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細節魅力
姜鳴 著
三聯書店2006 年1月
■皮明勇
認識姜鳴20年,每得其書皆徹夜捧讀。掩卷之余,也曾琢磨其引人入勝的特異之處。近讀《天公不語對枯棋》,終于相信,正因提供了靈動的歷史細節,他的書才具有一種特別的魅力。
《天公不語對枯棋》描寫有北京等地的風物,但絕非一般的輕松游記。姜鳴常常游走在歷史遺跡與文獻記載之間。睹物思人,由人尋事,藉磚石瓦礫馳騁想象,找諸家雜記考求真相,讓讀者有“親歷”晚清歲月之感。他所追求的是再現歷史的氛圍,體味前人的心路,捕捉先輩的智慧。而他所進行的“再現”,不是體系化的宏論,不是概念式的交代,不是浸染式的模糊,而是置于顯微鏡下的觀察、具象性的描繪、近距離的特寫。因而,無論物也罷、人也罷、事也罷,都是那樣靈動,細膩,真切和富有質感。
我特別喜歡書中關于翁同龢的文字。
翁同龢是同治、光緒兩朝皇帝的老師,官至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甲午戰爭中他是“主戰派”旗手,權傾一時,名動中外。可當他傾盡心力鼓動的戊戌變法正在拉開帷幕時,自己卻被光緒皇帝炒了魷魚。他的罷官回籍,成為史家難解之謎。他作為“清流”健將,具有傳統士大夫愛國保民的強烈情懷;一旦面對日本侵華、清軍海陸連敗,他卻提不出任何可行的對策。郁悶之中自己找樂,竟為尋找他家丟失的仙鶴,做了一篇洋洋灑灑的尋鶴啟事,說,“諸君如能還我鶴,白金十兩無扣剝,倘若知風報消息,半數相酬休嫌薄”。他被光緒罷官,君臣在頤和園宮門邊上辭行。皇帝望著這位白發老師一言不發,翁則“黯然如夢”,心中無比惆悵。他想不明白光緒皇帝為什么在這么關鍵的時刻拋棄了他。當時的諸多關心時局的人、后來的諸多讀史明智的人,也都想不明白。
姜鳴從《翁同龢日記》,還有當時的小說《孽海花》等文獻資料中,搜尋到一些鮮活的素材來描摹翁這個人物。將筆墨重心落在遠離了宏大敘事、廟堂行止,卻最能體現這個人物生命特征的幾個細微之處。從小說、詩文中找史料最出名的是陳寅恪先生的《元白詩證箋注》,但這個天才的創見并沒有成為一個得到承繼的傳統,因為從稗官野史里面考證出“真材實料”來其實更費功夫。然而這樣的努力確實使歷史敘事顯得生動和靈性,甚至更為真實。姜鳴還花費了很大功夫,找到翁同龢須發皆白的照片,找到作為晚清“清流”對立面人物沈桂芬、董恂、毛昶熙的合影,而這些老照片我當初為編纂《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曾多方搜求卻未得見。
今天,當我們來到王府井,駐足東方廣場時,會意識到自己就站在翁同龢等歷史人物生活過的土地上。雖然物異人非,依憑了姜鳴提供的歷史地圖,我們的眼光與古人對接,思緒與古人交融,如琢如磨,也能些許體會到當初他們的喜怒哀樂。
長期以來,史學界將“乾嘉考據”定位為斤斤于字句之辨,專注于細微末節。學者引以為戒,惟恐被人視為瑣屑。時下,學術跟著浮躁生活加快節奏,天馬行空。然而,對歷史細節的追究,并非我們想象中那么迂拙。大風起于青萍之末,真實、靈動的細節可以提示、揭示出“微言大義”。《天公不語對枯棋》在這方面,同樣也提供了大量實例。姜鳴自稱“史學票友”,但卻以特有的執著,逡巡于微末之地,再現了歷史的細節魅力。
《思考與回憶》
[德]俾斯麥著
三聯書店2006年2月
俾斯麥1862年任普魯士首相后致力于他一向的志業:以“鐵和血”,在戰爭炮火中把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統一起來,成為歐洲強國。1871年他成功實現這一愿望,并出任帝國首相。1890年俾斯麥去職后,潛心于回憶錄《思考與回憶》。作為19世紀后半葉歐洲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見證、參與并影響了這一時代,這本傾力撰寫的回憶錄,不僅述往憶舊,亦是政治遺言。俾斯麥縱橫捭闔、波瀾壯闊的一生,他的政治思想與外交戰略及19世紀歐洲復雜多變的歷史盡現于此。
《像一塊滾石》
[美]鮑勃·迪倫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美國一家媒體這樣表達對這本書的贊賞:“我們早就知道迪倫會寫,但我們沒想到他會寫得如此出色。”大眾文化偶像鮑勃·迪倫在手動打字機前坐下來,斷續三年敲出了一部回憶錄。當這位搖滾老江湖用如此熱忱、憐憫、深邃的目光回顧往昔歲月的時候,那些輝煌和黯淡的人物和地點,那些人生歷程中充滿了各種可能性的重大時刻,全都染上了非常年代那尖銳而熱烈的色調。和《在路上》一樣,《像一塊滾石》是對一代美國藝術家命運的精湛記錄。
《當年事》
陳明洋編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5年12月
《當年事》是《南方周末》當年的實驗特刊“解密”版的選集。編者自己,把這些文章看作“一只只照向歷史舞臺無數幽暗角落的射燈”。毛澤東,江青,劉少奇,彭德懷,胡耀邦……一個個聲名顯赫的大人物;清華大學,獄中的日子,隔離,蒙冤前后,精神導師……一個個鮮為人知的小細節,兩者之間的巨大張力為一種不那么主流的歷史解讀留下了空間,或者用編者的話說,留下了疑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