從出現人物來說,有黃帝率領的諸天神、天將和虎、豹、熊、蛇、蛙等將領,另外還有部分被擒獲的兇神蚩尤與眾妖精怪,因此民間稱此軍儺為“黃帝戰蚩尤”。該儺戲主要反映了黃帝統領天地眾神與蚩尤作戰時,“沖破四門”、“旗開得勝”、“乘勝追擊”、“降龍伏虎”、“八卦陣法捆妖魔”、“龍鳳呈祥”、“得勝榮歸”等壯觀的戰爭場面。它所表達的含義是正義之戰,定有天神天將助陣,順天意必勝,逆天意必亡。
儺戲的面具
多年來一些地方已出土和發現了不少屬于遠古、上古、中古、近古的儺面具實物和面具圖像,發現近代以來的儺面具實物則更為豐富。近古和近代以來遺存的儺面具,全國算起來,可謂成千上萬,其中一部分是通過考古發掘得到的,更大一部分直至現在仍在民間流傳或為儺戲藝人收藏。西周儺舞青銅面具是國內僅存的一件,它為研究儺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儺堂戲是儺戲家族中的一個重要品類。儺堂戲演出的全過程演員都要佩戴面具,儺堂面具的質料多為楊木和柳木,因楊木質輕又不易開裂,柳木在民間被認為可以避邪。從藝術造型上看,儺堂戲面具主要有正神、兇神、世俗人物三大類。正神是一些正直、善良、慈祥、溫和的神祗,他們的形象多為慈眉大眼、寬臉長耳、面帶微笑,仿佛是生活中習見的老翁、老嫗和少男少女,而不是高高在上坐享人間香火的神祗。兇神是一些勇武、兇悍、威猛、狂傲的神祗,在儺堂中擔負鎮妖逐鬼、驅疫祛邪之職,整體形象咄咄逼人,線條粗獷、奔放是兇神面具造型的共同特征,在雕刻制作時面具藝人在寫實的基礎上做了恰如其分的夸張。世俗人物在儺堂戲中有正面人物和丑角兩類,這兩類面具在造型藝術上差異較大,正面人物面具造型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表現出淳樸、忠厚的個性;丑角面具則在寫實的基礎上突出滑稽的人物形象,或歪嘴皺鼻,或細眉小眼,或齜牙咧嘴,或五官失調。儺堂戲面具除了上述三類以外,在個別戲中還使用牛頭、馬面、孽龍、白猿等動物面具,不過數量較少,這類面具也較為生動傳神。
在儺文化圈子里,面具是神靈的象征和載體,如何對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約定俗成的各種清規戒律。例如,制作面具時要先舉行“開光”儀式,取用面具要事先舉行“開箱”儀式,存放面具要舉行“封箱”儀式;不讓女人觸摸面具、佩戴面具,面具的制作、使用、存放都是男人的事情;男人戴上面具即表示神靈已經附體,不得隨意說話和行動。盡管儺面具被賦予了復雜而神秘的種種宗教和民俗的含義,但它本身卻不失為藝術百花園的珍品。
西漢時關內侯避亂,率家族2000多人遷江西南城郡,其后裔唐司空曾洪立、三代常侍曾延鋒、曾展成任南豐縣令時,將齊魯孔廟祭祀文化,融合在齊魯文化與南豐儺舞之中,使唐、宋、元、明、清、民國等時期,南豐儺舞久經不衰,并由祭祀性舞蹈逐漸向戲劇方向發展,對中國戲劇發展起著定鼎之邦。比如漢代的“角戲”,晉代的“龍戲”、“傀儡戲”,一律戴“臉譜”,特別是東漢張衡《西京賦》里描寫的《東海黃公》,不少演員一般戴面具演出,成為后來“臉譜”的濫殤,特別是對京劇起了主要作用,使臉譜幾乎成了一項專門的藝術,并流傳到近代歐洲貴族階層,形成“假面舞會”中的“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