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傾聽是一種親和的態度,它的對象可以是人,如長者的教誨,他人的牢騷等;也可以是自然,如鶯歌燕語,山風松濤等。請以“傾聽”為話題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題目自擬,字數不少于600字。(總分40分)
【點評】
話題作文一直是近幾年中考作文命題的方向。一般話題作文的命題,不外乎三種情況:第一,直接給你一個話題,有點類似于命題作文,但與命題作文不同,它比較寬泛,有較大的空間和自由度;第二,提示語和話題結合,由命題者引出話題的依據或引子,提示語能起到幫助考生打開作文思路、降低作文難度的作用;第三,材料和話題一起呈現,這里的材料具有限制或引導的作用,要求作文的審題不能偏離材料所限定的范圍。比如我們一模試卷中的作文題:
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個男孩提著籃子去田頭采蘑菇,采到一個后想,下一個可能比這個還大,于是丟棄了這個再去采。但下次采到的反而比先前一個小,他當然不甘心,于是就扔掉這個,再去采下一個。就這樣,一直等他走到田邊,籃子里還是空空的。
看了這段文字你有什么啟發,請以“收獲”為話題,選擇一個角度,可以敘寫故事,可以抒發感受,也可以發表議論,題目自擬,文體自定,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這里的材料本身所顯現的寓意是比較多元而開放的,學生容易理解和拓展思路,但是,命題者在結合話題時作了一定的暗示:“看了這段文字你有什么啟發,請以‘收獲’為話題。”問題的關鍵就在這里:你有什么啟發?啟發很多,你寫什么呢?命題者說“請你以‘收獲’為話題”,顯然,這里的范圍相對縮小集中了。如果偏離了命題者的范圍,那就是離題。
所以,從類型上看,本道題目的設置沒有脫離話題作文的范疇,它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二種——提示語加話題,它所提示的是話題的內容和對象。
新課程非常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特體驗,重視與社區、社會的交流與溝通,把學校與大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就“傾聽”而言,我們可以給“傾聽”加前綴或后綴,以此來明確“傾聽”的對象或內容:傾聽到了什么,傾聽誰,聽后有什么啟發等。這個傾聽既可以是實的,又可以是虛的;既可以是人,又可以是物;既可以是本意的聽覺,又可以是感覺移用的聽覺。寫這類文章,內容的選擇應該不成為主要問題,關鍵的是要從傾聽中得到什么;如果要得到高分,要有新意,則必須在內容的選擇上下點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