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內容涉及“中阿文化經濟關系”、“中國美食”、“獨生子女政策”、“京劇”、“中國瓷文化”等二十多個領域
6月3日至6月10日,阿拉伯半島電視臺推出“中國周”大型報道活動——“聚焦中國”,用一周的時間全面報道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體育等各個方面。
半島電視臺臺長坎法爾為此專程來到中國,在北京飯店召開新聞發布會,感謝協助半島電視臺制作“中國周”大型報道活動的媒體,并商議和中國媒體的進一步合作。
坎法爾介紹,這是阿拉伯世界第一次推出對中國的大型報道,也是半島電視臺第一次用一周的時間深入報道一個國家。
半島電視臺在阿拉伯世界以及全球都擁有強大的影響力,每天有4500萬觀眾收看他們的節目。有人形象地說,只要在半島電視臺露面,他的觀點就可以傳遍整個阿拉伯世界。

“‘中國周’在阿拉伯世界的反響特別良好,不少人專門打電話來發表評論,”半島電視臺駐北京記者站站長伊扎特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他說,因為時差的關系,在中國的阿拉伯人看不到節目,但是他們很想進一步了解中國,所以紛紛索要光盤,“這說明了他們對‘中國周’以及對中國的重視?!?/p>
許多阿拉伯人以為,“中國連一寸空余的土地部沒有”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問坎法爾,為什么半島電視臺把第一次一周持續報道的國家選在了中國?坎法爾回答說:“阿拉伯人對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等方面了解得很少,我們想讓阿拉伯人全面了解中國,知道中國文化的根。”
伊扎特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在阿拉伯世界不僅是普通的老百姓,就連一些高級官員對于中國的印象也仍然停留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到處都是自行車,人們都穿著一樣的衣服,很窮,社會制度也管得特別嚴。”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阿語部主任張立是“中國周”特別報道之一“中國瓷文化”的嘉賓,她講的事則更為“離譜”:“很多阿拉伯人跟我說,在他們的印象里,中國連一寸空余的土地都沒有,全是人,根本都沒有辦法走路。他們想像中的中國人都特別瘦,像筆一樣的身材,人擠人的。”
張立說,阿拉伯人也不太了解中國的宗教信仰自由,他們沒有想像到,中國還有十個信仰伊斯蘭敦的少數民族和那么多的穆斯林。
鑒于此,“中國周”試圖展現一個全面的中國,取材范圍極為廣泛。其中的特別報道內容涉及“中阿文化經濟關系”、“中國美食”、“獨生子女政策”、“京劇”、“中國瓷文化”等二十多個領域,統稱“聚焦中國”。
每期“聚焦中國”的時間為30分鐘,用阿拉伯語播出。節目正式開始之前會播放一個精致的片頭,展示中國的舞蹈,配以中國傳統的絲竹之聲。在主持人介紹節目內容后,節目進入核心的實地拍攝環節,節目的最后由主持人對嘉賓進行現場訪談。
“聚焦中國”顛覆了很多阿拉伯人對中國的印象:路面上擁擠的現代化汽車,走在高樓大廈間穿短袖緊身上衣和牛仔褲的摩登女郎;清真寺里虔誠禱告的伊斯蘭教徒,認真學習漢語的外國留學生……
節目展示的一些富有中國特色的畫面也令阿拉伯觀眾感到新奇,比如一位廚師在做拉面,動作的舒展猶如雜技一般,又比如京劇演員的表演,行云流水聲音婉轉……
被邀請的嘉賓向阿拉伯觀眾做了更為細致的解釋?!爸袊顺燥垶槭裁从每曜?”在“中國美食”節目中,主持人問來自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西亞非廣播中心的嘉賓關銳。
關銳給他們講述了筷子的由來:華夏民族的始祖之一大禹很忙,回家以后飯還很燙,不能用手取食物,就想了一個辦法,用兩根樹條來取食物。從此開始就有了筷子。
主持人接著又問;“為什么到現在你們仍然保留使用筷子的傳統?”關銳接著解釋:“這個跟先進和落后本身沒有關系,首先這是一種習慣,另外,再按照現在醫學角度去講,人使用筷子的時候,手的活動比較多,對人的健腦很有好處?!?/p>
關銳還跟主持人開玩笑說:“建議你們阿拉伯人多使用筷子,這樣對你們的健身有好處?!?/p>
“聚焦中國”也關注嚴肅話題。作為“中國軍隊背景介紹”一期的嘉賓,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時殷弘向阿拉伯觀眾介紹了中國的軍事政策。
“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戰略反應是在太平洋地區加強戰略防御。對此,中國一方面高度重視,另一方面,中國不會做出過度反應。美國加強防范并不能阻止中國外交影響的擴大。中國按照自己的步驟和速度加強國防現代化是不可動搖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和美國進行軍備競賽?!?/p>
除了特別報道之外,半島電視臺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之一“開放對話”也來中國制作了兩期節目——“中國人怎么看待阿拉伯人”和“中阿關系應如何發展”,分別在長城上和北京飯店頂層錄制。
來自半島電視臺總部的主持人身著店裝,嘉賓們圍坐在長城之上侃侃而談。嘉賓隊伍相當壯大,包括阿盟秘書長穆薩、中阿友協秘書長馮佐庫、中國文化部中聯部的官員以及數十位大學教師和學生。
此外,“中國周”期間,半島電視臺還播出了兩個紀錄片,一個是《中國的古代文明》,向觀眾介紹中國人的聰明智慧和在歷史上對人類文明所作出的貢獻。另外一個是《鄭和下西洋》,這是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為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特別推出的節目。
視角來自阿拉伯世界,不是西方
為了制作“中國周”,半島電視臺動用了不少人力物力,他們從多哈總部和土耳其分社特派了幾位記者來中國,與駐京分社的工作人員組成了兩個攝制組。一個攝制組在北京,另外一個則在上海進行拍攝。由于浙江的義烏是阿拉伯人比較集中的一個地方,在上海的攝制組還去了義烏采訪。
中國的國際形象很長時間都是由西方媒體主導的,但在這一次的節目選材過程中,半島電視臺強調自己的視角。“阿拉伯人對中國的誤解跟信息來源的渠道有關,他們原來都是通過第三只眼睛看中國,比如說西方媒體?!?/p>
半島電視臺的視角立足于阿拉伯世界。伊扎特說:“我們希望給他們一個機會用阿拉伯眼睛來看中國?!?/p>
在此大方針下,半島電視臺在做節目時確立了幾個原則。第一,直接和老百姓接觸,用老百姓的視角來看,而少用專家和官員的視角看。
“比如介紹中國獨生子女政策時,我們沒有請專家和學者來談獨生子女政策,我們請了兩個孩子,一個男孩一個女孩來談這個政策,問他們的感覺,并讓他們來解釋這一政策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p>
第二個原則是,大部分受采訪的客人,不管是官方的還是非官方,都講阿拉伯語?!白屗麄冇冒⒗Z,直接和我們的老百姓說話,便于消除心理的障礙。阿拉伯觀眾非常關注這一點,他們沒想到那么多中國人都會講阿拉伯語,而且說得非常好?!?/p>
除了展示中國的政治經濟外,節目更側重于介紹中國的文化歷史?!拔覀兿氡M量做出一個感覺,就是讓節目更生活化、文化化、社會化,原來我們這方面的題材比較缺少,大部分都太政治化了?!?/p>
“我們要讓觀眾了解到,一個正在發揮國際作用的國家,不僅是一個經濟政治大國,而且一定要是文化或者歷史大國。我們想表明,中國正是這樣的一個國家?!?/p>
伊扎特說,之所以選擇《中國的古代文明》和《鄭和下西洋》兩個紀錄片,原因正在于這兩個紀錄片很能代表中國的歷史和文化。
“我們是來發現中國的,不帶著任何立場看中國,中國是什么樣的,我們就如實地層現。”坎法爾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
早在2005年3月10日晚,英國廣播公司(BBC)王牌時事政論電視節目“問與答”(“Question Time”)就已經來到中國上海進行現場節目錄制,并討論了香港民主、臺灣問題等關注度極高的政治問題。
同是2005年,美國《新聞周刊》,《時代》周刊先后推出了關于中國的封面報道。哪怕是在美國和歐洲的高校里,談論中國也是當今的一個時髦話題。
這些都是中國近年來快速發展在輿論界的反映。半島電視臺作為一個近年來快速崛起的媒體,自然不甘落后。
坎法爾在1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就表示,“中國在國際平臺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半島電視臺必須對阿拉伯觀眾負責,有責任讓阿拉伯人民了解現在的中國這樣一個新崛起的力量?!?/p>
“中國周”的推出只是半島電視臺關注中國的一個起點。伊扎特向《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透露,“中國周”后,半島電視臺還會通過其他的途徑和方法持續報道中國?!澳壳?,半島電視臺正在籌劃兩個重要的大型對話活動,一個是中阿媒體對話,另一個是中國學者和阿拉伯學者之間的中阿戰略對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