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選文1
拒絕句號
一定會有一些朋友反對我這個標題。他們會說多好的句號啊!句號表示一種完成,一種圓滿,一種有志者事竟成,一種成果與收獲,或者干脆把這溜圓的句號看成一個個飽滿的果實。他們還會問我,當你完成一部幾十萬字的長篇小說,在那最末一行畫上一個句號時,難道你沒有如釋重負、飄飄欲仙的感覺嗎?沒有那種大功告成后該痛快干一杯的喜悅嗎?
當然,這樣的句號我也喜歡。但人生還有另一種句號。
打個比方,你在一條路上走,走著走著,忽然有一種“盡頭感”時,這句號就隱隱出現,如果你停下來,你足下就清晰地現出一個句號。這條路可不是做一件事時那短短的距離,它是人生追求的路、藝術探索的路和事業奮斗的路。這路原本無止無休,你在任何一處都可以起步,踏上征程;你也可以在任何一處畫個句號,退了出來。無論什么都可以成為句號的緣故,那精疲力竭的放棄、自尋清閑的逃逸、江郎才盡的低頭認輸,乃至收獲后的自滿自足,甚至在目標達到之后,輝煌的目標也會化成一個句號,盡管這句號閃閃發光。句號,就是停止,就是終結,就是事物最終變為有限的、死去的符號。
我說的是這種句號。可怕的是,這些句號總是不知不覺地出來。你呢,不知不覺地完結。想想看,你曾經做過的那些有益的事,究竟是什么時候并怎樣棄你而去的?句號往往又是和人的自足、人的徹悟、人的惰性連在一起的。所以句號大多是人心甘情愿給自己畫上的。人隨時可能舒舒服服給自己畫個句號,休止了自己。
最積極和充實的人生,是不斷努力地把句號變為逗號。
考點訓練
1.作者在說“拒絕句號”之前,先說了一些人“喜歡句號”,這采用的是什么手法?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四自然段的“這種句號”指代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害怕句號”的原因有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請分別回答出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認為將句號變成逗號的意義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作技法
為了貶低、否定某種事物而故意先贊揚、肯定某種事物的寫法,叫做“先揚后抑”,反之,則叫“先抑后揚”。我們學過的《傷仲永》,作者為了表現方仲永二十歲時“泯然眾人矣”,先寫幼年時的他如何才華橫溢,運用的就是“先揚后抑”的寫法。采用這種寫法往往給人一種出人意料的效果。本文作者在說“拒絕句號”之前,先說了一些人“喜歡句號”,為下文寫“拒絕句號”作鋪墊,前后形成鮮明對比,使文章更精彩,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精彩選文2
賽山寺悟禪
少時讀張繼的《楓橋夜泊》,還以為這寒山一定是座古木參天、風景佳秀的名山。許久之后,才得知寒山乃唐代一位高僧的名字。詩使寒山寺更加名重禪林;寺又使張繼和他的詩遠播重洋。今年暮春的一日,我有幸造訪這千年古寺。
寺內碑廊陳列的碑刻聞名遐邇,有《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對張繼的這首詩,特別是三四兩句,以往普遍認為是凄楚的鐘聲使旅人的愁情更加濃烈。而我卻以為恰恰是這鐘聲使作者自省自警,從一腔愁緒中得到了解脫。按佛經的說法:“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當年張繼赴京趕考名落孫山,歸途羈旅楓橋,冷月西斜,棲烏驚噪,難免悲從中來。當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來,他深受啟迪,于是詩興大發,留下了這千古絕唱。或許也正是這鐘聲才清除了他考試不第的煩惱,促使他繼而刻苦攻讀,終于中了進士。
本人并不信佛,也不諳禪事。要學禪事進入禪的境界還真是件難事,只有靠自己的靈性去認識或領悟。古人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范例。唐代詩人王維曾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名句,意思是到了水窮之處不但不煩不惱且產生了觀云的興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表現了作者被罷官后貶到邊陲的心境。盡管孤獨寂寞,卻仍有“寒江獨釣”的興味。而劉禹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更是一種大境界、大超脫。正由于這樣,我國歷史上眾多的知識分子盡管一生之中在宦海幾經沉浮,但大多都能虛懷若谷,安之若素。
朗日西斜,毗鄰寺廟的古道之上,“人面桃花相映紅”。許多人周身洋溢著朝拜之后的虔誠與滿足。其實,這光怪陸離的人世間,正設置著種種誘人的機遇和惱人的坎坷等待著他們,是春風得意抑或是厄運當途,任何人都無法預料。既然進廟燒香,就要有個禪的心態,否則,欲無止境,過高的期望值往往導致物極必反,喜極生悲。只是哪得諸般都占盡呢?凡人還是應該調整心態,安心靜慮,平和地待人、待己、處事。學學莊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還能落得個“知足者常樂”的結局呢!
考點訓練
1.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悟禪”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禪”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 )
A.本文敘寫了作者游覽寒山寺的經過,以張繼的詩為線索,把游覽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結合起來,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B.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一些傳說、故事、詩句和名言,既為自己所感悟的人生哲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據,又增強了文章的文學美感。
C.作者對張繼創作《楓橋夜泊》的理解與一般傳統的認識不同,他認為“夜半鐘聲”震撼了詩人,激發他刻苦攻讀而不是“愁情更加濃烈”。
D.古代一些著名文人仕途不順又無法超脫,只好寫詩來排解失意的苦惱,比如王維、柳宗元和劉禹錫的一些詩句就是這樣的寫照。
E.穿著各異、打扮新潮的善男信女燒香拜佛祈求保佑,構成了寒山寺一道新的風景,反映了人們既追求物質文明又追求精神文明。
寫作技法
古今中外,名言佳句很多,若能巧妙引用,定能使文章增色許多。引用法是一種很常見的文章寫法。可以引用的材料是很豐富的,議論文常引用名人名言以增強論證效果,突出主題;記敘文、散文則可以引用歌詞、詩句,以引出下文,便于敘事抒情。此外,還可引用古語、俗諺、對聯等,既可增添文采又能加深文章的意境。
精彩選文3
游雁蕩記
方苞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跡多榛蕪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則前此目見者所未有也。鮑甥孔巡曰:“盍記之?”余曰:“茲山不可記也。”
永、柳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謫居,幽尋以送日月,故曲盡其形容。若茲山,則浙東西山海所蟠結,幽奇險峭,殊形詭狀者,實大且多;欲雕繪而求其肖似,則山容壁色,乃號為名山者之所同,無以別其為茲山之巖壑也;而余之獨得于茲山者則有二焉:
前此所見,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攝山,臨安之飛來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鑿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鐫名字及其詩辭,如瘡痏蹶然而入人目,而茲山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蓋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處僻遠,富貴有力者無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構架鳩工以自標揭,所以終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剝鑿也。
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樂;而茲山巖深壁削,仰而觀俯而視者,嚴恭靜正之心不覺其自動。蓋至此則萬感絕,百慮冥,而吾之本心乃與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察于此二者,則修士守身涉世之學,圣賢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見矣。
考點訓練
1.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癸亥仲秋望前一日
望:陰歷每月十五日為“望日”。
B.故曲盡其形容_______
形容:描繪、描述
C.與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一:全,都
D.盍記之
盍:何不
2.與“而茲山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一句中“完”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春華秋實 B.袖手旁觀
C.窮形盡相 D.夏雨雨人
3.下面不屬于“余之獨得于茲山”的內容是()
A.茲山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
B.嚴恭靜正之心不覺其自動
C.山容壁色,則前此目見者所未有也_______
D.吾之本心乃與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_______
寫作技法
對比,就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作者將“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攝山,臨安之飛來峰”與“雁蕩”進行對比,來突出后者“獨完其太古之容色”的特點,為后文的抒情作了鋪墊。