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發布的2006年上半年的統計報告顯示,國民經濟總體運行良好,但經濟運行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比較顯著的問題。尤其是農資價格上漲較快、農產品價格卻增長有限,出現了罕見的新“剪刀差”現象。
今年很多地方農村莊稼長勢不錯,政府補貼也到位及時,但化肥漲價增大了農民成本,增產不增收,這不僅抵消了國家為減輕農民負擔所出臺的取消農業稅等努力,而且已經縮小的城鄉收入差距有再次拉大的趨勢。農民從高速發展的經濟中,得到的實惠并不多。
在過去30多年間,通過剪刀差,農業向工業累計補貼已超過8000億元。這種以犧牲農民的利益來促進工業發展的模式,在實踐中被證明是走不通的,導致了鄉村經濟的長期萎縮和不振。
相對于計劃經濟時期存在的通過壓低農產品價格來“剝奪”農民剩余的剪刀差現象,新時期剪刀差主要表現在提高農資價格和壓低土地價格、農民工收入等形式。
目前這種新剪刀差雖不如計劃經濟時代時明目張膽,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可能更加嚴重、隱蔽,對此應引以深思。
新剪刀差首先剪去的是農民的財富。同過去長期存在的剪刀差一樣,新剪刀差每年通過土地價差、價格價差、工資價差、金融存貸價差、醫療價差等形式剪去農民數以萬億的財富,加大了城鄉收入差距。農民富裕不了,全面小康社會就難實現,對我國宏觀經濟持續發展,也有直接的負面影響。
新剪刀差剪去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隱憂。面對不斷上漲的農資價格,農民除了無奈之外,可能的選擇就是棄農經商、棄鄉進城,不再從事農業生產了,結果必然出現農業萎縮、農村蕭條的這種誰都不愿看到的局面。
新剪刀差剪去了中央支農政策的效率。取消農業稅和增加農業補貼的得民心之舉受到了八億農民的真心歡迎,許多農民又拾起了久違的農具,重新燃起了通過在田野里耕作養家糊口的希望。但是,農資價格的大幅上漲無疑是對農民種植積極性的當頭棒喝,農民就疑惑了,政府不是鼓勵種糧嗎,這化肥猛漲種糧還有啥賺頭?
新剪刀差剪去了城市發展的空間。剪刀差的存在和擴大必然以犧牲農民利益和農村發展為代價,而農村經濟的不振又導致農村消費乏力,反過來城市工業品也失去了農村龐大的銷售市場,最終城市深受其害。

應該承認,新剪刀差的存在暴露了現行社會分配制度的一些弊端,固化了農民作為困難群體的不利地位。剪刀差就像一道鴻溝,割裂了城鄉之間的正常經濟聯系,長久下去,必然出現農村經濟停滯和城鄉之間經濟沖突擴大等影響社會長治久安的問題。
那么,如何將新剪刀差的“血盆大口”合上,遏制工業通過農資價格“剝奪”農業呢?筆者認為,遠期可供解決的方案包括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農民職業化等。近期可供采取的方案,一是采取切實措施降低農資價格,再一就是政府拿出真金白銀,加大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力度。
從控制農資價格上漲角度說,導致農資產品價格上漲的因素較多,石油、礦產品等資源型產業價格大幅上漲是農資價格上漲的外在動力,而流通環節過多、流通成本過高則是造成農資價格上漲的內在因素。
國家應在規范和限制壟斷行業產品價格的基礎上,對農資生產廠家采取產品退稅、價格補貼等形式降低農資出廠價格,改革農資產品流通體制,建立直接面向農民的直銷網絡,縮短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石油等資源行業的利潤已經夠高了,讓他們向農資行業讓點利,有什么不好呢?
從加大對農民的補貼力度上來說,一方面中央應該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另一方面則可以研究對種糧農民進行直接補貼的新的思路。從目前的情況看,這筆錢中央還是有的。
另外,還要采取切實措施,研究提高征用農村土地時,對農民直接補償的機制,并且要提高征地的補償標準。
當然,還要采取更加切實的措施,保障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的利益,讓他們有錢賺、有尊嚴。(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